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為何遲遲不見市場上的高效能泛用處理器上看10GHz

2018.06.16 12:42PM
Intel, Intel Core i7,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Intel Core i7-8086K, Intel 8086, Intel Core, , Multi-core processor, x86, , i7 8086k, technology, electronics, product,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s accessory, gadget, product, personal computer hardware, computer component, cellular network

某網站談論到Intel某員工2014年2月在官方部落格的貼文「Why has CPU frequency ceased to grow?」,加上Intel推出時脈突破5GHz的Intel 8086 處理器40週年紀念版Core i7-8086K ,當年Intel與AMD在2003年共同目指的「10GHz時脈」大關,又突然歷歷在目於筆者的腦海。

這些廠商畫出來的大餅,大概是這樣。

  • Intel:90nm製程的Pentium 4「Prescott」和後繼者「Tejas」,目標突破5GHz,而後面的NetBurst衍生微架構「Nehalem」則要直衝10GHz。Intel其決策的背後成因,不外乎原先計畫兵分三路,分而治之,在伺服器市場全力推動IA-64指令集架構的Itanium處理器,個人電腦桌機市場走向超高效能單執行緒路線 (Pentium 4,NetBurst),而在筆電市場則繼續最佳化行之有年並為Intel立下汗馬功勞的P6微架構 (Pentium M,Banias)。

Screenshot, Mode of transport, Line, Angle, Transport, Computer program, Computer, Company, Text messaging, best company, text, mode of transport, font, line, diagram, document, material, area, screenshot, computer program

結果Prescott不僅出師不利,由Intel德州Austin團隊 (後來改做Atom) 操刀的Tejas,規格完全失控,晶粒面積足足暴漲到相同製程Prescott的近兩倍,成為壓死NetBurst微架構的最後一根稻草,Intel緊急喊卡,重新調整其x86處理器時程表,不分伺服器、工作站、桌機、筆電,發展路線統一重回以P6為「地基」的老路,直到Sandy Bridge融合了P6與NetBurst部份特色 (減少處理器內部資料流動、利於降低功耗的「分離式實體暫存器型態」非循序執行核心,微指令快取) 為止。

2004年到2006年,拜Intel偉大實驗失敗之所賜,「高時脈」莫名其妙的淪為罪無可逭的滔天大罪,「多核心」才是眾望所歸的絕對王道。被取消的4GHz Pentium 4,更彷彿Intel對自己的重大戰略失策,做出最嚴厲的自懲 (也有可能是公司內部政治鬥爭的副產物)。

, Tejas and Jayhawk, Jayhawk, Intel, Postech Press, NetBurst, Hardcover, Integrated Circuits & Chips, Font, Book, cmos 디지털 집적회로 설계(수정판)(postech press pipl book 6)(양장본 hardcover), text, advertising, font, line, software, technology, media, organism, screenshot, display advertising

 

  • AMD:無獨有偶,剛藉由64位元的K8,而成功奪取重大戰略勝利的Intel最大競爭者,在畫大餅這件事上亦不遑多讓,也同樣喊出「10GHz」的目標。當然,那個「operation」能否代表時脈,或著有其他的解讀 (例如等同於單一處理器核心具備兩個5GHz的整數運算執行緒,怎麼不小心聯想到推土機了),我們不得而知,但「高時脈」的確是AMD當時開發K8後繼微架構的重要考量。只是即使AMD極力拉抬推土機家族的基本時脈,最終也尚未觸及5GHz這個門檻。

Train, Intel, Sheep,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Train Conductor, , Font, Angle, Learning, amd, text, yellow, font, line, area, angle, document, learning, Intel

然後我們就見證了推土機「工地秀」的失敗,與Zen微架構重返農藥…呃,重返榮耀的故事。

  • IBM:諷刺的是,藍色巨人IBM竟然也「英雄所見略同」的在Power6奔向「Ultra High Frequency」的神秘領域,與其同步發展的大型主機用處理器z10 (原稱為z6),都擁有5GHz等級的高時脈。

Computer program, Web page, Multimedia, Line, Computer, World Wide Web, Screenshot, Font, Learning, Business, business roadmap, text, web page, software, line, font, technology, are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media

接著IBM Power家族就在4GHz和5GHz之間起起浮浮,到了Power9又退回到了4GHz,反倒是大型主機的z系列就穩定的保持在5GHz以上,2012年的zEC12還達成5.5GHz的壯舉,誰說CISC指令集絕對做不到高時脈?

