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公共場合或是私人清潔代收,現在做資源回收已經融入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近年資源回收因為回收價格差、回收機制複雜、回收成本升高等因素,導致資源回收業者賺頭少,部分難以回收的「環保回收物」被送回焚化爐燒毀,讓大眾辛苦做的資源回收工作變成做白工。
沒利潤回收業者不愛
薄塑膠是回收物品中最不受青睞的物品,且受到國際原油價格影響,回收物品後還要挑選、整理、清潔,且回收過程還會產生污染物,比起新材料還要耗費成本。部分回收廠也會因為紙容器上有內襯淋膜,回收再利用需要耗費更大的成本,且還需要人工分類導致業者興趣缺缺。
玻璃則是另一種狀況,玻璃製品回收需要分色、去標籤與貼紙,處理完畢根本沒有賺頭。現在連業者都認為玻璃回收是做假的,部分玻璃回收後都直接製成玻璃砂填入地磚或是柏油路面,而非重新再製利用。
不少可回收的製品都因為價值太低,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燃燒。清潔隊對於部分可回收但難處理的回收物沒輒,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銷毀。資源回收轉換效率太低的問題是需要改善,然而並不可因為回收效率低而放棄資源回收,畢竟有做還有機會被回收再利用,如果丟了一般垃圾就真的只有燒毀一途。
環保不該只是政府或業者的事
垃圾問題除了靠回收之外,部分業者或是國外政府透過從材料技術上的改變,減少不可回收物的產生。像是塑膠袋除了減少使用量之外,也能從材質上改進使其易於被大自然分解。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可以多加利用環保餐具、攜帶隨手瓶、環保吸管等方式減少垃圾量的產生。除了垃圾分類之外,你還做了哪些事情呢?像我現在都使用環保餐具、不鏽鋼吸管,買東西自備購物袋,你還有什麼可以垃圾減量的方法呢?歡迎與大家分享。首圖來源:老綿羊、創用CC授權
去年的新聞
"環團也指出,在朝野協商過程中,代表業者的經濟部一直要把判定是否為廢棄物的準則之一的「不具市場價值」或「已失去市場價值」,改為「不具循環經濟上利用價值」或「已失循環經濟上利用價值」。
不過環團強調,如果依此改法,所有可再利用的廢棄物,如廢紙、廢寶特瓶、廢爐碴,都不是廢棄物,「有這種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