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推出 Signature 系列的播放機 Walkman WM1 、耳罩式耳機 MDR-Z1R 與家用耳機擴大機 TA-ZH1ES 三神器後,也強化在超高階產品線的布局,今年搶在 IFA 前夕的香港高級視聽展,宣布一系列的高階入耳式耳機產品,畢竟亞太市場對入耳式耳機的需求遠比歐、美來的高,而其中也宣布 Stage Monitor 系列的兩款入耳式耳機 IER-M9 與 IER-M7 。
以龐大專業背景資源催生的舞台監聽產品
對於 Sony 的音樂產業來說,集發行、內容製作到硬體設計、零售,使 Sony 不僅有著消費性的耳機產品線,同時也針對 Sony Studio 的錄音需求開發大量的專業級設備,其中也包括在業界膾炙人口的耳罩式監聽耳機 MDR-CD900ST 與 MDR-7506 ,同時也針對攜帶性,曾在 2010 年推出針對專業市場的 MDR-EX800ST / MDR-7550 專業型舞台監聽入耳式耳機。
雖然 2010 所推出的 MDR-EX1000 曾被視為具有監聽水準的入耳式耳機,不過在產品包裝與敘述並未強調是隸屬 Stage Monitor 的產品,嚴格來說僅有針對北美市場的 MDR-7550 是能夠在通路中取得的專業級 Stage Monitor 入耳式耳機,而此次 IER-M9 、 IER-M7 可說是破天荒第一次在全球市場零售 Stage Monitor 等級的入耳式耳機。
對於 Sony 現在在耳機產品的布局,會更清楚的將消費級耳機產品與鑑賞級產品區隔,可說今年 Signature 系列的入耳式耳機 IER-Z1R 就正是宣示 Sony 挑戰頂級鑑賞級入耳式耳機的試金石,但在消費級與旗艦鑑賞級中間主打 Stage Monitor 專業監聽的用意何在?
除了專業音樂人亦為熱愛音樂之人而生
一方面 Sony 也是考慮到需要遞補在 XBA 到 Signature 中間價格帶的產品,另一方面,確實在高階市場裡也有美聲與純音兩派玩家之爭,而純音派亦以訴求專業監聽的低失真、還原器材特性作為基準,可說 IER-M7 與 IER-M9 在產品定位,一方面是訴求專業的音樂製作人,另一方面也是為追求純音的玩家提供全新的選擇。
雖然市場上有不少強調監聽用途的耳機,不過以 Sony 的背景來談監聽這檔事,應該是相當有公信力的,除了具完整的產品線以外,由 Sony Music 旗下藝人、 Sony Studio 專業錄音、混音師共同參與調音,訴求以能夠詮釋原始錄音的純淨以及低失真,也正是 Sony 此次 Stage Monitor 系列的 IER-M9 與 IER-M7 敢稱為專業監聽需求量身打造的關鍵。
在專業監聽所追求與鑑賞相當的不同,以 Sony Signature 與 Stage Monitor 兩系列的特性來解釋,Signature 需要呈現悅耳、廣大、宛若聆聽現場演出般的舞台氛圍,但 Stage Monitor 則需要盡可能提供低失真、宛如直接傳遞入麥克風的聲音,同時要能夠感受聲音的真正距離與層次感,且需要傳達歌手離麥克風細微的聲音強弱變化,才能讓舞台上的表演者監控自己的表演狀況。
由 Sony 自行開發設計的平衡電樞單體追求超低失真的專業監聽聲
而此次 IER-M9 與 IER-M7 並未採用 Sony 近期在中高階耳機常見的中高頻平衡電樞搭配低頻動圈混合設計,而是回歸純平衡電樞架構,負責產品開發的工程師桑原英二不諱言的表示這是因為 Sony 自行開發的新一代平衡電樞較動圈更容易控制其工作特性,在運作時能夠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多餘振動。
