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是不少人享受音樂的主要工具,而且在自從手機開始提供音樂聆聽以及可支援 3.5mm 耳機孔後,針對行動裝置所設計的耳塞、入耳式耳機成為市場的大熱門,也造就不少新興的耳機品牌,或是跨界意欲分一杯羹的跨界品牌,同時也逼迫過去不少僅推出揚聲器的音響品牌也跳下去推出耳機產品,只是這幾年市場的變化很快, 3.5mm 有線耳機的榮景恐怕將開始敗退。
在 2001 年由西門子開啟了手機播放 MP3 功能的先河,只是在當時並不流行使用公規的 3.5mm 耳機插座,需要使用專屬介面的耳機或是利用轉換器才能搭配一般耳機使用,直到 2005 年,標準的 3.5mm 耳機孔才首度出現在手機上,而另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在 2007 年問世的 iPhone ,因為它承襲了來自 iPod 的音樂播放功能,也造就耳機市場的榮景。
當時的時空情境不難理解,因為當時的 iPhone 等於承襲當初最熱門的數位音樂播放機 iPod 以及其音樂購買平台 iTunes 的市場優勢,同時又結合已經開始被消費者所接受的智慧手機,消費者等於在 iPhone 上也享有與 iPod 同樣的特色,亦開始讓消費者願意使用智慧手機聆聽音樂,
也由 iPhone 誕生同時,市場上開始掀起智慧手機旋風,消費者也樂於接受這項把許多日常功能集於一身的裝置,當然這些手機也清一色具備音樂播放與 3.5mm 耳機孔,其中對於聆聽音樂有更進階要求的玩家也不甘侷限在手機贈送的耳機,開始在市場上尋覓音質更好或是更好看的耳機。
因為市場有需求,漸漸的 3.5mm 介面的耳機市場就開始活絡起來,從低價到高單價的 3.5mm 耳機紛紛出籠,而消費者對聲音的要求越高,同時也使得一些原本被視為因手機而起恐怕遭受淘汰的音樂產品又有復甦的跡象,例如隨身耳機擴大機、專業的音樂播放機等,或是出現智慧手機專用的外接音效裝置。
在這一股由 iPhone 帶起的耳機熱潮榮景後,卻也因為 iPhone 而面臨挑戰, 2016 年兩款新式 iPhone 產品 iPhone 7 與 iPhone 7 Plus 取消了 3.5mm 耳機孔,雖可透過 Thunderbolt 轉接方式使用 3.5mm 耳機,或是透過數位介面連接專屬耳機,但是因為便利性的因素,反而促使藍牙耳機的興起。
在今年的耳機市場,就可明確地感受到市場方向正在變化,藍牙耳機的數量開始增加,不少大品牌已經將藍牙耳機視為主流重點產品,而有線耳機則淪為配角或是主打針對發燒友的高階產品,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平價的藍牙耳機問世搶攻市場。
雖說藍牙現階段難以達到極致的音質,不過就一般消費者對於音質的認知已經相當足夠,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在意,而更在意音質的玩家早也轉往外接音效裝置或是添購專業的音樂播放機,但同時也因為藍牙耳機的需求提升,許多的廠商也開始使用各種手段提升藍牙耳機的聆聽品質,或是添加更多的附加價值。
由於藍牙的音訊傳輸是透過壓縮的方式進行,雖然以 CD 音質而言,在 Sony 主導的 LDAC 協定的最高 990kbps 流浪確實可進行無損傳輸,不過一般的協定或多或少都會進行壓縮,故在今年比較偏中高階的藍牙耳機有些會導入 DSP 數位訊號處理器的方式,將藍牙所接收的音樂檔案進行再處理,設法降低壓縮再解碼後的失真。
而原本不少人所看好的數位介面耳機呢?從現在來看恐怕很難如當時預期的成為市場主力,由於數位介面耳機將面臨的問題較為複雜,因為其本質是在手機與耳機之間透過手機的數位介面以 OTG 模式增添數位類比轉換功能,再傳送到耳機上,其實等於是內建音效卡功能的耳機。
