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ikon Z 與 EOS R 兩款大卡口無反系統,看 Nikon 、 Canon 對 Sony 的下馬威布局

2018.09.10 07:34PM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Full-frame digital SLR, Nikon Z 7, , Nikon, Camera, Photography, Digital photography, Digital Cameras, Nikon Z 6, nikon z7, camera, digital camera, cameras & optics,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camera lens, product, digital slr,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reflex camera, product

在整體相機市場由於手機拍照性能提升的衝擊導致銷售下滑後,除了消費性相機首當其衝外,對於可交換鏡頭相機也產生極大的影響,可交換鏡頭相機如今的市場族群也變得越來越明確,而 Nikon 與 Canon 也在今年不約而同的發表全新的無反光鏡系統  Nikon Z 與 EOS R ,主打大型鏡頭卡口與專業鏡群,試圖與 Sony 在 35mm 片幅無反光鏡系統競爭,到底 Nikon 與 Canon 為何做出此決策?筆者以下以個人的觀察進行推敲。

無反光鏡系統漸成可交換鏡頭主流

由 Olympus 與 Panasonic 開始為市場挹注無反光鏡的 M43 系統,以及 Sony 透過 APS-C 的 Nex 系列一路到當今採 35mm 全片幅的 A7 與 A9 ,由於減少了過往單眼相機鏡後距,機身得以小巧化,加上 Sony 在結構上捨棄傳統單眼相機以框體搭配外殼的做法,在機身設計大量的使框體與外殼融合,使機身較傳統單眼小巧許多。

但光靠小巧是不足以吸引當前可交換鏡頭的消費族群的,畢竟現階段還願意投資專業相機,除了對影像還有堅持的玩家以外,就是專業級的用戶;而初期可交換鏡頭相機由於僅能使用仰賴感光元件性能的對比式對焦系統,難以與單眼結構上發展成熟的相位對焦技術抗衡,但伴隨著焦平面相位對焦技術發展成熟,無反光鏡相機也獲得不遜於甚至超越傳統單眼的對焦性能。

4f2a613688ae71b9203cf03ddce6e1fa

且基於傳統反光鏡的對比式對焦系統也受到物理層面的限制,導致對焦系統無法覆蓋到完整的取景範圍,雖然對焦點能夠增加,可是對焦泛為始終僅覆蓋在相當中央的十字形區塊,尤其片幅越大的單眼結構對焦系統的範圍也就越狹隘,而焦平面對焦結構則可盡量的覆蓋在元件表面,也使得整個取景畫面幾乎都是可用於對焦的範圍。

另一方面,早期無反光鏡系統由於直接透過感光元件取景,只能使用電子顯示方式進行取景,對於不少習慣傳統光學取景直觀、自然的使用情境的消費者難以習慣,雖有電子觀景窗設計,也由於早期小型液晶解析度不高,同步速度慢等問題,一直無法讓習慣傳統光學觀景窗的使用者適應,而近年高解析、高更新率且低延遲的小型電子觀景窗也漸漸改善過去的問題。

在第一款採用 35mm 全片幅的無反光鏡系統 A7 、 A7R 推出後,雖然兩款機身的基礎性能難以抗衡入門級的 35mm 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不過便宜的價格、加上取消反光鏡後可以藉由轉接支援各類鏡頭,一瞬間就在市場引發話題;而後續的 A7II 系列進一步改善先前被詬病的握持、電子性能等,也開始對傳統 DSLR 造成威脅。

Nikon 、 Canon 的大口徑接環、大光圈鏡頭布局為何樁?

對於 Nikon 與 Canon ,雖然先前一方面表示無反光鏡系統的興起不會對傳統 DSLR 造成衝擊,但又不得不面對 Sony 的無反光鏡系統在日本以外市場來勢洶洶,同時不少專業攝影師也開始選用 Sony 的無反光鏡系統; Nikon 與 Canon 為了宣示自身在相機市場不可動搖的地位,也選擇隨之秘密投入無反光鏡系統開發。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8圖

圖片為 Olympus 解釋成像圈影響元件接收直射光與斜射光的示意圖

從結果論,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的邏輯相當類似,就是要在專業領域讓 Sony 知道誰是老大。對於 Sony 的 E 卡口來說,由於最早的出發點是 NEX 系列相機以容納 APS-C 鏡頭為目的規劃,雖然可容納 35mm 全片幅的鏡頭,但卡口小意味著鏡頭的成像圈與感光元件比例較為接近,導致元件不易接收垂直光線。

對於完全以平面接收光源的底片,成像圈與感光元件比例接近 1:1 不是問題,但數位感光元件實際接收光線的畫素單位實際上是獨立的柵格,導致若成像圈較小,就會使光線斜射,斜射的後果除了無法進入感光層,甚至產生多餘的反射導致畫質下降。

