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機風潮席捲台灣,當中彈跳台、摸摸爪、山寨品等爭議引發了各方的討論。然而在早年政府對於娃娃機是有一套規範,這套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限制了娃娃機的發展,避免成為機率性的賭博機台,但現在娃娃機風潮再起,有不少業者躲藏在這波風潮底下,行的依舊是灰色地帶的玩法,這也成為近期台灣警方加強取締的重點。但娃娃機這麼看似無害的娛樂設施,你有想像過會帶來哪些影響嗎?
起點得從1996年說起
最初娃娃機是被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中規範,在早期法規中限制娃娃機為電子遊戲機,並非像現在的店面隨便就能擺放,而是必須領有電子遊戲場所合法執照才能擺放,像是湯姆熊等店。但連便利商店前面可能都有夾娃娃機是怎麼回事?原來是中華民國自動販賣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爭取下的結果,讓原本需要執照才能經營麼娃娃機,被視為新的產品,也就是現在的選物販賣機。
為什麼選物販賣機能規避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原因在於選物販賣機的遊戲機制與硬體需經公會認證,遊戲機制從原本的夾物變成保夾制,也就是付多少錢夾之後一定會讓你取得商品,也就淡化了博弈色彩。機器也得經過政府機構認證,避免出現像摸摸爪這種機台,也就讓一般業者不需要執照也能放置娃娃機,但先決條件是:你用的得是認證機台。
最賺錢的彈跳台涉賭
然而就算買了認證機台,業者還是可能在上面動手腳,雖說變更設定都必須重新送經濟部評鑑,否則會依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第15條移送法辦,但事實上會被檢舉的人少之又少,一般人也難以辨識,造成龐大且難以約束的灰色地帶。
如何舉證娃娃機有詐欺、不公平對於消費者來說是極度困難的,事實上取締也難有標準。畢竟一次10元的娃娃機多數人可能摸摸鼻子就算了,警方在無人檢舉、難以取締的狀況下,自然也就不會淌這渾水。但近期因為彈跳台興起,讓不少人在這波中撈了一筆,然而遊戲方式偏向博弈引起警方關注,查扣了部分業者的機台。
如果沒人跟你說,你可能不知道娃娃機有這段的歷史,也不知道有不少人利用娃娃機的特性博弈,就算是保證取物如果是摸摸爪,也無樂趣可言。娃娃機有趣的點就在於考驗技術,以及用小錢博得小物的樂趣,但在這種畸形時空環境下產生的娃娃機,你覺得還有任何的可玩性嗎?
20 則回應
大人的世界好複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