Sony 自 2011 年宣布自行開發的 XBA 單體至今也有近七年的時間,新一代單體採用振動板基部更為穩定的 T 字高剛性結構取代初期的 U 字結構,使振動片在運作時更為穩定且不易產生多餘振動,且 IER-M9 與 IER-M7 的 XBA 單體更以側邊開孔,使單體振膜可正對開孔減少在腔體內的繞射,讓桑原先生有信心以純平衡電樞架構作為專業監聽耳機的基本結構。
同時, IER-M9 相較 IER-M7 的 XBA 平衡電樞,還增添一顆為極高頻所特別開發 XBA 超高頻平衡電樞單體,此顆超高頻單體的振動板藉由鎂合金製造,有著比一般 XBA 單體更不易扭曲與抗振動的高剛性,另外還使用高傳導性的鍍銀線圈與鍍金接點,只為呈現高延展、無音染的高頻。
且不光只是將每個單體賦予各一路的分音,同時也在分音的方式使用不同於市面上多單體平衡電樞耳機的邏輯,盡可能加大每個單體之間相互干涉的範圍,而非讓每個單體藉由分音線路或是物理衰竭減少單體之間的銜接干涉, Sony 之所以能這麼做,也有賴自身即有平衡電樞單體的設計與開發能力,不像多數品牌僅能從單體工廠的固定型號進行微調。
從結構著手使配戴感、穩定性宛若客製耳機水準
也因為 IER-M9 與 IER-M7 使用純平衡電樞結構,相較 MDR-EX800ST 、 MDR-7550 的大口徑動圈設計,整體的設計更小巧、更伏貼與耳朵上,同時腔體不需要為使用動圈單體的低頻開口,在舞台監聽使用更舒適且穩定,隔音性也更佳。
當然市面上採用純平衡電樞的監聽耳機不少,每一家品牌也都強調配戴的舒適、隔音與穩定,但 IER-M9 與 IER-M7 也仍舊是出類拔萃的,其框體不僅盡可能小型化,還顧及到配戴穩定性,在下方添加一個小三角形設計,剛好在配戴時可以固定在外耳下方的小凹槽,使耳機穩穩的固定在耳朵上,再搭配耳機線上的可塑型耳掛材質,使其媲美客製化耳機的配戴感。
豐富的配件與貼心、避免耳機碰撞的新式收納盒
介紹完 IER-M9 與 IER-M7 的開發與產品理念等特色,接下來就開始針對 IER-M9 與 IER-M7 兩款耳機進行進一步的介紹,就先從看的到的地方開始;由於筆者取得的版本是官方的樣機,故外包裝的紙盒並非市售版,不過內盒的設計則與市售版相同,可看到採對開式的紙盒內有著耳機本體,兩條耳機線、兩套不同材質的耳塞、收納盒與包在塑膠封套的擦拭布。
全新的收納盒設計相當值得讚賞,採用類似戒指珠寶的磁吸小方盒設計,內部有個用於收納耳機的橡膠材質的耳機收納器,可將耳機先掛夾在收納器之後,將線材收好捲於背面,剛好耳機線捲起來後可在後方固定在耳塞外圈,而收納器背面的小磁鐵可把收好耳機的收納器安穩的固定在盒底。
且這個收納盒也相當的貼心,可把左右耳隔開,避免耳機框體在攜帶時相互碰撞,能夠降低耳機外觀受損的可能性;且由於並非將收納空間作死,即使是使用各家第三方線材搭配,除非 MMCX 插針過長,否則幾乎都可利用收納在原廠收納盒內,是相當貼心的設計。
高達 7+6 組的耳塞與 3.5mm 單端、 4.4mm 平衡線材
至於此次的耳塞可說是豐富到驚人,或許也可說是由於雖隸屬 Studio Monitor 產品,但還是在零售通路銷售的產品, Sony 除了提供沿用許久的雙層矽膠耳塞以外,還有兼具耐用與舒適性的混合式矽膠泡棉耳塞,前者提供七種尺寸,後者則提供六種尺寸,滿足不同耳孔大小的消費者。
此次 IER-M7 與 IER-M9 就如同當初的 MDR-EX1000 一樣各別提供兩條原廠耳機線,但也因應市場變化,不再是一長一短的兩條 3.5mm 單端線材,而是一條 3.5mm 單端線材,以及一條針對旗下中高階 Walkman 支援的 4.4mm 平衡端子的 4.4mm 五極平衡線材。
M9 、 M7 配件細部仍略有不同
當然,魔鬼藏在細節裡,乍看下除了耳機本體以外兩款耳機配件幾乎都一樣,不過 IER-M9 與 IER-M7 的配件還是有些許差異的,收納盒部分, IER-M9 的上飾蓋是金屬材質,而 IER-M7 則為塑料,另外 IER-M9 與 IER-M7 的線材外觀編織紋路也略微不同, IER-M9 採用密集編織紋搭配金屬殼分線器,而 IER-M7 為斜紋搭配橡膠材質的分線器,其實就連線質也不同,另外連包裝內的襯底也是不同的質感。
