ICO防騙守則:掌握三個W 判斷區塊鏈案子或虛擬貨幣

2018.09.23 03:02PM
是ICO 照妖鏡 — 非工程專業的大眾如何判斷區塊鏈案子或虛擬貨幣這篇文章的首圖

市場上滿滿都是區塊鏈或虛擬貨幣的資訊,要如何判斷這些名稱炫目的玩意是真的科技應用,還是框錢噱頭呢?

首圖
是ICO 照妖鏡 — 非工程專業的大眾如何判斷區塊鏈案子或虛擬貨幣這篇文章的首圖
Photo by Andre Francois on Unsplash

作者 TK Chen,目前任職美國矽谷創投 Quest Venture Partner 擔任 Asia Community Partner 一職。又稱「創業甘道夫」,本身創業失敗過三次,期望藉由自己的血淚經驗可以協助更多台灣創業家。目前轉戰創投單位,但仍堅持提醒自己,要用創業家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原文刊登於作者 Medium,INSIDE 獲授權轉載。

「Not all ICO』s are bad, but all bad companies have an ICO.」 — Ben Horowitz.

自從」區塊鏈」取代了」AI」和」物聯網」在募資會議上被提及次數的總冠軍,以及常常耳聞寫張白紙 (Whitepaper) 就拿幾千萬美金的 ICO 案子後,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堆傻眼貓咪的 ICO 案子都出來募 (ㄎㄨㄤ) 資 (ㄑㄧㄢˊ)。

不過從中下半年開始就明顯感受到 public sale ICO 的案子相對變少,一來因為虛擬貨幣目前在一個可怕的熊熊市場,許多人開始冷靜了 (或沒錢了…);二來也因為熊市,團隊要跟一般大眾募到跟以前一樣的可怕金額難度更是加倍;再來也因為一些大型機構投資人開始積極進入區塊鏈項目投資,所以很多案子乾脆就直接找機構投資人來募資,放棄了累得要死的 public sale;又或是美國會比較明顯的原因,就是證劵交易委員會 (SEC,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ion) 對於很多 ICO 會抱持著認定是 security token 而必須遵守證劵法相關規定來處罰不守規定的發幣業者,因此 越來越多要發幣的公司決定還是回到老方法 ,跟 機歪的 VC 募資。

但由於區塊鏈/ICO 的特性是讓全球民眾一起參與/投資,所以一旦上了交易所,或是漸漸看到有些改成用 security token 的方式來募 (ㄒㄧ) 資 (ㄐㄧㄣ),還是會遇到很多不是很清楚區塊鏈的人被燒到,在沒搞清楚情況下就投資,一來可能痛苦賠錢,二來也促長了不肖業者詐騙的氣勢,搞壞圈子,讓真的想好好做區塊鏈案子的人更累。

因此想在這較冷靜的時機,分享一點小弟的觀察和感想,從一般非工程的大眾角度,可能可以怎麼初步的判斷這是不是一個靠譜的 ICO 或股權/代幣私募案。

前言

  • 本篇不碰投資、炒幣、報名牌…等議題,若想炒短線的讀者歡迎聽這首歌。
  • 區塊鏈是個還很新的產業,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沒有一定的正確答案,我文中肯定有錯誤的地方,因此歡迎大家理性留言多討論,腦力激盪。

我會看三個 W:Why? Who? How?

1. Why : 為什麼這需要用區塊鏈?

區塊鏈新創大部分都是提案用區塊鏈在一個既有的產業應用,所以比較不太需要像之前在評估 app/web 案子一樣去思考這是不是一個 real problem。但反而是另一個更尷尬的現象出現:

這問題真的需要用區塊鏈解決嗎?

這真的是最基本的出發點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點。稍微看一下介紹 bitcoin 的文章,就知道這種發明是在追求一種去中心化的世界,在彼此沒有信任的基礎下也可以安心的做交易,基於實在是痛恨銀行拿我們的錢亂搞的 2008 的時空背景下。這是比特幣 (基於區塊鏈技術上) 當初被發明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看一堆區塊鏈服務時,可先好好思考,為什麼這服務需要去中心化,有個中心化的伺服器或是中間人是如何不 make sense?如何造成使用者的困擾?假設拿掉這個中間人,是可以帶來多大的價值?

