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小食堂】余宛如:監理沙盒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

by Knowing
2017.11.01 10:10AM
是【立院小食堂】余宛如:監理沙盒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是【立院小食堂】余宛如:監理沙盒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這篇文章的首圖

KNOWING新聞今天進行直播單元【立院小食堂】第三集,本集邀請到立法委員余宛如。余宛如帶了一些台灣業者的產品跟大家分享,也聊到這一年來十分受到關注、攸關未來金融科技新創產業前景的監理沙盒法案。(監理沙盒指,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的環境下,給新創業者在主管機關監理之下的一個實驗場所,可暫時享有法規豁免與指導)

余宛如表示,台灣政府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沒有整體的戰略思維;而為了因應產業的問題與需求,立委們設計監理沙盒去解決爭端。爭端主要在於科技業可不可以做金融業?如果可以,要什麼樣的標準與條件才能進場?

因為金融業是一個高度監管、保守的領域,一方面它有金管會監督,一方面也很怕洗錢等問題會影響台灣金融業的發展;FinTech(金融科技)是很創新的領域,卻又碰到台灣很保守的嚴格法規;監理沙盒制度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展出來。

余宛如講道,她很感謝李瑞倉主委(前金管會主委)督促金管會端出一整套的辦理條例,就是現在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而現在的顧立雄主委也很有魄力,所以余期望這個會期監理沙盒可以三讀通過。

其中還是有很多的挑戰。余宛如認為主要的挑戰是科技新創業者通常規模小,法遵的成本高;綜觀國外的監理沙盒案例,大部份會走進沙盒的都有一定的要求;那麼,業者進沙盒之前的準備要到什麼程度?出沙盒之後法規的修訂速度又有多快?是不是出沙盒之後就能順利地營運?

余宛如指出,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過去的監理思維是依產業別分開監理,但很多新創是跨產業的;尤其現在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有資訊流的地方可能就會有金流,而政府要怎麼利用這些資訊流?這是監理單位最大的挑戰。

主持人問到余宛如關於顧立雄所做的努力,余打趣,「不瞞大家,我相信顧主委每天都很晚回家。」她表示,因為顧立雄沒有金融業的包袱,所以提案在法規上沒有爭議的話都採取開放的態度。比如昨天又開放了4家網路業者做網路保險,這在過去一直是被被禁止的。顧立雄也鼓勵銀行把台灣超高的儲蓄拿出來投資。

是【立院小食堂】余宛如:監理沙盒最大的挑戰是金管會的監理的第3張圖

因為余宛如曾赴新加坡考察,主持人問到台灣的新創處在什麼樣的階段呢?是起飛還是萌芽?余宛如認為台灣的新創處在萌芽階段;一方面投資的部份大家的接受度不高,一方面市場也不大,法律也如芒刺在背,使大家不敢放手一搏。

余宛如提到,顧立雄近日宣布將來會有一個金融科技的實驗基地,設在TAF空總創新基地,希望能在年底成立。余提到,一定要有市場才能讓台灣新創業者長大;重點是,他們還在長大時別人可能就來敲你的門啦!威脅一直來自於國外。

最後主持人問道,監理沙盒這一兩年來的推動上有什麼特別艱難的關卡。余宛如認為,法規的部份政府責無旁貸,該修的要去修;但很多地方是政府無法管到的;比如民間要怎麼做才能讓願意創業的人更多?且談到金融科技還要談資安問題,然後如何將國際間的資金帶來台灣?

余宛如強調,政府能做的有限,雖然花了很多的精力改善新創的籌資環境,但台灣沒有創投,大企業也不肯投資新創,那良好的環境要怎麼建立?余認為這是一個文化上的問題,台灣要怎樣改變文化,成為一個創新的國家?這個部份需要很多人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