全鎂殼的 IER-M9 與黃銅金屬導管的 IER-M7
回到耳機本體, IER-M9 與 IER-M7 雖然外觀具備相同的設計元素,不過兩款耳機的結構材質是不太一樣的,在內部雖同樣使用鎂合金的單體支架,但 IER-M7 使用塑料外框體,搭配鋁合金側板與黃銅耳塞導管,至於 IER-M9 則是使用鎂合金外殼並施加防滑塗料,側蓋為碳纖維,耳塞導管則是與內蓋一體成形。
不若先前針對主流消費者的 XBA 系列, IER-M9 以及 IER-M7 的外型顯得低調許多,甚至少了一點戴在身上可以吸引路人目光的特質,這也反映這兩款新耳機是以專業音樂人士的使用為出發點設計,不過即便如此,細節與表面處理仍舊相當用心。
另外 IER-M9 與 IER-M7 採用 MMCX 母座,並且具備凹陷設計,不過不像 MDR-Z5 或是 XBA-A 、 XBA-H 系列有固定角度的卡榫,仍可自由的轉動,但母座與原廠線材的公頭密合度相當高,不會有鬆動的現象,可調整在合宜的角度;但由於母座有凹陷設計,若搭配第三方線材需要注意 MMCX 公頭的外殼尺寸,或是選擇公頭部分有延長設計的線材。
多單體相互銜接與漏斗型單一導管設計
雖說對於平衡電樞耳機而言,若是結構相近之下,外殼的材質影響沒有動圈來的明顯,不過 IER-M9 的鎂合金不僅具有質地輕但強度高、共振抑制效果佳的優點,且與耳塞導管一體成形的鎂合金內蓋也更為穩定,相較之下 IER-M7 除了外殼抑制效果略差一些以外,黃銅材質與鎂合金作為導管的特性也略為不同,對聲音的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變化。
單體配置方面, IER-M9 為 5 平衡電樞五路分音配置,而 IER-M7 則為 4 平衡電樞四路分音,分頻配置採用一顆低頻單體,搭配一顆中偏低頻的全音域單體,一顆全音域單體與一顆高頻單體, IEM-M9 又補充了超高頻單體,同時不採用多條導管將不同頻率的單體連接到同一個導管,而是直接使單體將聲音傳遞到耳塞導管基部的漏斗狀設計,讓聲音自然在導管融合。
在分頻設計 Sony 訴求每個單體之間都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同時在針對人耳容易感受的中偏低與中頻單體大膽的使用頻響覆蓋範圍較大的全音域單體,使發聲時個單體能夠交互咬合,並且搭配單體的側邊開口設計,與前述的漏斗型腔體內導管設計,降低傳統多單體耳機由的銜接感,這也是 IER-M9 與 IER-M7 相較其它平衡電樞監聽耳機在分音與導管結構相當不同的地方。
至於先前提到的兩款耳機的線材,除了外觀可見的不同外,據稱 IER-M9 的斜紋隔離層更能減少摩擦的聽診器效應,另外兩款線材皆為 OFC 鍍銀,不過 IER-M9 的連接端與 MMCX 公頭端子採用非磁性鍍金端子,號稱具備更好的抗干擾能力,聲音也會更清晰,實際聆聽也會覺得 IER-M9 線材較 IER-M7 的線材更為通透。
平穩、偏向人聲但面面俱到的 IER-M7
先從四單體的 IER-M7 開始聽起,或許是由於強調為專業舞台監聽設計, IER-M7 並未有像是 XBA-N3 或是更先前的 XBA 系列那種低頻相當突顯的調音,對一些初燒、講求有個性、追求刺激聲音的玩家或許會覺得稍嫌平淡,然而其中性的特質卻是相當具有舞台監聽所需的平衡性。
IER-M7 的中頻表現較高低頻突出一些,高頻的延伸表現或是低頻的緊實度若以鑑賞為目的則較為不足,然而稍微偏軟的調性能讓 IER-M7 有著能夠長時間使用的特質,不過雖然聲音略偏軟,但並不影響細節的詮釋力,且也不會像某些矯枉過正的耳機只求提供大量的資訊卻導致不耐聽,作為實際在舞台表演時使用可說是相當合宜的。
