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灣 Sony Just Ear 產品發表會後,由 Just Ear 品牌創辦人、也是 Sony 第五代耳型職人松尾伴大接受媒體採訪,針對 Just Ear 的產品理念、技術進行問答;松尾伴大先生也在 2005 年起於 Sony 音響部門負責入耳式耳機與耳罩耳機的產品開發,也參與許多膾炙人口的耳機產品規劃與設計,包括 EX90 、 EX1000 、 EX800 、 XB1000 、 MDR-1 與 MA900 等。
以能符合不同耳型的耳內監聽喇叭為理念的 Just Ear
Just Ear 的品牌,是松尾先生先離開 Sony 音響部門、並以企業內部創業所自創的客製化耳機品牌,而興起製作客製化耳機的念頭也是因為他原為耳型職人的天性,使他看到客製化耳機產品後,希望能夠打造符合不同人耳型、提供同樣高水準的聲音表現為出發點,於是就循企業內部創業管道設立 Just Ear 。
在介紹產品技術前,松尾先生也補充客製耳機與一般通用耳機的不同之處,他在擔任耳型職人的其間理解到人的耳朵擁有相當複雜的結構,一般通用型耳機屈就於泛用性,只能以通用的導管搭配耳塞,但一般通用耳塞密合度不佳,導致低頻會有所流失,而導管位置亦不可能在任何人的耳內直接往鼓膜傳遞,導致高頻也因為在耳管反射產生不良影響。
從耳模到製作絕不馬虎的精品過程
也正因為松尾先生擔任五代耳型職人,他曾自認已經相當了解耳朵的結構,但當他接觸到專業聽力師之後,才知曉從醫學的角度,還有許多他未曾涉獵的領域,而為了實現他對產品設計品質、聲音的要求, Just Ear 對於採取耳模的要求也以高標準作為要求。
這是因為 Just Ear 所採用的大型化動圈有著獨特的金屬模組設計,同時極度前靠的平衡電樞單體亦需要精密的內部配置,採用的耳模需要符合其結構要求,這也是為何 Just Ear 先前在日本須配合指定的助聽器店、在台灣也同樣需要與經過培訓的聽力師才能進行取膜。
同時也因為松尾先生本人的堅持, Just Ear 就連外觀也是經過設計,側面大型的動圈金屬模組突出於側殼,也是松尾先生希望 Just Ear 客製耳機能夠擺脫一般客製耳機平面的造型,珊瑚藍的樹酯主體以手工精雕出珠寶感,至於原本動圈模組側蓋想使用鋁合金原始的銀色,在考慮美學搭配也選用金色搭配使整體感更"跳",同時上面的 Sony 也採用雷雕處理。
以簡單、純粹為出發點開發一大型動圈、一平衡電樞的 BAnDynamic structure
不同於常見高價位客製耳機多使用大量的平衡電樞單體,光看帳面規格 Just Ear 顯得有些薄弱,僅以一動圈搭配一平衡電樞的組合,不過這也是松尾先生的堅持,他以半開玩笑的語氣表示,他是一個純粹的人,喜歡直白的設計方式,他原先甚至想使用單一大型動圈,不過在實際開發過程,最終選擇動圈搭配平衡電樞。
松尾先生堅持使用大型動圈單體也是有原因的,由於動圈單體有著相當大的振動面積,能呈現自然、完整的頻響,尤其大型動圈在低音域的表現也遠勝於平衡電樞單體,這不是光靠堆疊單體就能呈現的;但由於客製耳機需與耳型貼合,單體可用共鳴空間與內部配置空間受到限制,故以單一顆平衡電樞單體作為補充,開發專利的 BAnDynamic structure 圈鐵混合架構。
至於選擇一圈、一平衡電樞的原因,則是松尾先生自認他能夠掌控聲音調教的極限就是一圈、一平衡電樞,過多的單體配置也不利於它的結構以及聲音的呈現,他也指出,一般仰賴多平衡電樞是受到平衡電樞單體先天頻響範圍、共振的限制,但在搭配大型化動圈結構後, Just Ear 同樣也能呈現美妙、完整的聲音表現。
不依賴分頻器、以最自然的方式達到圈鐵完美融合
由松尾先生開發的 BAnDynamic structure 的設計理念與常見的圈鐵混合耳機也不盡相同,圈鐵混合耳機的理念多是以動圈負責低頻,平衡電樞負責中頻與高頻音域, Just Ear 也是遵照此原則,由平衡電樞單體負責人聲以及人聲以上的高頻,並由 13.5mm 動圈負責人聲範圍之外的低頻部分。
然而不同於多數圈鐵混合耳機會藉由分頻器的方式預先過濾單體接收的訊號, Just Ear 並未使用分頻器,因為松尾先生認為在入耳式耳機或是客製耳機要進行良好的分頻並不容易,更可能產生兩種不同單體聲音銜接的不自然感, BAnDynamic structure 使用在導管加入濾波材質,以物理自然衰竭的方式進行分頻,而且松尾先生指出此技術也在美國成功註冊專利。
大型動圈單體在客製耳機結構帶來的美麗與哀愁
但正因選擇 13.5mm 的大型化動圈單體,也為松尾先生的客製化耳機結構帶來更高的複雜度,金屬動圈模組在後、平衡電樞極度前靠,也正是松尾先生得到在不同耳型的客製耳機得到相同聲音的結論。
