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

2018.03.02 11:50PM
om102.jpg

Olympus 決定在原本的 FTS ( 43 系統)以外投入採用無反光鏡設計的 MFTS ( M43 )系統已有十年,當初做出這樣決策的關鍵,是由於 Olympus 以設計出 OM 與 Pen 等底片相機的傳奇工程師米谷美久先生的名言,讓 Olympus 投入前無古人的無反光鏡系統;米谷先生曾說過:" 假若有你很想樣的東西,但市面上沒有,就把它製造出來就可以;如果你想要的東西哪邊有賣的話,那我們買下來就可以,沒有必要去做 ",做出不追隨潮流且市場真正需要的產品,成為 Olympus 當前產品設計最重要的理念基礎。

同時米谷先生的另一具名言,也進一步影響 Olympus 追求高機動性系統的堅持,"不帶相機外出拍照就失去其意義;只要帶著它才能找到按下快門的機會;無論你傭有多好的功能,因又大又重,為了帶不帶而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拍不到好的照片";Olympus 賦予旗下 M43 相機與鏡頭的最大價值,就是要實現高機動性、高可靠與高畫質的系統,不少人當詢問過 Olympus 為何不投入更大片幅的機身研發,也是因為它們堅守微型化可攜的高成相品質系統,在考慮更大片幅的光學設計幾乎沒有微縮化的可能性下,當前 Olympus 將持續追求 M43 系統的極致。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1圖

Olympus 為了達成理想中的產品,為其機身提供許多獨一無二的價值,以當前雙旗艦 OM-D E-M1 MKII 與 Pen-F 等新世代 M43 產品,包括超音波除塵,超高性能的五軸防手振,即時取景以及基於感光元件位移多連拍的高解析拍攝等,都是 Olympus 引以為豪且別人難以模仿的價值。以超音波除塵技術來說,雖然市面上的可換鏡頭相機都有這樣的技術,但感光元件入塵仍是它牌可換鏡頭相機的惡夢,不過 Olympus 的除塵技術卻使得 M43 系統較少出現感光元件入塵的情形。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2圖

此外, Olympus 也從內到外持續的吸收新想法與推出實用的技術,不光只是讓工程師閉門造車或是追隨其它品牌噱頭為重的新技術, Olympus 要求開發者需要持續的拍照並檢視,讓開發者由拍攝的過程啟發新的想法與需求,例如在開發 E-M1 MK II 的過程中,開發團隊每個人每個月需要交出千張攝影作品,最終累計 25 萬張的照片一張一張的檢視,開發者同時也是使用者,才能設計出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3圖

同時 Olympus 機身的特色技術都是顧及到實際需求而設計,例如採用機身防手振是為了能讓所有的鏡頭都具能因防手振提升拍攝成功率,尤其翻轉補正是無法在鏡頭的光學上實現,後續 Olympus 進一步結合鏡頭光學防手振結合機身防手振,使在長焦下亦能得到優秀的補正效果;雖然目前也有其它無反光鏡系統具備相近的技術,然而即便防手振原理、元件能夠擺動的幅度類似,較小巧的 M43 元件可獲得更大幅度的相對元件擺幅,以目前 Olympus 系統當中,專業級旗艦機 E-M1 Mark II 甚至能達到最大 6.5 級的效果,並且在攝影師手持實拍也比其它號稱有近似補正等級的機身效果更好。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4圖

同時當初推出的藝術濾鏡並不僅是為了拍攝效果,更是以能夠實際用於專業創作使用為出發點所規劃;而即時合成功能為 Olympus 與星空攝影、長曝攝影的攝影師共同合作,透過多次曝光合成的方式取代底片時代延續的長曝拍攝,使感光元件不再因為長時間曝光過熱,同時也能藉由定時拍攝合成在數位化的感光元件達到超長時間曝光的效果。另一個由攝影者需求催生的效果就是針對生態攝影的深度合成,當時有生態攝影師提出希望能藉由不同焦距影像進行合成,使微距攝影能呈現更完整的景深,當時那位攝影師曾向多家相機品牌提出要求,惟有 Olympus 聽取其需求,進而開發這項功能。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5圖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6圖

