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在 2014 年發表了作為品牌百年的全新無反光鏡相機系統,攜手 Audi Design 以極簡工藝推出首款機種 T ,大膽的採用全觸控介面設計主打以專注於攝影本質,不過實際體驗則由於觸控介面反應不夠靈敏、介面過於複雜等導致體驗不佳,去年底徠卡再度推出 CL ,改以全新的介面與設計,呈現不同於 T 系列的攝影先決。
回歸徠卡傳統造型
相較 TL 的冷冽現代化極簡風科技感, CL 的設計顯然回到消費者熟悉的傳統風格,雖沒有 T 系列握柄突出設計,但有著防滑紋的機身顯然好握許多;此外不同於 T 系列需要外接電子觀景窗, CL 內建的電子觀景窗不僅實用,也更有徠卡傳統旁軸相機般的視覺效果。
雖仍與日系不同但可理解的按鍵邏輯
在操作設計方面, CL 比起日系相機仍然有它獨特的邏輯,不過相較先前 T 系列採用全觸控式的介面, CL 已經容易理解多了,以簡單的幾個按鈕配置甫以觸控,而非像 TL 以全觸控方式控制介面設定。不過在切換拍照與錄影模式時,需要透過左右滑動進行切換。
如果以日系相機的邏輯試圖想操作 CL ,一定會感覺相當錯愕,它的按鍵與日系相機的格局仍不同,右邊的十字鍵並無快捷設定的功能,僅在手動選擇焦點用於移動焦點,中央的 Ok 鍵等同於 Info ,而按下 Fn 鍵並非以上下切換不同快捷,需要長按才能更換。
至於機頂的兩個轉盤設計也別忽略,因為兩個轉盤的中央是有按鍵的,按下後才能切換如 PASM 模式或是指定功能;同時若選擇觸控對焦,在電子觀景窗下無法以滑動螢幕或是移動十字鍵更改快門。至於 Menu 則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常用功能,第二層是進階功能。
話雖然此,摸熟 CL 的邏輯之後,就會發現若單純以街拍使用, CL 的按鍵布局並不難理解,將幾個常用功能配置在 Fn 後,多半需要在第一時間調整的機能都可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至於覺得按鍵不夠用的,您是否想錯了些甚麼?徠卡本來就不是以大量按鍵配置見長的系統啊。
高 ISO 表現一般、顏色有其特殊氛圍
此次徠卡所提供的鏡頭有兩款,分別是 T 系統的標準鏡 18-56mm f3.5-5.6 (鏡頭收納最短位於 18mm ,這是與一般日系相機 Kit 鏡較不同的),以及 60mm 微距,其中 18-56mm 為日製鏡頭, 60mm 則為德國製,這也反應在定價上, 60mm 的訂價甚至比 CL 還高。
兩款鏡頭的解像力也有相當顯著的差別,不過畢竟 60mm 本身就是微距加上定焦,先天就在解像方面有優勢,多數系統也多存在相近價位變焦普遍難以抗衡定焦,何況 60mm 的售價也近乎 18-56mm 的一倍。
在實際拍攝, CL 在 ISO 超過 3,200 之後,顯然雜訊的控制能力就不如預期,或許是因為近年日系相機可用高 ISO 越來越強,也就顯得 CL 的高 ISO 不盡理想,不過若真的受不了,乾脆就轉黑白風格拍攝吧。此外,由於機身與此次借用的兩款鏡頭都沒有防手振,故在低光源的情況下拍照會需要斟酌情況,否則手持使用,使用這兩款鏡頭手振的情形還是較為明顯。
更合理的操作格局
對徠卡迷來說,當初 T 系列的誕生降低徠卡可換鏡頭相機的門檻,同時也感受徠卡在不想在既有的數位旁軸系統大幅的改變(畢竟瘋狂的純粹主義者是很可怕的...),在百年之際推出了 Leica T ,以全新的接環與操作邏輯作為嘗試,也一連歷經三次改版,不過過於大膽的操作介面也得到兩極的評價。
此次的 CL 雖在名稱不再承襲 T 的名號,也可試圖解釋為另一項產品線,不過在接環設計相同的情況, CL 更像是 T 系列的進化版,將原本過於大膽的設計稍作調整,將操作更合理化,也更符合徠卡使用者以拍照為本的使用方式。
當然, CL 畢竟是一台徠卡,若以日系相機的當下的電子性能要求 CL 能有同樣的表現,就未免緣木求魚,不過這也應該是原本徠卡玩家心知肚明的,徠卡講究的是其獨特的氛圍、犀利的鏡頭表現,這些才是被徠卡玩家津津樂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