松尾先生表示,由於不同耳型勢必會影響動圈單體可配置的位置,同時為了使動圈單體的聲音表現能夠一致,傳統動圈式耳機多半會加厚,這樣一來就使得客製耳機異常的巨大,但對他來說另一個問題是他選擇是比常見 10mm 單體更大的 13.5mm 單體,要能夠使動圈單體的腔體發聲完美一致,模組化框體成為 Just Ear 的解決辦法。
而鋁合金製成的動圈模組一方面擁有金屬材質的良好反射效果,同時也兼具美觀與耐用,但 Just Ear 的訣竅還不僅於此,就如前面不斷強調,由於每個人的耳型都有所差異,松尾先生利用在框體內以宛如彈簧的金屬細線固定彎曲形狀的導管,使每一副 Just Ear 耳機從動圈單體到前端發聲口的長度保持一致,同樣的情況也套用在貼近耳道口的平衡電樞單體。
簡單的說,雖然每一副 Just Ear 客製耳機的外型、尺寸不盡相同,但在松尾先生所規劃的結構中,利用均一的金屬動圈模組、等長的單體導管等方式,維持每一副耳機擁有同等水準的演出,此外也利用微調內部的低頻反射孔等手段,即便三種調音所使用的動圈與平衡電樞單體型號相同,也可呈現不同風貌的聲音。
可換線設計降低耳機斷線的可能
可換線設計對現在許多高階耳機是相當常見的,不過松尾先生在 Just Ear 採用可換線的出發點還是回歸實用主義,他認為一般耳機最常毀損的地方還是自線材開始,他的初衷是保有萬一斷線還能挽回的餘地。
至於選擇 MMCX 端子則是以市場通用性作為出發點,松尾先生也深知 MMCX 在市場上常被抱怨耐用度問題,他之所以有信心使用 MMCX 端子則是由於 Just Ear 的 MMCX 母座是訂製的高精度產品,不會像市面上的端子那麼脆弱,其次一但端子真的耗損,仍可透過保修方式更換新端子,也由於 Just Ear 的端子位於動圈單體,不須重製耳模,故維修時間不會太長。
原廠所選擇的線材為無氧銅,材料是由松尾先生在顧及使用舒適度,聲音的表現等總和考量所選材的 Sony 所開發的高品質線體,在聲音的表現符合他的要求,不過由於在規劃產品之初支援平衡架構的播放機還未成熟,當時還是選擇市場普及的 MMCX ,但他目前也接到不少消費者要求提供 4.4mm 的版本,目前他也還在傷腦筋該怎辦。
雖然提供玩家換線不是 Just Ear 採用 MMCX 的初衷,不過松尾先生並不排斥消費者自行更換線材比較差異,他認為藉由更換線材感受不同的線材差異,也是欣賞耳機不同風貌的另一種醍醐味。
對松尾先生而言、每一次的聆聽都讓他再度感受 Just Ear 的完美
松尾先生對於自己的產品也是極具信心,松尾先生表示他每一天都會聆聽自己精心打造的耳機,沉思之後再讚嘆自己為何可做出如此的天籟,雖然像是一句玩笑話,不過松尾先生確實對自己規劃的 Just Ear 耳機的表現充滿自信。
不同於許多客製耳機品牌經常推出新型號或是改版, Just Ear 問世五年以來都維持兩種型號,全客製的 XJE-MH1 ,以及預設三種調音的 XJE-MH2 ,他認為目前所開發的產品皆為他的心血結晶,已經相當完美。
而另一方面則由於 Just Ear 創立至今仍他一人包辦產品開發與品牌經營,較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新品規劃與設計驗證。然而松尾先生仍持續在閒暇之餘嘗試各種可能性,畢竟類比聲學的世界還是隨著各種新科技、材料技術日新月異,只是現階段並無新產品線的計畫。
Just Ear 重回 Sony 集團、藉集團資源揮軍海外市場
最後問到松尾先生由 Sony 內部創業自立門戶 Just Ear ,又在去年因為集團資源調整重回 Sony 影音部門有甚麼變化,松尾先生指出,原本 Just Ear 可說是他的一人公司,故光是處理日本當地業務就已經分身乏術,重回 Sony 獲得集團資源後, Just Ear 才有更多的資源培訓客製耳機生產技師,今天也才能正式在台港中韓提供服務。
不過對於松尾先生來說,即便他當初離開 Sony 影音部門,他仍維持與先前的同事持續的互動,也常與他們交流產品開發的資訊,不過喜歡松尾先生所設計的消費性產品的朋友可能會小小失望,雖然他又重回 Sony ,但現階段他還是以 Just Ear 品牌為重,暫無重啟消費性產品開發的計畫,只是他仍舊會與同事在技術進行切磋琢磨。
另外當場有人問松尾先生是否有可能在台灣提供 XJE-MH1 全客製版本,松尾先生直言目前有難度,因為 XJE-MH1 的調音諮詢皆是由他本人完成,等於他需要在台灣為客戶量身訂製,不過他也半開玩笑的說,他很喜歡台灣的環境,若台灣對全客製化版本有強烈的市場需求,搬來台灣似乎也不錯。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