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O 到底是經濟動能新希望,還是一場世界大騙局?從日本經驗來看,你會發現這恐怕不是簡單的二擇一選擇題。隨著中國、南韓對加密貨幣進行急煞式封殺,日本突然躍身一縱,成了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市場,目前佔了全世界 63% 的交易量。不僅如此,日本官方甚至在九月底釋出 11 張新的加密貨幣經營執照,許多人因此看好日本成為新的加密貨幣自由避風港。
同時 ICO 在日本的創新應用很多,但目前日本社會最有感也最火紅的,該屬「名人經濟」這部分了。這裡的「名人」不光指 YouTuber、網紅等新一代現象,就連明星運動員、公司經理人或是專業顧問、老師都能算在內。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日本人到底怎讓 ICO 連結?又到底有什麼風險?請看本文詳解。
VALU:原型乍現
提到名人經濟與 ICO 之間的關聯,就不得不先提其 鼻祖 VALU(雖然至今也才半年)。日本今年 5 月底,VALU 這間「網紅股票交易所」上線了,它打著「讓任何人都可以公司一樣,分享並交易自己個人價值」的口號,讓使用者在平台上發行自己的網路股票「VA」。VA 票就像真的股票一樣,發行方可以設立初期公開販售價格,讓其他使用者認購;這些認購的人不僅可以自由交易 VA 票,還可以擁有「股東」的權利,像是網紅、Coser 就能限量發送簽名照,部落客提供限定閱讀文章... 等等。
那跟 ICO 有什麼差別? 答案是 99% 沒有差別,VA 票也是用區塊鏈寫的,其價值完全與網紅本身人氣連動,紅的得花大把大把比特幣購入,不紅的沒人理會,那 1% 差別就是 VA 票不叫幣(coin),讓人第一時間無法聯想「首次代幣發行」而已 。VALU 平台本身機制也十分完善,從股價、波動圖、市價總額、發行 VA 票數、收盤價、上市初值、最高價等等... 就跟真的股票交易所沒兩樣。

對,講到這許多讀者應該能理解名人經濟與 ICO 之間關聯了。簡單來說,就是把名人的名氣或專業直接在線上「證券化」了;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第一是對這些名人而言,若要開設一堂線上課程或是作為拍片基金,募得第一桶金的速度比傳統群眾集資快多了(別忘了加密貨幣在日本相當盛行);第二是對這些贊助者而言,參與 ICO 不只能贊助名人,(依照機制設計不同)其代幣具有稀少性,其價格還可能上漲而具有投資價值。
就連「炎上」也是燒得很典型
既然講到 VALU 就不得不提讓日本社會一片嘩然的 Hikaru 事件。Hikaru 這位在日本紅極一時的 YouTuber 以「土豪力」,曾做過買一口氣 100 台 PS4、用 1440 萬日圓賽馬、一次花 15 萬日圓揭穿彩卷行等 YouTube 影片。今年六月 Hikaru 也加入了 VALU 平台,但同時卻也跟拉婓爾、禁斷男孩等友好 YouTuber 開始在社群上向粉絲宣傳 VALU 與 VA 票。
這讓 Hikaru 的股價也水漲船高,但在 8 月 15 日,Hikaru 在自己股價高達 2 萬日圓時,突擊式把自己持有的 5 萬一口氣清空賣出,賺得了約 5000 萬日圓,隨即也把社群上宣傳 VALU 與 VA 票的留言刪得一乾二凈。那買他 VA 票的粉絲呢?當然就跟現實股市一樣,手上 VA 票全都成了水餃股。

