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始工作之後,除了人生第一台筆記型電腦購買了二手的 15.6 吋機種,後續考慮攜帶的機動性,一度也用過 8.9 吋的 Atom 小筆電,現在則考慮效能與使用上的便利性,以 13 吋左右的筆電為主,這是因為加上身上相機、若選擇 14 吋以上機型恐怕對外出時的肩膀負擔更大,然而 LG Gram 系列登台時眼前為之一亮,因為僅 1.095 公斤的 15.6 吋版本甚至比許多 13 吋機種還輕盈。
LG gram 是一款趨向商務需求所設計的機型,沒有過於炫麗的外觀,簡單的線條構成整體,並在機身上方有著 gram 的字樣,機身雖然顯薄,不過主要 I/O 仍算齊全,保有三個 USB Type-A ,一個 HDMI ,一個 microSD 卡槽(但不是標準 SD 卡槽有點可惜...),一個 USB Type-C 與一個獨立的 65W 變壓器孔。
雖然外型較為樸素,不過 gram 系列畢竟是商用機種,藏在銀色漆料底下為奈米碳鎂合金材質,不僅比常規的鎂合金機身更為強固,同時 gram 也如近期 LG 手機一樣提供美國 MIL-STD 軍規測試認證,包括衝擊、低壓、高溫、低溫、沙塵、震動與鹽霧等,雖然輕薄但也在商用的強固性不含糊。
較有趣的是 gram 雖然有專用的充電孔,但其 USB Type-C 介面實質上可支援 USB Power Delivery ( USB PD )規範,若手邊有相容 USB PD 規範且功率可能是超過 45W 以上變壓器,就可為 gram 供應充裕的電力,筆者就在出差期間改用 USB PD 60W 認證的 Innergie 55CC 取代原廠的變壓器,仍可正常的運作以及為其提供電力。
掀開上蓋可看到 gram 15Z980 採用 15.6 吋極窄框的螢幕,搭配具數字區的孤島式鍵盤配置,開關鍵設在數字區右上角,同時使用比一般輸入區更矮的配置作為避免消費者誤觸的手段,此外還搭載兩段式白色背光設計。
由於先前筆者多使用 13 吋以下機種,故多了數字區一時之間有點不習慣,畢竟筆電用的配置方式與一般 108 鍵全尺寸鍵盤不同,不過鍵位配置合宜,連續寫個幾篇文章後就已經上手,鍵盤雖採用短行程,但觸感不至於太離譜,連續文書工作也在筆者接受範圍,這點是值得鼓勵的,畢竟不少筆電強調既輕且薄,卻一味縮減鍵盤行程導致不利連續輸入作業。
台灣所推出的 LG gram 是最新一世代的機型,採用 Intel 第八代 i7-8550U 平台,預載 8GB RAM 與一條 M.2 SSD ,然而不同於一般超薄型筆電往往缺乏擴充能力, gram 仍保留一條記憶卡與一條 M.2 SSD 的擴充能力,能夠進一步升級為雙通道 DDR4 記憶體與再度增加儲存容量,不過筆者拿到的測試版已經有 512GB 儲存,一般狀況下也相當夠用了。
螢幕部分採用 15.6 吋的 IPS 窄框設計面板,解析度為 1,920 x 1,080 ,可達到 96% sRGB 色域,有點可惜的是 LG 並無提供更高解析度的面板供選擇,如筆者現在習慣 12.5 吋 2K 解析度螢幕的比較之下會覺得螢幕精細度相對較一般,在進行照片編修會覺得不夠細緻,不過平常文書處理、網頁瀏覽是堪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 gram 搭載 4 Cell 的高密度電池,提供 72Whr 的電力,據稱在連續影片播放可達 19.5 小時,而以筆者工作狀況,包括批次縮圖、開啟網頁尋找資料與文字處理、上稿等,仍有 13 小時以上的推估續航力,也遠超過筆者對其的預期。
性能部分以文書機是相當充裕的,而且第八代與第七代平台雖然基礎架構相同,不過核心數量翻倍,基本性能變化相當大;當然八代 Core i7 低電壓版處理器仍需要搭配主動散熱,在批次縮圖、軟體更新等處理器負擔較重時仍有一定程度的噪音,不過一般網頁瀏覽則相當寧靜。
整體使用起來,筆者覺得以外出工作需求來說, gram 15Z980 可說是相當夢幻的機型,因為有著甚至比許多 13 吋機種都還輕盈的重量,續航力又可突破 10 小時,又能提供舒適的 15.6 吋螢幕與包含數字區的鍵盤,還有不需要轉接就能相容多數現有 USB 裝置與顯示器的配置。
類似這樣輕盈的筆電產品,筆者則想到如富士通的高階產品與華碩的 B9440 ,但富士通的高單價一般人較難接受,而 B9440 則僅提供雙 USB Type-C 介面,比較起來 gram 15Z980 價格、介面完整度與機動性都是相當合用的,唯獨台灣消費者在筆電的選擇方面仍習慣以品牌作為優先考量,加上也不清楚 LG 筆電後勤狀況下,也需要(沒有成見且願意賭一把的)伯樂識這匹駿馬。
5 則回應
維修點少 拆背蓋就算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