乍聽之下會覺得這樣的組合相當不錯,但在使用上第一個問題恐怕就是插頭設計,一般手機的介面的插頭型態是固定的,像是 iOS 的 Lightning 或是 Android 現在的 microUSB 、 USB Type-C 等都採用直插設計,而端子介面也缺乏可轉動的特性,相較傳統的 3.5mm 耳機少了點便利性,同時也不用說因為數位介面化的成本轉嫁到售價,卻還是無法擺脫線材的束縛。
其次是以音質來說,此類數位耳機所搭載的解決方案重點在於省電與小巧化,對於追求音質的玩家,這樣的解決方案也難以達到他們的要求,同時相較以 OTG 模式外接音效卡的方案,同樣手機還是會多出一段線材,但耳機與數位介面因為無法分開,也不像分別使用外接音效卡搭配 3.5mm 耳機可調音,也失去了可玩性。
另數位介面耳機還有一點在 Android 裝置上較容易發生的情況就是音量管理,因為這類的耳機多半音量是與裝置連動,由裝置的設定決定音量大小,但有些裝置的音量級數在搭配特定耳機時難以取得合適的聆聽音量,就會產生在音量級數設定較多階的 A 款手機能正常聆聽的耳機,在級數較少的 B 款手機難以達到合適的音量,此外也更不用說不少較早期的 Android 裝置還有未掛載 OTG 外接音效驅動的問題。
數位介面耳機不受歡迎的關鍵還有售價,因為藍牙耳機技術至今發展已經相當多年,成本與解決方案也算相當成熟,與數位介面耳機同樣是相較有線耳機都需要略為多出一點價格的情狀下,反而藍牙耳機還擺脫了線材的束縛,便利性也遠超有線耳機與數位介面耳機。
至於左右耳獨立的真無線耳機,以目前來看雖在蘋果 AirPods 推波助瀾下有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推出,甚至也有相當便宜的產品出現,不過以目前電池容量以及左右耳配對的穩定來看,真無線設計還有一段路要走,以實用性來說,一般左右耳相接的藍牙耳機、耳罩式藍牙耳機在技術上還是比較成熟。
不過有線耳機也不會就這樣沒落,首先目前也不是所有手機都會淘汰 3.5mm 介面,其次是追求高音質的玩家仍會偏好有線耳機與搭配高音質的播放設備, 3.5mm 介面也是行之有年的傳統類比介面,且加上多數的耳機仍是以類比訊號所驅動,短時間內不會因為市場變化而消失,但可預見的是在主流消費者接受的價格,藍牙耳機的數量只會有增無減。
另外,由於願意投資在播放設備的發燒友對於隨身音樂播放的品質與性能要求越來越高,近期不少專業播放器也加入平衡架構並使用平衡輸出,不過平衡端子的介面相當多,這也意味著這些專業播放機的使用者不見得會使用 3.5mm 介面,但這些播放設備也仍舊保有 3.5mm 這像主流的介面,而耳機本身多半除了平衡介面的線材也還會提供 3.5mm 線材。
對發燒友來說,市場的平衡端子介面相當多,從來自傳統音響領域的雙 3Pin XLR 、單 4 Pin XLR 、 4Pin mini XLR ,還有自一般耳機端子發展而來的 4Pin 2.5mm 、 3Pin 2.5mm ,以及後期發展的特殊 4Pin 端子、由日本 JEITA 主導的 5pin 4.4mm 端子等,不過在隨身領域上,目前最主流的應該還是 2.5mm 端子,而 4.4mm 端子似乎開始有較顯著的市場重視度。
不過這些端子介面仍是由於這幾年耳機軍備大賽後的結果所導致,因為耳機需求增加,也越來越多以一般手機難以驅動到良好表現的耳機出現,而原本僅在家用才會採用的平衡架構,也開始運用在專業級播放機上,才會產生新一代的高音質音樂播放機紛紛導入平衡架構使驅動力增加。
平衡端子的需求畢竟還是在少數音樂玩家族群當中,一般僅使用手機的消費者並不太有機會使用到, 3.5mm 端子還是在市場上行之有年的大宗介面,要說因為市場變化被淘汰是不太可能的,但不得不認清的是藍牙耳機將會是接下來於消費級耳機有顯著的成長,同時也因為價格下滑,消費者也更樂於接受藍牙無線化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