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易生鏽、鬆動,維修成本高,使用力學結構竟然可以直接依靠木頭搭建超強結構。
說到力學,這個結構則是運用了拱形本身具有的上推力量,來承受人體的重力,同時也具有美學作用。但必須精確計算木材間的接合,來造成上述的推力,一旦計算錯誤,不但無法承重,整個結構更會解體。
拱形結構的圓心在結構下方,因而向心力方向向下,這樣就使得自身重力mg與支撐力N1的合力向下,即支撐力小于重力,也就是拱形結構耐重。F=Mg-N1,所以 N1=Mg-F。凹形結構的圓心在橋上方,因而向心力F就向上,這就使重力Mg與支持撐力N2的合力向上,即支撐力大于重力。
拱形是一種很特別的結構,它可以將拱頂所負載的重量,傳遞到兩側;以拱橋為例,用來做橋的石材,本身是很重的,但是這個重量會被分散到兩邊的拱柱,因此,拱形特別的耐重、堅固,難怪建築師們喜歡把拱形用在橋樑、拱門或大型建築的屋頂上。
近日在抖音上的一個影片,連榫接都沒做,透過拱橋的力學原理,就搭起了承受一個成年男子和一張椅子的重量,而且相當穩:
是不是很神奇,除了拱橋的力學外,讓我們再多學一些關於榫的知識:
榫卯,被稱為「歎為觀止」的祖先智慧,是傳統木藝的靈魂,誕生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在古代,曾出現過很多採用榫卯結構建造而歷經千年不倒的建築傳奇。這項獨特的工藝創造,榫卯結構也蘊含了古人的哲學智慧。
榫,剡木入竅也。俗謂之榫頭。亦作筍頭。榫卯(sǔn mǎo)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這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
榫卯結構極其複雜,往往凝聚著木匠的奇思妙想及獨具匠心。榫卯結構工藝之精確,扣合之嚴密,間不容髮,有天衣無縫之感。
榫卯結構影響深遠,至今古典紅木家具中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棄用其他任何非木質材料,能工巧匠們利用各種木聯結來解決拼接、定向、移動、旋轉等結構。其巧妙的力學原理運用和結構學知識的駕馭令人驚嘆!
豎向和橫向結構相互搭接,採用的是木楯銜接工法。
在現代化發展中,丟失了很多寶貴的傳統工藝。對傳統工藝最好的保護,並不是把它劃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讓它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66 則回應
當時中國還不懂什麼叫國際呢
課本當然是寫中國第一囉😉
zh.wikipedia.org/wiki/%E6%8B%B1%E6%A1%A5
1. 椅腳垂直重力分散, 每隻約17.5Kg
2. 四根橫架分散12點, 每點受力為5.83Kg
3. 左右共六根方木條, 承受總合力約為11.6Kg
4. 六根方木條力學分量, 照片木條長度比= 開根號(1.14^2+2.41^2) = 2.66
5. 方木條與地面夾角 TAN^-1(1.14/2.41) => 約為25.3度
6. 最後在依上可算出方木條的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
看不懂的, 別告訴人, 你是高中大學畢業喔!
反正立場跟我一樣的人講的話只要好像有點道理
我就當它是真理到處戰人
都不用動腦思考呢 真棒
這種不查證就以為自己是對的還大肆宣傳
台灣15年前短射之亂就已經玩過囉
是不是想講篆書阿~~
其實作為部首使用跟作為字使用是兩回事喔
阝字出現也很早
但他有當字用過嗎?
信那種穿鑿附會言論又不自己思考可能性
還出來大肆宣傳真的是很井蛙呢^_^
現存最古老拱橋是卡雷凡橋
原來邁錫尼人和土耳其人都是出自中國
真是上了一課呢
寫幾個字來看看
那義大利人來拍片示範水道拱橋會下『義大利拱橋的力學』嗎XD
zh.wikipedia.org/wiki/%E6%8B%B1%E6%A1%A5
改天再來一起討論64天安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