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CP+ 的隔天,在 Olympus 台灣總代理元佑公司的帶領下,上午先前往新宿的 Olympus Plaza ,後續再前往位於東京八王子市石川的 Olympus 本部研發中心,石川本部研發中心也是 Olympus 相機影像系統設計的大本營,有 4,000 名的員工, Olympus 的相機與 ZUKIO 光學鏡頭的技術皆在此催生,在正式對產品理念進行介紹前, Olympus 先與與會的台灣攝影師與媒體簡單分享當前無反光鏡系統的市場現況。
在 2009 年, Olympus 與 Panasonic 共同開創了無反光鏡設計的 M43 系統,取消了鏡後距後,以小巧容易攜帶的嶄新設計為可換鏡頭系統帶來新風氣,然而當時技術剛起步,無論是對焦系統與影像品質到鏡頭等都還未到位,尤其對專業攝影師、傳統單眼廠商也視無反光鏡系統為不入流的產品。然而在越來越多廠商投入無反光鏡設計,在 10 年內達到原本預期 10 年無反系統追上甚至反超傳統 DSLR 性能的宿願,也使得消費者更願意接受無反光鏡系統。
從 CIPA 所公布的銷售數據來看,這五年內的相機市場變化相當劇烈,數位相機產業明顯萎縮,連帶包括可交換鏡頭相機總體銷售量大幅下滑,尤其傳統設計的 DSLR 相較五年前的最高峰甚至只剩下一半的銷量,但反觀無反光鏡系統銷售仍有微量的提升,導致相較五年前無反光鏡系統市佔率提升一倍,但 Olympus 也很感慨傳統 DSLR 在這五年之內下滑的幅度之快遠大於無反光鏡系統的成長;一方面也是由於 Sony 推出了無反光鏡全片幅機身,還有富士以過往底片的色調數位化為基礎投入 aps-c 無反光鏡系統, Olympus 也以 OM-D 系列以卓越的性能與光學使 M43 系統以小博大達到專業級的影像表現。
相機市場的總體銷售下滑與消費者需求變化,在於進五年手機的相機拍攝品質急起直追,一部份傳統單眼使用者放棄使用單眼改用手機,也有一部分使用者雖仍在使用相機但沒有更新的意願,至於更新相機的族群除購買原本系統更高階機種外,也有不少消費者感受到無反光鏡系統的進步與輕巧化,捨傳統單眼改投入無反光鏡系統的懷抱。
當前四家主要的無反光鏡系統相機也都個性鮮明,與 Olympus 同屬 M43 的 Panasonic 以錄影為特色,富士則是強調發色與提供無反光鏡中片幅系統, Sony 在感光元件技術則為領先; Olympus 則堅守理念,以小巧、輕盈高可靠的機身,同時輔以一系列高品質、個性化的鏡頭群,提供高機動性、高品質的系統,不僅吸引偏好輕巧系統的一般消費者,影像品質表現與可攜性亦使不少攝影師投入 Olympus 系統懷抱,無論是高山攝影、叢林生態、以長焦拍攝火車等題材,皆能以輕巧的組合實現不須手持的拍攝。
Olympus 也深信,傳統單眼相機受限於機構設計皆是以傳統電子底片相機為基礎發展至今,在對焦系統、機械結構設計等物理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無反光鏡系統持續進化,也將有助於無反光鏡系統被仍熱愛拍照的消費族群接受,並持續擴大市場佔有率;由現在傳統 DSLR 品牌從十年前無視無反光鏡系統,到現在也投入無反光鏡系統,也不難想像現在無反光鏡陣營對傳統單眼品牌已經造成不小的壓力了。
同時 Olympus 在日本也主動出擊,透過位於新宿與大阪的 Olympus Plaza 作為基地,不僅展示 Olympus 最新的相機與鏡頭,也經常性地舉辦攝影講座以及展示由專業攝影師與業餘攝影師拍攝的精彩創作;另外也與專業、業餘攝影師合作,由他們以 Olympus 拍攝美麗的照片,並推廣 Olympus 在微型與高畫質取得平衡的優勢,近期由以鐵道攝影族群大有斬獲,在日本知名的鐵道攝影雜誌有相當多以 Olympus 系統拍攝並獲得青睞的作品露出。 Olympus 希望所有的使用者宛若一個大家庭,同時彼此相互凝聚交流。
Olympus 也指出,不同於台灣以 E-M10 Mark II 為大宗,在日本 E-PL8 有出色的銷售表現,尤其以女性用戶居多;而這次 Olympus E-PL9 的細部調整,也是呼應 Olympus 社群對於希望機身更好握、有內建閃燈能在逆光或是低光下補光,以及希望機身操作更簡單、可輕鬆發揮相機的特色機能,故將握柄設計回歸 E-PL7 的大面積設計,並加回內建閃光燈與採用 E-M10 Mark III 的新式操作介面。
光是體積就贏了
也因為體積,現在都改用手機了XD!!!
(望著防潮箱的G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