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超薄電競筆電的濫觴, Razer 也終於跟上市場這股極窄框熱潮以及 NVIDIA 的 Max-Q 設計,推出市場上最薄的 15.6 吋筆電 Razer Blade 15 ,另外也針對市場上各家非公版 GPU 的設計與功耗,推出內部空間更大、提供 500W GPU 電力與可反向透過 USB Type-C 供給 100W 電力給筆電的 Razer Core X 。
目前 Razer Blade 15 提供多種規格配置建議售價: FHD(60Hz)/i7-8750H/GTX 1060/16GB/256GB - NT$62,990 , FHD(144Hz)/i7-8750H/GTX 1060/16GB/512GB - NT$72,990 ,FHD(144Hz)/i7-8750H/GTX 1070/16GB/256GB - NT$79,990 ,FHD(144Hz)/i7-8750H/GTX 1070/16GB/512GB - NT$86,990 , 4K(Touch)/i7- ,8750H/GTX 1070/16GB/512GB* - 價格未定, Razer Core X 訂價則為 8,990 台幣。
作為符合 NVIDIA Max-Q 設計要求的 Razer Blade 15 有著 16.8mm 厚度與約 2.1 公斤重量,並採用 15.6 吋 144Hz 極窄框 4K 觸控螢幕(僅 17 吋旗艦機,60Hz )或是 15.6 吋 Full HD (入門為 60Hz 、亦有 144Hz 版本),處理器採用 Intel i7-8750H 六核處理器,搭配 16GB RAM ,以及 256GB 或是 512GB 的 M.2 PCIe SSD , GPU 為符合 Max-Q 的 GTX1060 或是 GTX1070 。
Razer Blade 15 採用全新設計的鋁 CNC 機身,且特別在散熱室導入全新的散熱架構,將熱集中在具隔熱的材質中一併排出,除了提升散熱效率亦可減少使用者在鍵盤與機身上感受發熱的情況;鍵盤當然也是支援 Chroma 的設計,並搭配大型玻璃觸控板,機身 IO 包括三個 Thunderbolt 3 ,一個相容 USB Type-C 的 Thunderbolt 3 、 一個 miniDP ,一個 HDMI ,而供電則採用新設計的橢圓形插槽(但非 Type-C ),內建電池為 80Wh ,搭配的變壓器為 200W 或 230W 薄型。
至於 Razer Core X 則是較先前 Razer Core 更平價、但提供更高電力與更大 GPU 空間的新款外接式 GPU 盒,基於 650W ATX 電源,可提供 500W 的 GPU 電力,也更容易搭配板卡廠自行設計的超頻版 GPU 產品,同時連接到裝置的 USB Type-C 則可達 100W USB PD 電力,機構也維持 Razer Core 的快拆設計,只要拉開後方拉桿即可使用滑軌開啟並更換 GPU 。此外 Razer 也正式公告包括 Razer Core 與 Razer Core X 現在都可正式支援 Mac OS ,為 Windows 筆電與 Mac 筆電提供額外的 GPU 效能。價格較先前 Razer Core 低的關鍵應該在於電源供應器改採用市場大宗的 ATX 電源。
14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