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能在報導中聽到物聯網,一方面覺得它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覺得好像對它感到陌生,物聯網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又將如何營造未來的生活方式,就讓我們從昱家科技與百搭網路等廠商所推出的產品與服務,來觀察物聯網的發展趨勢。
昱家科技,從空氣專家進入尋常百姓家
昱家科技具有深厚的空氣偵測技術基礎,在2006年將旗下技術結合無線網路功能,跨足物聯網裝置產業,並成功與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合作,提供空氣品質偵測相關儀器,並在2011年開始切入家用市場,推出許多適合居家使用的產品。
目前昱家科技的家用物聯網裝置主要可以分為2大產品線,其一是安全相關的煙霧偵測器、一氧化碳/瓦斯偵測器、防竊裝置,另一系列則為健康相關的空氣品質偵測器、光線偵測器、緊急呼叫按鈕等等。
▲昱家科技業務經理張龍城先生在採訪中暢談物聯網裝置的優勢。
採用Zigbee無線技術
上面提到的物聯網裝置最大的特色,就是通通都可以透過無線網路相互連接,而且安裝與設定相當簡單,一般人也能輕鬆DIY安裝。
昱家科技選擇ZigBee無線通訊技術作為產品間互相連接的方式,ZigBee是種以IEEE 802.15.4規範為基礎的短距離低功耗無線通訊協定標準,它最大的特色是能夠自動組織點對點無線網路,並支援多點跳躍傳輸路由 (Multi-hop Routing),能夠讓多個裝置透過跳接方式,延伸通訊範圍。
舉例來說,使用者只要在家中客廳擺放1台主機,並將1台中控主機接上對外的網路(如ADSL或光纖數據機),然後將各種物聯網裝置放在家中各房間,裝置就會自動連接上中控主機,如果某些裝置位於比較遠的房間或不同樓層,訊號無法直接傳送到中控主機的話,這些裝置也會搜尋鄰近的其他裝置,以接力傳送訊號的方式,與中控主機進行溝通,因此很適合居家環境使用。
▲昱家科技的物聯網裝置產品相當多元,涵蓋多種居家使用情境。
▲物聯網裝置的關鍵核心之一,就是擔任通訊中樞的中控主機。
物聯網守護居家安全
以昱家科技推出的安全相關產品為例,其中一部分是與環境中的危險因子監控有關,包括能夠在火災初期發出警報的煙霧偵測器,還有能預防有害氣體造成危害的一氧化碳/瓦斯偵測器,另一部分則是與防竊有關的人員移動感應器、門磁感應器、監視器等等裝置。
以危險因子監控產品為例,它與一般傳統偵測器不同的地方在於,昱家科技的產品具有物聯網功能,因此除了安裝於家中的警報器會發出警報聲響之外,使用者也能事先設定將警報透過網路發送至全家人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甚至是通知鄰近的親友,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發生意外時的通報能力,增加逃生時間,更可以自動通知住在其他地方的親友,當有個萬一時,還有其他房子外面的人能夠尋求協助,提升救援成功的機會。
至於防竊產品部分,則受益於物聯網功能的,讓各個產品能夠互相溝通,發揮前所未有的智慧功能。舉例來說,在使用一般監視器的情況下,所有出入口或房間都需要架設監視攝影機,並不停記錄影片,不但相當費電,也需要準備許多硬碟儲存影片,發生事故後還需要一一調閱監視器畫面,相當沒有效率。
而使用昱家科技產品的情況下,整個防竊系統彷彿構成綿密的監控網,當移動感應器偵測到有人入侵,或是門磁感應器偵測到門被打開後,就可以透過中控主機指揮對應的監視器開始錄影,並透過網路向使用者發出通知,這時候使用者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家中監視攝影機拍到的畫面,或是從遠端遙控開啟電燈、電視,讓小偷以為家中有人而不敢進入,發揮強大的防竊功能。
▲居家安全裝置之中一部分為危險因子監控,另一部分則為防竊裝置。
▲物聯網監視攝影機能比一般傳統裝置更加聰明、有效率。
健康照護更安心
在健康相關的物聯網產品方面,則以空氣品質偵測器為首,使用者可以將二氧化碳、甲醛、PM 2.5懸浮微粒等有害物質的偵測器安裝於房間內,當偵測到有害物質的濃度過高時,主動透過控制面板或智慧型手機通報使用者,讓使用者依據污染來源打開或關上窗戶,此外偵測器還可以與全功能紅外線遙控器連動,自動開啟家中空氣濾清器的電源,以利維護家中空氣品質,避免髒空氣或毒素危害健康。
