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 關鍵評論網 ,INSIDE 授權轉載
「利用演演算法來寫新聞」這件事本身已不是新聞。科技公司 Automated Insights 的產品自 2015 年起,便為《美聯社》撰寫大量公司營收的新聞;2016 年奧運期間,《華盛頓郵報》亦利用自家開發的演演算法自動產生簡短報導,更新奧運消息。人工智慧先驅明斯基(Marvin Minsky)逝世時,《Wired》更以 Automated Insights 的技術為他撰寫一篇訃聞。
新成立的媒體及科技公司 Knowhere 同樣以人工智慧(AI)技術撰寫新聞,但該公司的目標是要寫出「無偏見」的新聞,而其創辦人認為 AI 適合做到這件事。網站創辦人之一兼總編輯巴寧(Nathaniel Barling)表示,假新聞流傳、俄羅斯推廣錯誤訊息等議題,背後的根本問題是資訊流通太快太多,我們難以可靠地理解分析所有訊息。
Knowhere 使用的演演算法會不斷從新聞網站收集文章,以判斷哪些新聞獲得最多報導及最受關注。目前 Knowhere 會從超過 1000 個來源收集消息,這些來源有不同的政治傾向,演演算法會按此為每則新聞產生數據庫,以協助撰寫新聞。不過並非每個消息來源都同樣可靠,Knowhere 創辦人會為每個來源評價其可信度。
收集消息後,演演算法便會撰寫中立的新聞。為免參與散播錯誤訊息,巴寧指 Knowhere 會在最少五個經驗證的消息來源曾寫相同題目後,才會就同一新聞發表文章。部分較為政治化的新聞則會提供三個版本︰左派、中立和右派,不過這並非要給讀者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而是讓讀者見到用字、重點不同就能產生偏頗的報導。

Knowhere 亦會在報導最底列出其他媒體的報導。
巴寧的父親曾在《BBC》擔任調查報導記者 25 年,現為新聞學教授,他指父親一直推動他思考編輯部的責任,而不僅是技術問題。Knowhere 計劃最終會移除三個標籤,只提供中立報導。
雖然 Knowhere 的文章都是以機械學習技術產出,但在刊出前均經過最少兩位編輯檢視,以修正錯誤和文筆。編輯亦需要檢查「中立」版本的文章中,有沒有任何偏頗跡象。目前 Knowhere 團隊有 8 名記者,佔總數一半,巴寧希望公司日後擴張時能夠維持這個比例。
巴寧承認,要找出絕對的真相或絕對保持中立幾乎不可能,所以他們規定任何文章在刊出前須經人檢視。他希望他們的記者、編輯部和演演算法能夠互相制衡。
4 則回應
只是程式給你模擬真實環境讓你覺得自己是真人而寫像人寫的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