不過好加在 Hikaru 並未因此人間蒸發(不知道是沒跑成功,還是笨笨以為這樣不會出事),事件經過三天 Hikaru 在社群上道歉,並且這些獲利所得重新把自己的 VA 票買回來,VALU 也把 Hikaru 凍結起來。但從此 Hikaru 聲勢大跌,日本網友每每以「詐欺師」稱呼之。
但事實上,Hikaru 事件就是 ICO 問世以來發生率最高,也最令人懼怕的案例經典類型:代幣發行方(也就是被投資方)一口氣把手上的代幣出清到市面賺取現金,然後消失無蹤,任由投資者血本無歸;另一個在美國以類似模式涉及詐騙,但更激烈也更著名的案例就是 PlexCorps;PlexCorps 宣稱擁有全球級專業團隊,其 ICO 發行將用於開發「厲害的」軟體,並且保證讓投資者在 29 天內就擁有 1354% 的報酬率,最後成功得手 1500 萬美元。
Hikaru 炎上並未澆熄名人 ICO
那 Hikaru 的下場呢?根據報導,日本金融廳認為 VA 票還不屬日本金融法律範圍內管轄,無法以詐騙行為起訴 Hikaru; Hikaru 雖然一度宣布停止 YouTube 活動,追蹤人數也從最高峰 260 萬下降到 230 萬左右,但一個月前恢復活動繼續發布影片,觀看次數還是很高。

不僅如此,名人 ICO 在日本社會有越演越烈之勢,另一個以專業授課為導向的網站「Timebank」即是想把線上課程 ICO 化。Timebank 是在台灣也頗有知名度的 Metaps 旗下服務之一,跟台灣的 Hahow 好學校有點類似但也不太一樣,是請專業經理人、業師,甚至是學者、藝術家來線上「以秒計費,一對一即時授課」的平台。但更有趣的是它把計費模式跟 ICO 串連在一起,每位老師的每秒費用會按照受歡迎程度不同上下起伏,就跟股價一樣。而 Timebank 則是找了另一家 ICO 平台「COMSA」來發行加密貨幣。
拜 VALU 所賜,來自俄羅斯挖掘網球選手的 ICO「TokenStars」雖非出自當地,卻在日本也很受歡迎。TokenStars 的營運模式就跟 VALU 類似,只是把網紅換成了網球選手,VA 票變成了「ACE 幣」;他們宣稱在網球選手之後,還會繼續進軍足球、橋牌、籃球、曲棍球等運動選手,甚至電影演員、藝人、模特兒都有可能。
不過自 Hikaru 炎上事件發生後,日本金融廳倒不是毫無作為,10 月 27 日發表聲明稱 ICO 依其形式,屬於日本《支付服務法》或《金融工具與交易法》的管理範疇,為看似過熱的日本 ICO 市場劃下幾條清楚的法律界線。
蠢蠢欲動的台灣?
那麼跟日本鄰近的台灣呢?當然 INSIDE 日前介紹的 沃田咖啡幣 ICO 是一例(這起案例模式貼近電商,而非股權發行)。不過對照起日本的名人 ICO 經濟,17 與 UP 兩間台灣大型直播平台也宣佈進軍加密代幣領域了;17 目前模式還比較簡單一點,就是直接用比特幣/以太幣購買打賞點數。
但 UP 發行的「GiFTO」卻十分值得注意,根據 UP 官方表示目前 GiFTO 也是單純買來打賞的;有人或許會認為,聽起來跟 17 在做的事沒什麼兩樣,不是嗎?是的,目前看起來都一樣,不管 17 或 UP 支援比特幣/以太幣購買點數,很大目的都是看好比特幣或以太幣日後的漲勢,趁現在多收一點比特幣/以太幣,日後期待它的漲幅獲利。

但發行 GiFTO 自己的虛擬貨幣還有另一項好處,就是日後也能做跟「VALU」一樣的網紅股權式 ICO 平台。如果營運真的很成功,業績蒸蒸日上再搭配起 GiFTO 限量流通,UP 還能享有 GiFTO 幣價格水漲船高帶來的額外好處;Hikaru 大量賣幣換現還只是三流作法,UP 大可把 GiFTO 幣一次一次少量釋出作為細水長流的現金流,或甚至是野心更大,成為亞洲網紅經濟的通用貨幣之一。
這麼看來,說不定明年台灣就連以 YouTube 為主的網紅們,都有機會流行起 ICO 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