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最佳影片的郵報:密戰,主要是以當時的五角大廈文件洩密一事為骨幹,帶到華盛頓郵報從小報社開始成為新聞界的傳奇,延伸新聞言論自由的精神等相關議題,其中其他小細節才是導演史蒂芬史匹伯想展現的情節,以下文章有部分內容暴雷,在意者請避開雷區。
看郵報:密戰前必須知道的小故事
看似沉重堅硬的議題,卻讓人熱血沸騰,或許剛好是從事媒體相關行業,同時又是女性的關係,整部電影雖然是以1971年越戰機密文件資料外洩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但卻也細膩引出1971年美國社會的一些現狀。在看華盛頓郵報前,建議可以先花個幾分鐘快速回顧1971年的美國有哪幾個重大議題,這樣也比較快進入狀況,不過就算沒先做功課,也不會讓整部戲被扣分。
1955年至1975年當時美國跟越南正陷入抗戰,這長達20年的越戰經歷過4任美國總統,本部電影主要發生在1971年民眾跟政府之間暴動的開端。一名美國軍方分析師丹尼爾看不下去國防部與尼克森總統隱瞞美軍在戰場上死傷慘重的事實,因此選擇把越戰相關的機密文件洩漏給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瑟琳是當時第一位女性報社發行人,郵報爆料越戰醜聞前兩天才剛正式成為上市報社,白宮得知機密文件被外漏,動用司法希望終止報社繼續爆料,但最後司法結果是報社獲勝,並且在影片結尾時,司法單位告知郵報「新聞不需要對政府負責,但是必須要對人民負責」,也因此奠定新聞言論自由。
1971年女性在職場顯得相當弱勢(以下有雷)

▲在職場上幾乎都是男性主管為主,而凱瑟琳的女性身分讓許多股東開始質疑她的專業性與能力。
上述內容透過預告或是影評其實都能看得到,不過一部令人值得回味的電影在於某些細節處,故事主體在前半段先做個簡單鋪陳,以戰爭畫面為開端,帶出洩密者丹尼爾在當時的身分,為何會想把越戰的機密文件提供給報社,接著就以白宮婚禮新聞畫面帶到華盛頓郵報在當時的規模,郵報在當時屬於地方型的小型報社,小報社的發行人凱瑟琳是該報社第一名女性發行人,當時在開股東會議時,會議室內全是西裝筆挺的男性,只有一名女性管理者,甚至有其他股東對於發行人的決策是不服從的,明顯得知1971年女性在職場上相當弱勢。
即便是報社發行人 也得尊重總編輯

▲從班跟凱瑟琳在餐廳的互動當中可以明顯看出班對凱瑟琳的不屑,以及不允許凱瑟琳干涉報紙的內容策略。
班‧布萊德利是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開場沒多久,總編輯跟發行人在餐廳上的對話也帶出凱瑟琳雖然是發行人,但是總編輯才是報社的核心。當時發行人尊重總編的態度可從片中的飯局就被帶出,凱瑟琳雖貴為郵報發行人,但是面對報紙內容與品質還是必須得尊重總編輯,即使有許多意見分歧,但仍以總編輯為主,而凱瑟琳則是想辦法維繫讓整個報社能正常運作,因此他們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中,施展個人專長也不會越矩。
凱瑟琳的勇氣跟堅持 博得事業上的尊重

▲凱瑟琳維護新聞媒體的精神,同時也負起媒體監督政府的義務。
但一直遇到越戰這件事,班在剛開始時只是跟凱瑟琳要求,希望透過凱瑟琳獲得更多內部消息,也沒有預期希望凱瑟琳會介入整個新聞事件,但是這新聞關係到報社是否會跟政府對抗,是否會吃上官司,班也不敢冒然行動,只能跟凱瑟琳討論,請凱瑟琳放手一搏,也許會因為這次的抗爭博得更多民眾的支持,在班的眼裡,這只是一份工作,賭輸了就重新換個工作,但是對凱瑟琳而言,則是拿自己的前途、報社的前途、報社全體工作人員的未來做賭注,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與決定,當班體悟到這件事後,對凱瑟琳的眼神與尊敬也與往常不同。
凱瑟琳為當時女性的楷模

▲當凱瑟琳被眾多股東質疑這會導致嚴重後果時,凱瑟琳終於代表自己也代表報社負責人的身分堅持必須發行這份新聞的決心,這個舉動也讓其他股東看到凱瑟琳的堅毅與勇氣。
法庭判決結束當下的記者會現場,記者們主要還是將目光放在紐約時報上,華盛頓郵報內部即便尊重由凱瑟琳發言,但卻沒有半個記者訪問,反而在凱瑟琳離開時,有許多女性支持著用目光支持著凱瑟琳,彷彿是在對凱瑟琳致意,不但感謝凱瑟琳的勇氣,更是捍衛女性權力的尊嚴。不過現場女性給給凱瑟琳的回饋不是歡呼聲,也不是掌聲,而以堅毅的眼神替代這股士氣,感受得到女性在當時的是被壓抑的一群弱勢族群。
以五角大廈洩密故事為主軸橫貫1971年當時的實際故事

▲為了讓整部電影更具真實性,劇中由白宮發言的聲音是當初水門案事件被洩密的錄音檔,而發言的人則是當時涉及五角大廈以及水門案的尼克森總統。
整部戲當然還是以越戰洩密為主軸,從華盛頓郵報的角度來帶出1971年的故事背景,一個區域型的小報社,因為一場新聞聲名大噪,最後影片結束的水門事件,也奠定華盛頓郵報當時的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中間有幾段白宮傳出的語音內容,其實就是尼克森總統當時被錄下來的對話,把這些對話融入在電影當中增加整個影片的真實性。
3月5日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郵報:密戰也入圍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主角,看到梅莉‧史翠普跟湯姆‧漢克大戰內心戲,還蠻過癮的,如果把這部電影當成紀錄片,就有點太浮誇,但是如果當成一部灑狗血的劇情片,倒也不適合,算是蠻溫和的歷史紀錄劇情片。
1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