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般的大數據分析之外,為了更加瞭解消費者喜好與對商品或議題的關注程度,P&G寶僑公司還開發了透過投影機來模擬商品貨架的虛擬牆,可以用於快速測試消費者行為,並收集消費者反應的情報,這些技術甚至可以幫助寶僑公司發現一些原本並非顯而易見的新趨勢。
透過QR碼瞭解消費者喜好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個對環保議題保持高度關注的消費者,你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拍攝貨架或產品包裝上的QR碼,如此一來就能查閱產品中的所有成分及其生物降解性(Biodegradability),以及生產地點、水質或如何減少工廠的碳排放等資訊。
雖然這個技術在當時仍在規劃中,不過卻也在其中可以看到應用大數據的影子。從技術面來看,在消費者掃瞄QR碼的當下,就會被引導至寶僑公司的網站查看資料,因此就能統計消費者來訪的人數,來分析消費者對哪些議題有興趣,以作為產品企劃的參考依據。
另一方面,在消費者進入寶僑公司網站時,伺服器也可以瞭解消費者的消費時間、地點,甚至搭配會員資料(如註冊官方網站會員所留的資料)分析,就能瞭解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族群與消費行為的關係。更進一步,如果在貨架周圍設置攝影機或紅外線感應裝置的話,還可以分析消費者掃瞄QR碼的比例,以及停留在貨架前查閱資料的時間,將這些資料建檔之後,都能做為大數據分析之用。
即時監控大數據
在寶僑公司員工的電腦內,安裝了稱為駕駛艙(Cockpit)的介面,它可以統計管理者所需的數據,並在數據偏離標準超過容許值時發出警告(無論高於或低於標準皆會警告),如此一來管理者就能即時瞭解發生的事件,並馬上進行應變,這將有助於縮短反應時間,並在事發當下馬上解決問題,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每個星期一上午,寶僑公司也會進行與世界各地領導團隊的會議或遠端會議,並在會議中審查上週的業務以及「駕駛艙」所提供的數據。由於這些資料是即時且連續性的,所以管理者能夠在其中找到事件的因果關係,這將有助於做出決策,並帶領團隊繼續前進。
快速反應市場變化
寶僑公司還有另一個突破性的重要武器,那就是稱為商務球體(Business Sphere)的沉浸式數據展示空間,它是個以寶僑公司全球商務服務(Global Business Services,GBS)為基礎的延伸技術,能夠提供沉浸式的視覺環境,透過即時顯示大量全球商務資訊的方式,改變制定決策的作業流程,讓決策者能在大數據的協助下,快速對市場變化做出反應,並發掘潛在的新商機。
根據寶僑公司提供的文件,商務球體能夠避免傳統資料收集與整合方式所造成的時間延宕,並提高生產力與協作效率,簡化工作流程,減少決策週期時間,讓公司能夠集中資源於創新研發。
商務球體的特殊會議空間
寶僑公司目前已在全球部署超過40間商務球體會議室,根據日經BP社報導,位於神戶寶僑日本公司的總部,就有1間只允許少數員工和董事進入的「秘密房間」。商務球體乍看之下與普通的會議室並沒有多大的差別,不過會議室的牆上卻是一整圈的螢幕。然而商務球體的特色並不只是這款螢幕,而是能夠透過螢幕有效率地展示詳實的數據。
舉例來說,分析師可以在資料矩陣中選擇「日本(地區)」和「柔軟劑(產品)」,螢幕便會立即顯示日本市場柔軟劑需求量與供應量的折線圖,以及兩者的預測和生產計劃,通過視覺化的呈現方式,可以輕易看出彼此之間的落差,執行董事便能根據數據和提案,調整生產計劃。
有效調配全球庫存
透過商務球體技術的協助分析大數據,對調整庫存有著絕佳的功效。舉例來說,護膚化粧水SK-Ⅱ,大部分是在日本的滋賀工廠生產,洗髮護髮類產品是在泰國工廠生產。因為生產基地集中的關係,在配送商品時就需考慮如何將有限的供應量分配到世界各地。若在銷售過程中發生缺貨,就有可能錯失賺錢的機會,然而過度生產則會造成庫存增加並產生現金流壓力,因此賣多少做多少才是最為理想的狀態。
寶僑公司根據過去累積的大數據,提高預估的提高精度,使預測準確率從3成左右增加到了8成左右。在推行商務球體後,寶僑公司的全球庫存減少了約25%,節約資金數千萬美元,已經逐漸顯現出了成效。
數據來源更顯重要
由於寶僑公司每週的會議都需要仰賴大量數據,因此如何收集數據就成了一大挑戰。再以菲律賓的情況為例,如果與我們合作的機構以紙本問卷每2個月進行1次調查統計,那麼在每週的會議上提出的數據一定不符需求。因此寶僑公司不斷與合作機構溝通,讓他們知道即時數據的重要性,並改善收集資料的方式。
對於需要仰賴外部合作機構來取得資料的公司而言,收集資料的方式就成為雙方合作的關鍵。舉例來說,當與零售商進行聯合業務規劃時,寶僑公司會使用特殊的記分機制,並透過演算法來衡量如何提升管理成效。
這種收集資料的方式是個雙贏的局面,也是彼此合作的重要關係。零售商可以在第一線收集顧客與銷售資料,寶僑公司則具有許多零售商所沒有的分析能力,雙方互相搭配之後,寶僑公司便能取得所需的數據,並協助零售商以更積極的方式經營並提供銷售業績。
保護資料安全
由於數據對公司的經營與管理來說相當重要,也是公司保持創新與靈活反應的根源,因此資料來源對公司來說格外重要。於是寶僑公司將以最高水準的規格來保護消費者資料,並依循董事會級企業風險進行管理。
寶僑公司透過明確的防火牆,將零售商和另一個零售商隔離起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員工在轉換至負責不同零售商之前,需要經過特定長度的冷卻期,以避免透露先前負責零售商的銷售資料。由於寶僑公司的策略是成為全球數位化程度最透徹的企業,因此必需在維護資安與隱私在業界保持領先地位。
透過數劇促成創新
在1980年代,幾乎沒有人瞭解什麼是數位科技,雖然當時寶僑公司的的管理系統部門就具備大型高速電腦,但是卻將工作重心分配在電話系統上,也沒有多少員工知道什麼是BCD(二進碼十進數,Binary-Coded Decimal)與蒙特卡羅模擬,他們沒有那種技能。
二十多年後,寶僑公司開始製定非常明確的策略來招聘不同技能的人,寶僑公司需要有具有電腦建模與數值模擬的技術人員,寶僑公司希望找到在電腦科學領域真正有實力的員工,能夠從事進高階程式開發。因為在實際模擬的過程中,寶僑公司真正體認到資料處理的重要性,以及那句經典名言「垃圾輸入、垃圾輸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指若輸入的資料有錯誤,那麼輸出的模擬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寶僑公司已經實現許多在數位化過程中設下的目標,但是往後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寶僑公司經理階層曾在新進員工加入時,跟他們說「丟掉你的MBA教科書,我們會教你,我們會給你另一個MBA」,這種企業文化至今仍相當管用,分析思維技能對寶僑公司來說變得更加重要,在提出創新的想法過程中,數據總是占了不可獲缺的地位。
數據創新常常被人掛在嘴邊做口號,但真正的數據創新可能並不如想像中簡單,看完P&Q的案例你有些什麼看法?
5 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