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於日本中野春季耳機祭時,已經簡短試聽了 Fiio 新款的播放機 M7 ,而台灣總代理聿鑫科技也在正式上市前舉辦小型試聽會,相較上次在日本活動中的開放會場有較安靜的環境與充裕的時間可試聽;在 Fiio 的產品規劃中, M 系列原始是作為旗下入門級機種的產品線,先前的 M3 確實也以相當平實的價格恰如其分的與 X 系列入門機做出區隔,但此次的 M7 卻從裡到外都來勢洶洶,甫發表時其設計、規格與質感甚至比 X3 III 更出色,頗有同品牌以下犯上的資質。
M7 甫發表時,不免讓人想到韓國 Astell&Kern 第二世代的機種,金屬的方正外型與螢幕偏下方的配置有那麼點味道,不過 M7 的音量轉輪仍維持上下轉動而非像 Astell&Kern 的錶冠式音量控制,其次機身也相對小巧,整體比例近似大一號的森永牛奶糖盒。同時 3.2 吋螢幕搭配全觸控介面,相較前身 M3 或是 X3 仍以傳統按鍵的介面更符合現代人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
M7 發表之初,特別強調使用三星 Exynos 7270 雙核應用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並非智慧手機的處理器,而是做為三星旗下智慧錶 Galaxy Gear 系列的核心,或許性能方面不及手機使用的應用處理器,但對於一款音樂播放機來說則相當充裕;而介面設計雖經過一定幅度修改,但從特徵與操作方式推測應該是基於 Android 的精簡版本,不過或許是考慮到應用處理器的性能,並不像 X7 II 可支援 app 擴充,而是以純音樂播放為主,同時也不具備 WiFi 功能,但充電介面順應潮流使用 USB Type-C 介面,並支援 USB DAC 模式與透過 OTG 模式做為數位轉盤輸出 USB 訊號到外接 DAC 的功能。
此外,作為與 X 系列差異化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為入門機種僅使用單 DAC 與 3.5mm 單端輸出,但選用的晶片不惡,為美國 ESS 的 ES9018Q2C ,並透過加入 FPGA 方式使其支援原生 DSD64 硬解,官方連續播放續航力喊出 20 小時、待機 40 天的表現; M7 備有 2GB 內建儲存,不過可支援到 512GB microSD 卡擴充,卡槽並無保護蓋設計。
另外, M7 也搭載了 FM 廣播收聽的功能,這對許多播放機是早已捨棄的功能,不過需要利用插上耳機之後以耳機作為媒介充當天線;此外, M7 除基於藍牙 4.2 晶片外,還支援 aptX HD 與 LDAC 兩種 24bit 格式,也是除了 Sony 的 Walkman 系列以外,目前市場上能夠同時相容這兩種格式的音樂播放機(不過若算上手機就會變比較多)。同時 M7 也支援 Line Out ,一旦選擇 Line Out 音量只能 By-Pass ,無法控制大小聲,另外就是可支援具備三鍵式控制按鍵的手機(註:蘋果用三鍵無法使用音量控制功能),能夠控制音樂的基本播放功能。
當場是搭配 Westone 的 UM Pro 30 (舊款)進行試聽,基本上如同在日本試聽的第一印象是比 X3 III 更合筆者胃口一些,至少沒有 X3 III 的急躁感,高頻也不會在特定頻段後忽然消失的狀況,不過整體中頻較為單薄、凹陷,若偏好豐腴、溫潤感的玩家要不就是從 EQ 著手,要不就是選擇中頻比較飽滿的耳機搭配,此外基本調音高頻比起低頻略為著重,聲音細節資訊不惡但缺乏細膩,其次立體感較為不足,同時也缺乏如 Sony A30 /A40 系列的音質自動最佳化設定,預設的聲音較不討喜,不過聲音的體質在此價位算是可圈可點,排除掉不支援平衡介面外,單就聲音與質感筆者並不認為會輸給同門師兄 X3 III 。
雖說現在平衡介面蔚為風潮,但畢竟一分錢一分貨,在相近價格的前提下支援平衡架構的機種可能因為成本考量改選用兩顆較低階的 DAC 晶片,也不見得佔的了優勢,其次坊間不少號稱支援平衡輸出的平價機種其內部架構也不見得為平衡設計,充其量只不過是將左右聲道 - 極分開,骨子裡還是不折不扣的單端結構,除了降低左右聲道串音、略微減少干擾外,對驅動力並無幫助,雖 M7 是被 Fiio 定位在 M 系列,但畢竟仍是 M 系列的高階機種,同時在整體感也有大幅的提升,加上具備 FM 廣播、高通與 Sony 兩項高音質藍牙傳輸協定等特色,加上屆時售價設定在台幣七千附近,對於初燒玩家也是親和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