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士頓 Kingston 針對電競所推出的子品牌 HyperX 以物美價廉的電競耳機打響名氣,後續也持續推出完整的電競周邊陣容,當然隨著 RGB 發光不知為何幾乎成為與電競脫離不了關係的標配, Kingston 近期也推出不少搭載 RGB 燈效的產品,而這次 HyperX 就提供了 HyperX Alloy Elite 紅軸機械鍵盤、 HyperX Pulsefire Surge 滑鼠兩款產品供測試。
HyperX Alloy Elite RGB 是當前 HyperX 的高階鍵盤,也是 Alloy Elite 的 RGB 強化版,雖名稱會令人聯想是 Alloy FPS 的高階版本,不過兩者除了都是無邊框設計外,在整體設計的差異不小, Alloy Elite 較 Alloy FPS 多了多媒體區域,並且在多媒體區與 108 鍵區多了一道 RGB 光條,同時連接線為固定設計,並非 Alloy FPS 的可拆卸設計,此外還附屬靠墊。
HyperX Alloy Elite 採用實框面板,不過在 RGB 光條以上的多媒體區則非金屬面板,但畢竟上方多媒體按鍵區原本就非打字區域,是否使用金屬面板對打字而言並不造成影響,在左上角有包括發光開關、快速燈效切換、遊戲模式等快捷鍵,右方則為多媒體播放與音量鍵,另在出線處旁有 USB 2.0 連接埠。
至於 HyperX Pulsefire Surge 為當前 HyperX 的當家旗艦電競滑鼠, Pixart P3389 感測器,可原生支援 16,000 dpi ,雖與另一款 Pulsefire FPS 名字類似,不過兩款滑鼠的設計並無直接關聯, HyperX Pulsefire Surge 不僅是採用 RGB 發光而已,整體的造型也變得較為圓潤,尺寸則屬於一般尺寸。
HyperX Pulsefire Surge 的特色就是加入 RGB 光效,以圍繞滑鼠四周的光條搭配透光的 HyperX 呈現,滑鼠本身具備六個按鍵,皆可進行自定義,不過或許是為了錯開光條的角度,筆者覺得側邊鍵較一般滑鼠略低一些,若考慮手感,筆者認為若按鍵可以更突出一些手感應該會更好。
雖然 HyperX Pulsefire Surge 屬於中小型滑鼠,不過並非輕飄飄的輕盈重量,而是有一定份量,但不至過於重手而對手腕造成負擔,這對於遊戲中激烈移動滑鼠位置時,有助於滑鼠準心的穩定性,尤其對 FPS 玩家在進行瞄準時是很重要的。
乍看下 HyperX Pulsefire Surge 黑色部分採用均一材質,不過實際上左右側雖沒有紋路處理,但表面為具橡膠特性的止滑設計,也具備止滑與穩定的作用。至於左右鍵標榜使用 Omron 微動開關,標榜能承受 5,000 萬次點擊,對於玩家來說應該也是相當主流的電競滑鼠配置。
此次 HyperX 提供的是 Cherry MX 紅軸版本,也是目前時下相當流行的軸種,另提供青軸、茶軸共三種,不過對筆者來說並不是很習慣紅軸手感,只能說筆者的暴力打字習慣與黑軸較為契合,紅軸較輕的回饋感始終無法抓住筆者的胃口,但這基本上是個人偏好問題,與 HyperX Alloy Elite 設計並無關連,只是不得不感慨現在要找 Cherry 黑軸鍵盤也越來越困難了。
鍵帽採用印刷式,空白鍵下方具備假軸結構提供較好的穩定性,而為了電競玩家容易分辨常用鍵, Alloy Elite RGB 附有 WASD 與 1234 共八顆醒目鍵,除改採用更明顯的鈦銀色漆料外,其中 WASD 更以類似鐵板紋理,只靠指尖即可感受與周遭的按鍵不同的觸感。
在上蓋採用鋼板的加持下, HyperX Alloy Elite 打字時不會容易晃動,而多媒體鍵在平時能快速的播放與選擇音樂,不過比較實用的還是右上角的音量旋鈕,可更快速的調整音量,且由於採用數位滾輪的方式,音量可以比一些使用快捷組合鍵的鍵盤更精密。
而且透過內建記憶體搭配右上角的快捷,不僅在激烈遊戲中不需要跳出遊戲進入管理介面就可快速變更燈效(畢竟某些遊戲當中燈效反而會分心)與進入遊戲模式,即便攜帶鍵盤到其它地方征戰,也不用重新安裝軟體調整配置。
Hyper X 所使用的管理軟體稱為 NGenuity ,可在此進行 Pulsefire Surge 與 Alloy Elite RGB 的功能與光效管理,大致上電競鍵鼠的設定功能都有,不過筆者覺得稍稍可惜的是 HyperX 並未加入跨裝置光效功能,其次目前 HyperX 似乎也未與筆電品牌、板卡品牌的光效進行連動,對一些希望整機能夠同步發光的玩家就有點可惜了。
現在電競周邊選擇越來越多,而作為目前 HyperX 的頂級鍵鼠組,提供了 RGB 燈效設計, HyperX Alloy Elite 部分則具備金屬面板與正宗 Cherry RGB MX 軸, Pulsefire Surge 則以手感與純粹設計做為賣點,不過對於玩家來說,手感也是相當個人化的,仍建議選擇之前先尋找展示據點試用再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