如同 Sony 推出 A7 系列時,並未以專業鏡頭掛帥,在第一世代的高階鏡頭採取取輕巧與拍攝特性的小三元 F4 鏡頭群、定焦最大 F1.8 為主,然而隨著使用族群也觸及到專業用戶,也不得不推出大光圈且追求高畫質的 G Master 系列。

另一方面一旦成像圈較小,也會影響鏡頭的光圈與光學設計,或是即便開發出超大光圈鏡頭,卻由於鏡頭繞射導致畫質不如預期;而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由於是從 0 開始(好啦...其實 Canon EOS M 也是無反光鏡系統,但 Canon 似乎打算將 APS-C 定位在輕巧機種上),一開始就要讓專業用戶與老玩家看到其巨艦大砲的實力。

大鏡頭卡口的優點就是容易使光線垂直進入感光層,對於邊緣畫質的影響會有長足的提升,同時也更容易設計更大光圈的高品質鏡頭,例如 Nikon Z 系統的 58mm f0.95 ,或是 Canon 的 28-70mm F2 ,就是這兩家最好的火力展示。

是否是擔心顧此失彼的留一手戰略

雖然在卡口與鏡群的規劃方面可看出 Nikon 與 Canon 試圖想在第一波產品就讓 Sony 與其粉絲感受誰才是老大的魄力,但就現階段的機身設計,還有一些訪談的觀點, Nikon 與 Canon 的首波機身與暫定的計畫還是有留一手給 DSLR 的後路。

畢竟 Nikon 與 Canon 發展至今已經累積大量的 DSLR 資源,雖然意識到無反光鏡系統的發展有後來居上的跡象,甚至有不少 DSLR 所沒有的設計優勢(例如對焦點配置的彈性、電子觀景窗在夜間的自調適),或像是 EOS R 甚至聲稱暗部對焦性能可達 -6EV 等,不過兩款機身與消費者認定的準專業等級還是有些不同。

Digital SLR, Nikon D850, Nikon, ,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Full-frame digital SLR, Camera, Nikkor, Photography, Camera lens, nikon d850 + 24-70mm vr f/2.8e ed,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digital camera, camera, cameras & optics, digital slr, reflex camera, product, camera lens, product, photography

當前 Nikon 與 Canon 相似於 Z6 / Z7 與 EOS R 級距的 D750 / D810 與 5D IV 早已採用雙記憶卡插槽,但 Z6 / Z7 與 EOS R 仍不約而同的使用單記憶卡,另外兩款產品也都沿用其它 DSLR 的電池,但用在無反光鏡系統續航力就是顯著較低,並且兩家原廠在接受訪問時仍強調 DSLR 在運動拍攝等場合仍具有優勢,也算是對 DSLR 用戶信心喊話不會輕易放棄 DSLR  。

當然,這亦有可能是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的規畫初期仍在 Sony A7 II 世代到  A7 III 之間,當時 A7 II 也還是維持使用 NEX 系列的小容量電池與單卡槽設計,以至於做市場調查的時後仍以當時假想敵的設定進行評估,以至於做為第一波的兩款機身並未有著準專業級機身常見的雙記憶卡插槽,至於電池,或許也有一部藉由共用降低開發成本的心態吧?

而當兩套系統初期就規劃高階鏡頭的情況下,不難想像 Nikon 與 Canon 對於 Z 系統、 EOS R 都還有後續的規劃(當然 Nikon 早暗示會有趨近 D4 特性的專業機規劃中),而且相當有可能會是以 2020 東京奧運作為決戰舞台的高階機種出現,也是後續持續炒熱專業使用者族群的市場策略。

是Canon 迷你單眼首部曲,  EOS M 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至於 APS-C 級距的部分, Canon 應該是不會將 EOS R 下放到此級距了,畢竟原本就已經規劃好了 EOS M 系統,同時又將 EOS R 定位在專業用戶的高階產品線, EOS M 也已經有一系列的鏡頭群,也沒必要硬下放卡口大出許多的 EOS R 接環到 APS-C 級距上產生一台超大型的 APS-C 機身。

而 Nikon 就很難說,當前 Nikon 的衰退狀況更為明顯,但卻是活生生硬擠出兩台以畫素差異化的 Z6 與 Z7 ,藉此對應 A7 III 與 A7R III ,恐怕目前光是規畫後續市場策略已經沒有時間,短期應該更難想像 Nikon 還會對市場狀況表現也不佳的 APS-C 無反光鏡產品線有所布局。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是否選擇在無反光鏡系統做出變化?