至於光線偵測器則能夠偵測室內光線與紫外線強度,自動調整智慧型燈泡與窗廉,打造舒適的環境光源,並避免過強的紫外線造成危害。
緊急呼叫按鈕則是針對需要特殊照顧或行動不便的人士設計,其外觀與鑰匙圈差不多,只要按下上面的按鈕,就可以透過中控主機做為中繼站,向事先設定好的警報器或是智慧型手機發出通報,讓家人能夠盡快提供照顧。
▲健康相關產品以調控室內環境與照護等使用情境為主。
連線發揮1+1大於2的效果
物聯網最大的長處,就在於每個裝置都具有連接網路的能力,能夠讓每個節點彼此互相溝通,這個特色不但讓裝置變得更加聰明,也能藉由互相連動的能力,完全改變單一裝置能夠發揮的功能。
另一方面,每個裝置也都能接受中控主機的指揮,這代表著裝置的功能將可以透過中控主機下達的指令而改變,不但讓功能更加具有彈性,也能透過軟體更新的方式,加入原先所沒有的新功能。
舉例來說,原本用於防竊的移動感應器,只要發揮一些巧思,就能讓它在照護領域發揮截然不同的功能。比如我們可以透過移動感應器記錄獨居老人的活動頻率(如起床、離開房間),並將數據記錄在中控主機,如果移動感應器在幾個小時中都沒有偵測活動的話,很可能就是發生身體不適或意外情況,這時就中控主機就能送出警告訊號。
當家屬在智慧型手機看到警告後,就能緊急啟動監視器,從遠端查看狀況是否正常,或是趕往現場進行慰問。
整合服務提高附加價值
張龍城先生也提到,昱家科技的長處在於系統整合,發揮以技術為主題,將產品安排到各種不同應用情境,如此一來就能最大化產品的價值,
相信物聯網的應用在未來只會越來越普及,當它深入到每個家庭時,就更有機會與政府的基礎建設串聯,讓緊急救援、醫療、長照等體系能更快速、即時掌握資訊,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配有限的資源,並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浪費,為整個社會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百搭網路:用無線充電串起全新商業模式
智慧型手機可以說是最好的物聯網裝置,它的出現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連接至網路,觀看新聞、訊息,也能夠遠端搖控各種其他裝置。
智慧型手機可以透過4G行動網路或是Wi-Fi無線網路連接上網,幾乎走到哪裡都不必擔心與網路斷線,但是智慧型手機的電力就是另一個大問題,即便最新的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等全系列手機已經全面導入無線充電技術,但是出門在外要找到提供無線充電服務的機會就不多了。
百搭網路就是看準這個市場狀況,積極投入公眾無線充電服務領域,搭配創新物聯網技術,讓他們旗下的Any Charge無線充電服務備受關注。
▲服務於百搭網路的朱峰森博士因自身經驗,而投身公眾無線充電服務。
讓手機不再為沒電所苦
無論你是透過智慧型手機處理公務的商務人士,還是追劇、玩遊戲的低頭族,大概都會遇到手機電力不足的困擾,朱峰森博士也是其中一人。
朱博士表示他出門時往往懶得帶行動電源,而充飽電的手機到了下午,電量也會開始亮紅燈。有次在荷蘭時,因為需要使用Google Map導航,但手機快沒電了,因此在阿姆斯特丹中央大街上,一間店一間店尋找插座,也曾在香港香港國際金融商場一層樓一層樓尋找插座,好為筆記型電腦補充電力。
於是他便開始思考,隨著行動裝置日益普及,公眾充電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但是可能是店家不願意提供插座,使用者也不想帶著充電設備出門,所以造成許多不便。
為了解決店家與使用者彼此的問題,Any Charge的概念就這樣產生了。
▲Any Charge是能夠擺在車站、診所、咖啡廳的公眾無線充電服務站。
無線充電恰好填補空缺
朱博士身為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行銷主席,對無線充電有充份的瞭解,深刻體驗無線充電能夠解決目前遇到的許多問題,使用者不需要攜帶任何充電設備,只需將手機放置在充電區,就能隨時補充電力。
但是對於店家而言,他們就有很多不願意提供無線充電的理由,例如初期的建置成本會比較高,維護與管理又比較困難,所以即便現在已經有許多店家為顧客提供免費的無線網路,但是具有無線充電服務的卻很少。
