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7 系列歷經三代的進化,至今也逐漸調整產品定位,從第一世代主打最平價的 35mm 全片幅,現在已經是定位在不遜於甚至超越傳統數位單眼的新世代無反光鏡系統,而在前兩世代的 A7 都是作為世代的第一波產品,也因此技術規格多半是處於同世代最弱,但到了 A7 III ,性能卻大幅提升,加上平實的定價,也有著以下犯上的實力。
不同於其它廠牌在不同級距產品以不同的機身設計差異化, Sony 在 A7 系列的戰略是透過感光元件以及電子系統作為差異化,雖然對消費者而言較難以外型看出產品等級,加上機身基本設計相似,然而 Sony 每一世代的 A7 機身都是全新設計,到了 A7 III 已經越來越完善。
由於先前已經試過 A9 、 A7R III , A7 III 的設計其實也不用太多說,畢竟在整體設計除了產品徽章以外,與 A7R III 是一模一樣的,擁有較 A7 II 加大型的握柄,全新的大容量 Z 電池,還有觀景窗旁的蔡司 T* 鍍膜標誌。
關於第三世代的機身設計握感與操作性也不用多說,相較前兩代已經更符合專業相機玩家的需求,機身相當輕盈,不過對男性使用者小指仍相當容易握空,搭配手柄舒適度會比較好,同時也因為機身較輕、尺寸比傳統數位單眼小,搭配專業鏡頭也容易有配重不佳的情況,然而這些狀況也都是可以預期的。
當然作為 A7 家族的基準機種,在部分規格還是與 A9 、 A7R III 有所差異, A7 III 搭載了一張 24MP 的 35mm 片幅感光元件,乍看下會誤以為沿用 A7 II 的元件,然而這張元件卻也是 A7 III 之所以超值的關鍵,因為這張元件採用了 Sony 的背照式製程,也就是 Sony A7R 系列元件所使用的技術,使得這張元件在基礎上會有更好的解像力與高 ISO 表現。
第二點就是電子觀景窗的解析度,不同於 A9 與 A7R III 採用 399 萬畫素的超高精細電子觀景窗, A7 III 則維持與 A7 II 相同的 236 萬畫素電子觀景窗,但由於使用與 A9 、 A7 R III 同級的蔡司 T* 光學結構,放大倍率也較 A7 II 舒適許多,同時可藉由開啟 120fps 模式在拍攝動態物體時有更好的清晰度、減少殘影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 A7 III 採用了與 A9 、 A7R III 同級的 425 點混合式對焦系統,暗部號稱可達 -3EV ,加上對焦點配置相當廣,以及先進的追焦系統,多數的時候可直接依賴全自動對焦判讀拍攝物體焦點,這點相較不少入門級 35mm 片幅數位單眼的對焦系統可說是方便許多,其次即便是傳統的旗艦級數位單眼相機,恐怕也沒有覆蓋率如此高的對焦點配置。
此次搭配的鏡頭為 Sony 新一代高階旅遊鏡 FE24-105mm F4 G ,這款鏡頭也是目前各家 35mm 片幅同級鏡頭少數以高畫質作為主打的,高畫質的代價當然也反映在售價上,不過比起更早推出的 FE24-240mm ,除了畫質大幅提升,至少重量也更為合理。
拍攝的結果如上, 24MP 照片對多數的情況是相當充裕的,同時在新感光元件與引擎的加持下,影像品質也更勝 A7 II ,不過使用全自動焦點選擇時,偶而會發生看似合焦但實際上焦點落在鄰近位置的情況,而 A7 III 的電子觀景窗與 LCD 有時也不易看出,但多數情況還是相當可靠的,若擔心發生這樣的情況則建議將對焦改為單點對焦。
以 A7 III 的定價來說,雖然並非是當前最平價的 35mm 全片幅,但若以此價位卻能提供優異的電子系統、影像品質、對焦能力以及輕巧的機身,也為接下來新款入門級 35mm 全片幅機種立下一個不易跨越的基準,對準專業級使用者而言,也終於不是買到從前一兩代旗艦機下放的簡化版機身,無論是對焦能力與影像品質,皆有不遜於旗艦機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