更何況,區塊鏈本質是一個用效率來換取安全性的資料結構,雖然全球一堆人才正在努力提升兩大鍊的效率,或是推出自己的超快速交易鍊 (多多少少有些 trade off),但在新突破正式上路之前,目前這技術的本質就是犧牲效率來確保交易的安全性 (最終性)。如果在沒有一個合理的應用情境下,硬拿掉中心化的成分,不但價值不明顯,還讓整個產業變慢,似乎不太合理。

就算是用 private chain 搭自己的 consensus protocol 去大大提升交易速度,還是像張震嶽說的」我覺得不行」。因為用自己的鍊、自己的規則、自己的 nodes,實在是看不出來哪裡去中心化了,那倒不如直接用 Microsoft 的套裝軟體都還更便宜好用。

區塊鏈另一個常被拿出來說的特性是」不可竄改」。沒錯這的確是區塊鏈的特性,但我的建議一樣是要小心主打」不可竄改」,而放棄」去中心化」這個可能是一切思考起源點的案子。區塊鏈太性感了,所以很多既有企業老闆會命令下屬搶搭區塊鏈列車,但本質是中心化的組織,也不知道可以怎麼用這技術,於是只好主打」不可竄改「。但這就是典型的先找解決方案,再找問題來解。

聽到這邊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區塊鏈新創都是主打金融應用,尤其是銀行間的服務,因為銀行間一來的確需要不可竄改的保證,二來既有方式速度是慢到會讓你吃手手的好幾天、收費又高,三來市場也有很大的需求是希望去掉銀行或政府這中心化操控的角色。

Side note: 我這邊是撇開直接專門針對區塊鏈產業的服務來說,像是交易所、錢包、底層技術、虛擬貨幣的延伸服務…等原本就屬於區塊鏈產業製造出來的新項目,就不在這項討論範圍內。

2. Who : 團隊

跟 VC 一樣,不管是不是專業投資人,只要是在評估虛擬貨幣 (尤其是 ICO) 時,一定一定要看這個團隊是誰、組合成分如何。我個人特別會看兩點:

產業知識、經驗、和」說話份量」:

區塊鏈技術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相當特殊的定位 — 一個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是滿顛覆大家想像的一個訴求點,基本上是創造了一個新產業出來,讓很多事情的想像空間變很大。也因為區塊鏈這麼性感,很容易被一堆大公司小公司拿來說嘴,號稱要利用區塊鏈解決很多產業的大問題,讓聽的人也覺得好興奮,很容易衝動地站起來,要投資。

但重點還是在於執行,為什麼是這家公司 (或基金會),可以把這產業的每個夥伴/客戶拉進來上你的鍊,或使用你的協定平台,去達到你號稱的效果?

舉常常聽到的」追朔農產品來源」的應用為例子好了,的確區塊鏈 (其實還要搭配一大堆物聯網感應器裝置) 可以比目前既有人工方式還快查出到底受影響的食品還流到哪邊去,或是來源是哪個農場,但這是區塊鏈 (加上一堆有的沒的感應追蹤裝置) 執行後的結果,而不是區塊鏈的特質。

試想這整合要從農夫、運輸物流業者、進口商、盤商、餐廳業者、甚至消費者…等,其整合、討論、執行的工程非常大,這些都跟區塊鏈技術一點關係都沒有。食品業又可能是相對對新科技接受度較低的產業,需要一個非常有力的業者 (或擁有有力的合作夥伴),才或許有機會可以真的實現當初號稱的價值。因此執行團隊到底是誰相當重要。

再者,要如何確保一開始上鍊的資訊是正確的,也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再舉食品安全的例子,摻假油的廠商會在區塊鏈上說」我摻了假油喔」,然後上鍊,好讓之後消費者可以透過區塊鏈發現」齁,他果然摻了假油」嗎?