以當前來說,無論是 Nikon Z6 、 Z7 或是 EOS R ,都是兩家的第一波產品布局,同時產品設計原則也盡量避開,不過相較之下,筆者認為 Canon 的 EOS R 還是有試圖想做出除了取消反光鏡外的更多變化,從元件基礎, EOS R 的雙像素感光元件已經可達 -6EV 的暗部對焦能力,同時號稱對焦範圍 100% 覆蓋取景範圍,也較 Nikon Z6 與 Z7 在帳面規格來的亮眼。

Canon EOS, Canon EF lens mount, Camera lens, , Lens, Camera,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Canon, バックフォーカス, Canon EOS R, Caliber, automotive tire, tire, product, product, camera lens, lens, brand, font, automotive wheel system

 

同時就操作層面,此次 Canon 的 RF 鏡頭群又較過往多了一層多功能環的設計,可搭配機身進行自定義的功能操作,這也使得 EOS R 在試圖藉由無反光鏡設計縮小機身尺寸、但又能維持專業操作者豐富的控制體驗。

相對之下, Nikon Z 的作法則更為傳統,基本上除了採用無反光鏡設計之外,在機身的操作設計仍保持傳統 Nikon 中高階機身的布局,並未做出較顯著的變化,不過較 EOS R 特別的是 Nikon Z 從善如流的使用機身防手振設計,對於轉接老鏡頭而言亦可使舊鏡頭獲得防手振的加持,這也是 Nikon Z 較現行 F 接環機種更容易差異化的地方。

Nikon 與 Canon 進軍 35mm 全片幅無反光鏡系統對於 Sony 的衝擊

嚴格來說,對於 Sony ,比起認為 Nikon 與 Canon 對 Sony 市占銷售造成影響,或許更在乎在 Nikon 與 Canon 也加入 35mm 全片幅無反光鏡後使市場更活絡的影響,畢竟在先前多半的副廠鏡頭仍在評估 35mm 片幅無反光鏡系統是否能足以支撐市場、有否為其投入專屬光學設計的必要,先前像是 Sigma 是寧可透過轉接環的方式支援 Sony 的 E 接環。

Camera lens, Camera,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Digital Cameras, Digital SLR, Photography, Teleconverter,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 Canon, camera lens,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digital camera, cameras & optics, camera, camera lens, digital slr, camera accessory, reflex camera,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product

不過在今年初的 CP+ , Sigma 終於公布原生的 Sony E 接環鏡頭,雖然只是把既有的鏡頭改為原生 E 接環,但相較先前的轉接,原生接環有助於無反光鏡系統的對焦最佳化,另外 Tamron 也宣布推出針對無反光鏡的 Model A036 , Tamron 同時也表示由於 Canon 、 Nikon 有望於年內推出 35mm 全片幅無反光鏡系統,故願意投資原生設計的鏡頭。

同時對於 Sony 而言,在進入當前的世代, Sony 自身的原生鏡頭群陣容也漸漸完善,從超廣角到望遠、輕便型到高畫質鏡頭等都已經到位,相較之下 Nikon Z 與 Canon EOS R 則需要以轉接補齊當前還未推出原生鏡頭的缺口,單純就陣容 Sony 當前系統的完成度還是較成熟。

Camera lens, Optical instrument, Product design, Camera, Lens Converters, Lens Hoods, Lens, Product, 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lens camera, Optics, camera lens, camera lens, lens, product, product, teleconverter, camera accessory, hardware, hardware accessory, automotive tire, cameras & optics

當然 Nikon 與 Canon 既然都推出 35mm 無反光鏡系統,後續的鏡頭應該是已經陸續規劃中,待日本奧運前應該會使產品線更為完善,藉此先喚回自己原本的老用戶,同時設法減低 Sony 的氣焰,不過現在 Nikon 與 Canon 在無反光鏡系統的立場已經與 Sony 當初進軍單眼相機的立場對調,成為對市場龍頭的挑戰者。

但 Nikon 與 Canon 在無反光鏡的領域到底是虛心領教、攻對手之弱的挑戰者,或者是還堅持自己是專業相機領導品牌,繼續把無反光鏡系統的盛況當成曇花一現、認為只是被迫不得不做的傲慢挑戰者?

7 則回應

  • 怕.jpg
    2018-09-11
  • 今年的A73 徹底威脅到C N兩家。

    兩家再不做維護客戶的產品,真的會被A73 A7R3 A9 從機身開始逐步蠶食鯨吞到鏡頭群到最後整片敗掉。
    2018-09-11
  • 如果Sony也是買榜,那麼Nikon Canon就誤判情勢了
    2018-09-11
    • 飢餓行銷跟良品率太低也有可能 從ps4 xperia被騙很多次的經驗來說
      2018-09-12
    • SonyA73那個超幹爆缺貨實在不太可能是買的
      2018-09-12
    • Kaori Miyazono 山一證券?
      2018-09-11
    • 上市公司的財報是不能騙人的。
      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