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AI Figure-riseLABO 第一彈星野文奈立像,藉多色成型技術呈現肌膚陰影光澤的境界

2018.04.10 05:29PM
Gundam model, Plastic model, M.R.S. Hobby Shop, Action & Toy Figures, , Bandai, Gundam, Toy, Plastic, Model rocket, Plastic model, figurine, action figure, joint, toy

日本 BANDAI 旗下 BANDAI SPIRIT 在今年宣布了一項全新的試驗性計畫產品 Figure-riseLABO ,旨在研究塑膠模型技術的可能性,而第一款產品為鋼彈創鬥者第一季的女主角星野文奈立像,以 BANDAI 引以自豪的多色成型技術,挑戰傳統組裝模型難以實現的肌膚感。

對傳統人物模型而言,雖然塑膠可做出趨近動漫角色肌膚光澤的成形色,然而卻無法像自然的肌膚一樣有陰影、光澤感與層次,故過往的人偶都需要經過上色程序補上光影感,然而對一般不熟悉上色的消費者,肌膚的光影塗裝需要花費時間練習,以至於多數收藏玩家不太會考慮組裝的人像模型,而是購買已經經過加工的人物完成品。

Bandai 模型部門在曾將鋼彈科幻世界施加軍事風格推出 1/35 U.C Hard Graph 系列,其中人物的部分與日本情境王山田卓司合作,已分色的方式讓小型人型較為容易上色處理;不過 Bandai 投入人物模型的關鍵仍是開始推出 Figure-riseStandard 系列產品之後,此系列首度將獨立的"人物"作為產品項目,一開始以大比例的 1/9 假面騎士、科幻人物與太空人裝開始,近期則以 1/12 人物作為主力,甚至將星際大戰的人物也列入此系列,同時也多了人物胸像的 Figure-riseBust 系列以及呈現哆啦 A 夢、阿拉蕾等卡通角色機械感的 Figure-riseMechonics 。

單一框架四色成形

Product, Product design, Rectangle, Plastic, Square, Square meter, Font, Design, Puzzle, Meter, puzzle, text, product, font, puzzle, product design, product, plastic, square, rectangle

 

在介紹這項新商品以前,得要提到 BANDAI 的多色成型技術,這項技術源自於德國的多色成型機, BANDAI 買下專利後不斷改良,並作為 BANDAI 組裝模型的重要基礎,目前主要以最多四色成型構成,意味著單一框架最多可堆疊四種不同的塑料色或是混合不同特性的塑膠材質。

這項技術最早在 1983 年登場,當時作為在同一框架上構成四種不同的塑料成形色,打破過往單一成形色零件需要單一獨立框架的限制,能夠有效的利用空間,如圖上僅使用一塊框架就將四種基本成形色就包含在內,只要組裝起來搭配貼紙或是稍加上色就有模有樣,而目前 BANDAI 仍廣泛的利用多色成型技術做為組裝模型的基礎,尤其對一些僅有小部分色塊的零件,不需要再額外射出完整的外框或放棄分色,可利用四色成型方式將這些顏色較特殊的零件構成一塊框架。

單一零件多色成型

Gundam model, Plastic model, Model building, 机动战士敢达F90, , ガンダムF90, Bandai, Hobby, デストロイド, Drop tank, Model building, technology, toy, line, material, product design, product

不過 BANDAI 開始展現了獨特的多色成型技術魅力可回到採用異材質多色成型技術、於 1989 年所推出的武者頑駄無,以及採用單一零件多色成型技術於 1990 年所推出的 HG 鋼彈 Mark II ,前者藉由不同特性的零件,將可動關節結合內骨架,只要剪下後凹折,即可讓骨架變成可動,而後者則利用多色堆疊方式,將如胸口這類由多個顏色構成的零件不需要分割成多片,僅以單一塊零件呈現多重色彩。

當然當年技術不算成熟,多色成型技術需要仰賴特殊蠟不同的溶點,讓不同顏色的零件在射出時不會混雜在一起,但當時多色堆疊零件很容易在兩種不同顏色的交界處使兩色互相融合,導致邊際常常出現宛若漸層色的現象,這尤其在大量使用多色堆疊零件的 1/100 鋼彈 F90 系列上面更為明顯。

更為成熟、精細的異材質混合內骨架

Gundam, Gundam, Gundam model, Plastic model, Bandai, , 1:144 scale, โมบิลสูท, ハイグレード・ユニバーサルセンチュリー, 高機動型ザクII, rg gundam, text, font, technology, product

當然技術是不斷向前邁進的 1998 年 Bandai 發表第一款 PG 模型 1/60 初代鋼彈後,把手掌部分利用異材質多色成型構成,剪下後就成了每個手指關節獨立的手掌,將此類作為關節應用的技術應用在更小型的組件上,同時在推出 MG 列之後, Bandai 在初代鋼彈 ver.1.5 也把這樣的技術用於腿部的內部機構與油壓管上。

在 2010 年問世的 RG 系列,更把異材質成型技術推向新高峰,在僅有 1/144 的尺寸上以異材質成形做出完整的內骨架結構,讓玩家不用挑戰眼力(不過實際上 RG 零件還是很小...)就可擁有完整且高可動度的連動型鋼彈骨架機構。

單一零件多色成型的人像模型應用

Athrun Zala, Kira Yamato, Gundam model, Plastic model, Gundam, Model figure, バンダイホビーセンター, , Bandai, バスト, ガンプラ フィギュア ライズ バスト, product, product design, product

BANDAI 在 2016 年的 Figure-riseBurst 人物胸像系列,再度將多色成型技術以更複雜的方式詮釋新的可能性,透過兩塊精密多色成型射出的零件,將人物的眼影、眉毛與臉構成一塊、有著複雜顏色的瞳孔構成一塊,並將兩塊零件鑲嵌後,不須上色也不用貼紙,就有瑰麗的角色頭像。

藉由半透明、不等厚的塑料堆疊做出肌膚的陰影光澤

, Bandai, Model figure, Plastic model, Garage kit, Model building, Gundam model,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 Bandai Namco Holdings, Brand, shelf, product design, product, shelf, font

Product, Product design, Line, Angle, Design, Font, Pink M, angle, pink, product, product design, line, angle, font, wing

今年正式推出的新系列 Figure-riseLABO 的第一款產品,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多色成形方式展示肌膚的質感,目標是不需透過上色或是乾刷,就能夠有陰影與肌膚的紅潤感,這是透過在不同部分以厚薄的方式使底下的顏色能透出表層的肌膚色,為此, BANDAI 多色成形技術將塑料的射出厚度達到最薄處僅 0.5mm 的厚度,這樣一來可讓如臉頰、身體的肌肉曲線等具有宛若上色般的陰影效果。

肌膚的表現感只是個開始, Figure-riseLABO 下一個課題將是角色的服裝與頭髮,或許會利用多色成形將有著複雜光影與層次的髮色與服裝的質感做出,只是不知道下一個選擇的角色是甚麼?會有機會是初音未來嗎?畢竟先前初音未來的 Figure-riseBurst 就被是為補上腿部就是完整的人型的水準,而髮色、服裝也夠複雜。

資料參考與圖片來源: Dengeki Hobby

3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