Brand, IBM z14, Product, Display advertising, Product design, Font, Design, Advertising, , IBM, display advertising, text, product, product, font, media, brand, display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website

可是,瑞凡,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10GHz的偉大里程碑,仍依舊看似遙不可及。但不知不覺中,過了多年,Intel的Skylake已悄悄越過了當年在Pentium 4沒有「悲願成就」的4GHz。

只要「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功耗和成本控制得宜,記憶體子系統跟的上去,處理器時脈的帳面數字,本來就多多益善,畢竟在很多應用,單執行緒效率依舊舉足輕重。不過高效能泛用處理器的時脈,至今難以出現突破性成長,主要還是基於成本效益和實際效能的考量。

像為了提昇時脈速率,導入倍頻運作區域、多區域電壓規劃、在電路的繞徑設計過程中盡其所能的精密計算每一條訊號傳送路徑、導入嶄新的晶圓材料以提昇通道生成速度,無論在研發和生產都會增加大量的額外開銷,加上CMOS開關只要有切換態就會在中間態流失大量電流、CMOS發熱量與運作時脈成正比,都已經算是有點浪費地球資源的老生常談了。

真正更加關鍵性、就算不計功耗和成本 (這是IBM最有本錢的地方),也難以避免的限制,顯而易見:因縮短每個管線階段的延遲,而激增管線階段,如初代NetBurst的20階 (還不含指令擷取、解碼和生成Trace Cache內容)、Prescott的31階、甚至被腰斬Tejas的「40到50階」,此類超長指令管線,都易於造成更嚴重的分支預測錯誤傷害 (Misprediction Penalty),更罔論預測執行失敗的管線回復成本了。

(我知道會有科科馬上跳出來指摘為何漏寫了「管線階段之間的鎖存電路」,在後面的文章會提到「Wave Pipeline」這重要的概念)

這也是為何Intel AMD的新型x86微架構,其包含分支預測和指令擷取的管線深度,都控制在20階以內,而IBM更是在Power9大幅度縮短管線深度,以求更好的整體效能,雖然付出了降低時脈到4GHz的代價。

總之,這年頭大家都在狂打安全牌,現行以矽晶圓為基礎的高效能泛用處理器,其時脈隨著製程技術與設計工具的進步而緩步提昇,但絕不會有爆炸性的進展,是可以輕易預期的結果。話說回來,擠牙膏擠過頭的Intel,是否為了盡快拉開與AMD的技術差距,又將採取激進策略,重蹈NetBurst覆轍?各位科科可以慢慢等著瞧。科科。

13 則回應

  • 扣除研發問題與科學問題,可能是因為用多顆低時脈的來達成多時脈的效果,會比較實際的樣子?
    2018-06-18
  • 奈米碳管
    2018-06-17
  • 還有封裝技術也趕不用,Intel 曾prototype過有潛力上10G的封裝,可惜yield太低放棄了。
    2018-06-17
  • 散熱是個很大的問題,所以頻率上不去,利用多核心去彌補
    2018-06-17
  • 因為熱 散熱技術沒法突破 加上多核心的興起 也不需要那麼高的頻率
    2018-06-16
  • 材料不同
    2018-06-16
  • 牙膏
    2018-06-16
  • 物理之牆
    2018-06-16
  • 另外就是漏電問題的物理之壁,隨製程越來越小,時脈越高電壓電流越大就越不聽話,也差不多到材料科學的極限了。
    2018-06-16
  • 我的電腦還停在10年前,連4GHz都還遙遙高掛在頭頂上呢⋯⋯
    2018-06-16
  • 軟體技術趕上了
    2018-06-16
  • 好高騖遠唄
    2018-06-16
  • 現在的一般運用的效能早已足夠。
    沒有多少power user,會去追求高時脈。
    201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