另外在鏡頭方面, Olympus 也在這十年之間陸續的將鏡頭陣容更為完整,涵蓋一般消費者常用的旅遊鏡頭,平價而具特色的定焦鏡頭,乃至因應 OM-D 強悍性能的極致光學系列 M.ZUIKO Pro 系列,尤其相較傳統單眼相機的大三元鏡頭與大光圈定焦鏡頭, M.ZUIKO Pro 以更為輕巧的體型搭配機身防手振,甚至實現以手持進行等效 600mm F4 長焦拍攝,而且與 E-M1 Mark II 一同獲獎的 12-100mm F4 更等同傳統單眼小三元當中的 24-70mm F4 加上 70-200mm F4 兩隻鏡頭的合體,這也是 M43 片幅獨一無二的魅力。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7圖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8圖

M43 系統還有一項特色,就是鏡頭卡口與元件的比例,一般全片幅與傳統單眼相機的接環口徑與感光元件之間的成相圈直逼 1:1 ,而 Olympus 的成相圈與卡口為 2:1 ,成相圈遠大於接環卡口口徑,這是為了讓鏡頭光線能夠以垂直方式進入感光元件,因為感光元件與傳統底片不同,像素點並非如底片感光層是位於平面上,實際上還有柵欄隔開每個像素點,在成相圈太過逼近卡口會使較邊緣的光線產生斜射,進而影響影像品質,而 Olympus 大於元件的成相圈有助於使光線盡可能直接垂直進入像素點。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9圖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10圖

且只有性能強悍、光學表現佳是不夠的,要能從內而外吸引使用者熱愛他們的手中的攝影器材, Olympus 在外觀設計也不遺餘力,從經典底片機汲取設計精華,並試做大量的原型機進行參考,另外包括按鈕設計,機身的螺絲孔位置等細節進行多次的試做與探討,並一步一步在操作性與外觀的拉鋸達成協調,能在現代化的高性能機身找尋經典銘機的身影,也是 Olympus 機身設計的醍醐味。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11圖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12圖

後續也在與 Olympus 原廠人員聊到他們對於 M43 未來發展的看法,他們指出,由於牽涉到物理特性,能夠在 35mm 片幅下實現高品質解像力的現代化光學設計體積難以微縮,這也造成即便在機身工藝能夠微縮,但搭配上高品質鏡頭之後不僅整體重量仍與傳統單眼相機相仿,還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也不用說很難達到在各種情境下都有可能以手持拍攝成功照片的機會。

是Olympus 闡述 M43 系統理念:不盲目追求無意義功能、只求能讓玩家帶出門拍照的高機動性系統這篇文章的第13圖

但半導體則不同,除了半導體製程仍持續演進以外,包括感光元件結構設計,數位影像引擎的邏輯與演算性能升級,還有在未來藉由 AI 技術仍能使數位照片有更好的品質, Olympus 對 M43 的未來性仍深具信心,認為仍是在行動力與品質方面最佳的抉擇。

7 則回應

  • Olympus 的鏡頭真的是不錯,只是質感....
    2018-03-04
  • 松下Gh5s用上索尼的堆疊式cmos 高感還輸給老舊的fsi cmos的A7s2 真的是哭笑不得
    2018-03-04
  • 文章看看就好,商人都是在商言商,當初賭走m4/3這條路,不是眼光有多遠,就是4/3系統不能賺錢,換個方向而已,因為4/3系統相機在差不多的機身大小,卻拼不過aps-c或aps-h甚至全片幅,N年前還自定義自己的4/3系統叫全幅(Full-frame transfer),也就是光線可以垂直進入布滿感光元件,達到邊角畫質與中央畫質一樣好,可惜只是消費者不吃這套。而現在只是在m4/3賭對了,就真的只是賭對了,先前4/3系統根本賺的不夠養團隊
    2018-03-04
  • LEICA Q 直接衝就對了,方便、簡單、畫質好。 體積也不大。
    2018-03-03
  • 身為EM-5mk2的用戶來說。
    真的,能帶得出去的相機才能拍得到好照片。
    2018-03-03
    • 我正在猶豫2019年的今天要買2015年推出的中階機EM-5mk2
      還是要買2018年推出的入門機E-M10III若是讓你選目前價格相當
      身為EM-5mk2的使用者你會挑哪一台
      2019-01-19
  • Zhi2 jian4😂
    201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