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取自 許毓仁臉書)
KNOWING新聞的直播單元【立院小食堂】今晚播出第四集,請到立法委員許毓仁共享美味的金色三麥啤酒,同時聊一聊近日通過初審、事關台灣FinTech產業未來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草案。(以下簡稱監理沙盒)
許毓仁說,其實在他第一次質詢、提出「監理沙盒」這個觀念時,當時所有記者與官員都滿頭問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監理沙盒,他還要畫圖跟大家解釋。
雖然之後幾任金管會主委如丁克華、李瑞倉主委基本上都支持,而許毓仁與余宛如、費鴻泰等立委也都力推監理沙盒草案;但,許認為,可能是前幾任主委心態比較保守,不知道該不該大力推動法案,因而法案的推行緩慢;新任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第一他沒有包袱,第二他學習新事物滿快的,所以這個會期在各界的要求之下,將監理沙盒法案列入72個優先法案之一,加上大家卯足全力力拚過關,才在這個會期讓監理沙盒法案審查通過。不過許毓仁提到,法案之後還要經過很多審查程序,之間只要任何黨團有意見,隨時都可以把它法案拉下來。許推算,如果明年一月加開臨時會,運氣好的話監理沙盒法案最快在那個時候通過。
主持人提問,推行監理沙盒法案時有哪些比較大的爭議?許毓仁認為主管機關爭議不小;有人說要讓行政院做主管機關,但他認為行政院沒有那個know-how,底下也有很多部會,由其做為主管機關是有問題的;至於金管會,因為金管會主要在於管制,叫它變業務機關有點奇怪,像是球員兼裁判,且定位認同混淆。許提到當時他有一個倡議:設置「金融科技發展委員會」,用比較積極的態度去推動金融科技的業務。
另一個爭議是實驗期要多長。現在通過的版本實驗期是一年,最多可延長4次,每次半年,最多可長達3年,為全世界實驗期間最長的監理沙盒。許毓仁認為,台灣創設實驗期3年的監理沙盒法案是一個宣示,歡迎在別國受到嚴格管制的金融科技新創業者來台灣發展。
主持人又問到ICO(數字貨幣首次公開募資)可否在監理沙盒裡做實驗。許毓仁承認ICO的爭議比較大,目前國內沒有禁止、也沒有管制ICO的startup,除非引起糾紛政府才會介入管制;但他認為ICO是台灣很大的機會,因為中國跟南韓都全面禁止虛擬貨幣的交易,那如果台灣能藉由這個破口,把台灣變成虛擬貨幣/經濟hub的話,可以吸引很多國外的新創團隊。ICO未來有可能成為新創公司籌資的主要選項。
許毓仁強調,公務人員心態如何認定,法條是關鍵;所以他提出的監理沙盒法案特別強調公務人員免責,這樣他們才敢冒險去創新;這其實是長久以來台灣公務員體系的大問題:法律沒有說的東西就不敢做。相對於台灣的正面表列,大陸是負面表列,只說哪些不能做,沒說的都可以做。
主持人以第三方支付為例,說台灣的FinTech發展是比較遲緩的。許毓仁認為這就是典型的「封閉式思維」。許提到,如果詹宏志當初做PChome的時候結合第三方支付等FinTech,或許有機會更早走出台灣、更有國際競爭力;但現在是蝦皮來台把PChome打得落花流水,因此有些立委說要政府保護產業;許認為那就是封閉式的想法。如果說某公司裡面有部份的中資就要把它踢出台灣,那全台灣90%的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都要退出台灣;又比如說台灣的股市,90%是外資,其中也有很多是中國來的,如果所有中資都要踢出去,台灣就不用完了。
主持人問,面對全世界FinTech的列強,台灣政府該如何因應?許毓仁指出,現在的競爭是沒有疆界、時區與意識形態的,台灣面對的是全世界的競爭,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帶頭協助台灣新創團隊走出去。許認為政府應該要有能力與外資談判;就算因為中華民國小,無法與大企業談判,政府至少要開疆闢土,帶新創團隊走到世界各地去落地、做媒合。
許毓仁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在15年前決定要做亞太營運中心;當時台灣本來也有機會,但因為某些陰錯陽差而未果。現在新加坡可能是全亞洲政策最開放的國家,也是人才、資金高度集中的國家。就是這15年,剛好是台灣的GDP與新加坡GDP拉開的關鍵期,現在新加坡GDP約5萬美金,而台灣還不到3萬美金。
許毓仁總結,「政府現在做的決策會影響一個世代」;科技快速進步,顛覆舊有商業模式是很快的。「浪來的時候,如果不是乘著浪前行,就是被浪潮衝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