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台灣興起了一股 499 網路吃到飽之亂,也出現各種荒腔走板的排隊申辦網路熱潮,然而他們真的需要使用吃到飽服務嗎? Ericsson 甫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或許可解釋這些人的心態,因為這份報告直接指明,有高達 8 成的受訪客戶申請吃到飽方案,只是擔心萬一網路用罄後失去網路的不安以及不須承擔超過流量後的額外支出,但實際上其中 7 成根本非高流量用戶,另外他們也不了解行動廣告其實也占用他們兩成到七成不等的網路流量。。
根據 Ericsson 最新版的愛立信消費者和產業分析報告中指出,有 6 成的智慧手機用戶認為行動費率方案難以理解,導致他們選擇方案時並非選擇適合他們使用習慣的方案,同時僅有 3 成用戶對於電信業者在線上提供的費率方案資訊表示滿意。
另一方面,以調查中的消費者的網路使用情況,全球的智慧手機用戶當中每年平均尚有 31GB 的以付費、未使用流量,平均下來一輩子會額外至少多支出 1.5TB 的網路流量; 31GB 可以做甚麼?已經可看完 6 季的權力遊戲、聽 517 小時的串流音樂,或是進行 65 小時的視訊通話;當受訪者知道此訊息後,有 40% 左右的消費者除了驚訝之餘,也希望能將這些未使用的流量轉化為虛擬貨幣用於自用、交易或是贈與他人。
同時,不少消費者也意識到電信業者提供穩定與高速的網路已是基本要求,他們認為,除了選擇電信業者與電信費率之外,應該也要提供他們視訊內容搭配與創新的流量方案,簡言之他們希望電信業者能夠針對他們需求提出個人化的數據方案。
雖然電信業者對於 5G 的態度多半是因為大勢所趨,並不認為消費者會因為 5G 的導入而對 5G 有所興趣,然而根據 Ericsson 的調查結果,有 76% 的消費者在得知 5G 帶來的融合網路價值與延伸服務後對 5G 產生興趣,其中有 44% 的消費者願意付費搶先體驗 5G ,同時多數消費者也期待在 5G 商轉 3-4 年後, 5G 延伸服務可成為主流。
另外有 3 成的用戶期待 5G 可謂行動寬頻提供更快的速度、網路覆蓋與更低的價格,並可帶來更好的電池壽命、裝置連結與務聯網能力等,同時消費者認為依照用量的付費方式時代將結束,未來將是以 5G 服務或是聯網裝置作為基礎的一次收取式固定費用收費模式。
而過往的網路使用經驗也讓絕多數的消費者對營運商宣稱的網路效能產生疑慮,僅有 4% 受訪者相信營運商的廣告與宣傳與體驗符合,然而一但他們認定營運商所提供的服務是相較之下的最佳選擇,就會產生極大的忠誠度,並有可能向他人推薦,而他們也會降低 1.7 倍的營運商更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