OK,我承認這例子其實滿爛的,但我想說的是,整個產業不是因為有了區塊鏈就突然像大家吃了誠實棒棒糖一樣變好人,考試都考一百分。拿區塊鏈顛覆產業當訴求點的案子,需要有更多的證據證明是這個團隊的經歷、背景…等可以做得到。

  • 是否有足夠的行銷推廣能力去衝到 network effect

我滿認同美國一個 crypto fund Multicoin Capital 的創辦人說的話:」在區塊鏈產業裡,他們更看重團隊是否有強大的行銷能力」。原因是區塊鏈產業是一個 open source 產業,所有東西都是開源,任何有程式能力的人 (所以不是我…) 都可以下載來做一些修改,然後推出自己的區塊鏈服務,開薫~因此比起其他」傳統」軟體新創 (像 AI 啦、量子電腦啦… 這些這麼傳統的新創…. 嗚嗚嗚),區塊鏈技術堡壘力相對較低 (開源世界裡沒有專利這種東西),能拉出跟競爭者差距的反而是你的行銷推廣、代幣經濟設計規劃、品牌名聲、社群、參與的工程師、商業夥伴… 等或許可以統稱為」network effect」的能力。

團隊裡有沒有專門負責 network effect 的人,能夠在一開始盡快把競爭門檻拉高,也是個相當重要且跟以前軟體新創不太一樣的點。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不少區塊鏈新創很早期就都僱用正妹當社群負責人,聰明啊!

3. How : 代幣經濟 Token Economy

對於那些發幣的案子,投資人另一個可以考慮的點是,這代幣經濟會是怎樣的設計規則?但要思考這個,首先要先看:到底這服務是否真的需要他現在準備要拿空氣來鑄的這個代幣?還是其實這代幣就只是拿來募資投機而已?

大部分 Dapp 的 ICO 都是建構在 Ethereum 上,用 ERC20 代幣發行,用智能合約來完成其想提供的商業價值。但如果是 native ethereum dapps,這 token 是真的必要的嗎?一定要用這新 token 才能做嗎?是否有可能用既有的虛擬貨幣也可以完成同樣的事情?如果不是要做新鍊,阿這個幣又只是主要拿來當作 payment 的一種,或是單純當作 membership 記錄沒有其他用途,或許都不太是合理的發幣原因。

不哈啦,我親身經歷一個區塊鏈案子的負責人跟我說他發幣的原因是,」可以用虛擬貨幣買我們的東西,多酷啊!」。(恩,就跟我手上的台幣一樣酷)

(我唯一可以接受的例外是 UET — Useless Ethereum Token,單純因為這太酷了而且還 TMD 的真的募到錢…..)

理解有其發幣的原因後,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 token economy 也是相當重要。在整個架構下,如何利用這個希望真的是 utility token 的新幣去滿足和激勵每個角色的需求和參與?如何設計讓大家會 hold 這個 token 來強化且貢獻在整個 network?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不單純只是我要發多少限量幣、創始團隊留幾趴、之後會燒掉多少幣…等這麼交功課的講法。

結論:不要先做解決方案再找問題來解

以上只是大方向的三個點,當然還有其他延伸下去重要的東西如 governance 的設計、consensus protocol 的設計…等,也都是有興趣的投資人可以再下去挖的。

不過從創過業和當過創投的經驗來看,我一個很大的學習且適合評估案子的點是:不要先有解決方案,再去找問題來解。要從使用者 (顧客) 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因為我做得出來,就會有人用。除非後面的 incentive 非常之大,不然人都是懶惰的。

我其實很看好區塊鏈產業發展,世界上也有很多真的很酷和很棒的區塊鏈案子在進行。但區塊鏈不是萬靈丹,它並不能治療癌症或幫你找到女朋友 (還是其實可以??),理性看待一個產業才是對產業真的有幫助,而不是像美國長島冰茶一樣連名字都要扯上 blockchain。

喔對了,我決定從今天起改名叫 Block,而我姓陳,所以我是 Block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