同時 IER-M7 也令人想起類似 MDR-EX800ST 的特質,對於錄音的音場反應相當直接,不會刻意的將人聲前靠或是背景拉遠,能夠反映出原始音源所建構出的空間感,雖不到聲歷其境的聽音即可辨位,宛若身處錄音室的黃金位置感受來自最原味的聲音位置。
更為明亮三頻卻更精確且表達人聲背景細節的 IER-M9
若單純以單體配置來看, IER-M9 增添了一顆超高頻單體之後,整體表現理論上會是近似 IER-M7 的高頻強化版,不過實際聆聽卻不然, IER-M9 雖仍舊是相當硬派的舞台監聽走向耳機,風格卻與 IER-M7 三頻講求平順、耐聽的曲線不同, IER-M9 三頻曲線更為平整,同時音場也更為加大,聲底亦從略偏軟變的更有形體。
筆者推測 IER-M9 之所以與 IER-M7 的風格不同,不光只是添加超高頻單體的結果,同時全鎂合金的一體式導管底殼件,也有比 IER-M7 更高的剛性與硬度,使聲音在其傳導時更直接,成就其聲音不會有 IER-M7 略軟的情形,至於 IER-M9 的鍍銀線也在此基礎上貢獻了更好的高頻延展性。
但 IER-M9 也不會因此高頻強化導致聲音失準或是有明顯的染色,在感受聲音明亮感更顯著的同時,卻也覺得聲音的失真相當低,雖說聽起來較 IER-M7 更趨近大眾所喜愛的聲底特性,卻不表示 IER-M9 是所謂的女毒耳機或是低頻耳機,其低頻訴求是收放自如且延伸感極佳的質,高頻則能綿延而不刺耳,能挖掘出從人聲到背景的細節資訊。
同時 IER-M9 的音場在相同的播放機搭配原廠線材的條件下,也較 IER-M7 更加大,猶如從近場書架式監聽喇叭轉移到落地式二聲道,但同樣能夠反映出音樂檔案錄音的空間配置,合乎在監聽時要求能夠有更佳的背景辨識度的專業使用者需求,且同時是一款具高機動性、可在舞台上使用的入耳式耳機。
專業取向需要搭配專業播放器材
要注意的是, IER-M9 與 IER-M7 的本質還是專業舞台監聽取向,並非如 XBA-N3 或是 XBA-N1 是鎖定消費大眾的產品,甚至比起針對發燒友的 IER-Z1R 還要不易驅動,消費者需要選擇專業的播放設備才能發揮其水準,就遑論只計畫搭配手機聆聽或是改搭配藍牙線材使用。
對於有意選擇 IER-M9 與 IER-M7 的燒友,建議至少還需選擇搭配 Walkman ZX300 之上、且最好具平衡輸出的播放器,才能展現其應有的水準,當然 ZX300 若相較搭配 Walkman WM1 系列還是仍顯不足,不過筆者並未嘗試搭配錄音筆或是專業錄音介面,或許以專業錄音設備也有不錯的表現。
將專業監聽調音投入到旗艦耳機價格帶的大膽作法
單純就事論事, IER-M9 與 IER-M7 的售價稱不上"物美價廉"的舞台監聽耳機,以相近定位的它廠產品如 Weston 的 UM 系列, Shure 的 SE 系列對比,甚至比起許多客製耳機產品,這兩款耳機的售價也還高出不少,但其聲音表現確實也相當的具水準,同時準確的聲音表現亦能為使用者還原音樂的原貌。
筆者認為,這是此次 Sony 相當大膽的產品策略,畢竟 IER-M9 與 IER-M7 已經是進入高單價旗艦級鑑賞耳機的領域,在此價格帶的競爭對手無不以展現調音個性做為吸引消費者的手段,但 IER-M9 與 IER-M7 卻是會讓人聯想到將 MDR-CD900ST 與 MDR-7506 的調音結合新世代單體技術,使其在入耳式耳機結構達到專業監聽的高水準演出。
以聲音的表現與細節呈現, IER-M9 與 IER-M7 絕對是可圈可點的,不過對於消費大眾,是否能欣賞其以錄音室、表演者為導向的專業舞台監聽特質是這兩款耳機最大的市場挑戰,但相信對一些曾接觸專業錄音與從事音樂演出的音樂人與燒友, IER-M9 與 IER-M7 能夠詮釋高解析母帶與 HiRes 音源最原初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