Any Charge的特色除了能夠透過各種合作方式,有償或無償向店家提供無線充電的硬體設備之外,更厲害的是功能強大的後台管理系統,它借用物聯網的概念,將充電設備變成1個物聯網節點,店家或是Any Charge管理中心可以直接透過網路監控每個無線充電器的運作狀況,大幅降低管理的困難度。
▲以新北市永和區榛品牙醫診所為例,將Any Charge充電站放在診所內,就診病患就能在等待時間享受無線充電的方便。
桶子裡裝什麼藥
朱博士坦言目前仍在摸索如何建立無線充電的生態系統與商業模式,但是他們的團隊並不會光說不練,也積極推出Any Charge充電站,來測試市場表現與反應。
Any Charge充電站採圓桶狀外型,上方具有3個無線充電器,內部則有主機與相關設備,只要插上電源就能開始運作,至於主機將資訊上傳至雲端伺服器的方式,則可以讓主機連上店家內現有的Wi-Fi無線網路,或是由內建的3G通訊模組回傳資料。
由於充電站除了電線以外不需拉設其他線路,而且也不用改變室內裝潢,設置手續相對簡便許多。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降低店家對無線充電的排斥感,並且提供更多元的經營方式,創造使用者、店家、Any Charge三贏的局面。
▲Any Charge充電站上方的3個圓型區域就是無線充電板的位置。
登入會員就可快充
由於充電站具有連網功能,因此能夠從控制後台掌握每個充電站的使用狀態,並統計充電站的使用記錄,讓管理更加全面且省事,此外Any Charge也提供了類似Ubike的App,方便使用者隨時在地圖上查尋可用的充電站。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單純將手機放置到充電站,那麼充電站將會以低速充電模式運作,當使用者登入App並掃瞄充電站上的QR碼之後,就可以啟用快速充電模式,做為吸引使用者將Facebook帳號連結至App的誘因,Any Charge也能透過這個動作獲取更多使用者資訊。
▲未登入會員的使用者只能使用速度較慢的悠哉充,登入後就能使用較快的極速充。
多元經營的可能性
談到Any Charge的商業模式,朱博士提出許多不同的構想,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使用者付費原則。他表示雖然這並不一定是Any Charge最終的樣貌,但是卻不失為測試市場水溫的方式,可以透過觀察使用者付費的意願,瞭解他們對產品需求的迫切性以及接受程度。
另一方面,付費的人也不一定必然是使用者,也可以是店家或是廣告供應商。由店家負擔費用的方式比較單純,他們可以向Any Charge租用充電站,並自行吸收電費,將無線充電當作服務,提供給顧客使用。
至於透過廣告賺取利潤的部分,也可以細分為許多不同的操作模式,其中最單純的方式就是在充電站的外觀貼上廣告,吸引路人與使用者的眼珠,或是在充電站上加裝螢幕,播放廣告影片。
另一種方式則是引入點數機制,讓使用者可以在平時透過觀看廣告,或是到特約店家消費的方式累積數,並在需要的時候將點數兌換為充電的使用時數,這也是目前相當創新的商業模式。
還在摸索最終型態
過去是個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但是時至今日,科技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太大,所以需要「以萬變應萬變」,才不會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朱博士也在訪談中提到,他們的團隊內部也充滿著不同的聲音,對於商業模式的走向有著多種看法,不過這並不是件壞事,之所以會提出這麼多種商業模式,就是為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而做的準備。
至於在試營運過後,Any Charge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連朱博士也語帶許多保留,因為在試營運本身就是個瞭解市場回饋,並做出修正、反應的過程,因此上述的商業模式都有可能成為Any Charge的方向之一。
各種合作模式都有可能
Any Charge最主要的業務型態就是B2B的服務,其中除了目前比較明確的充電站業務之外,也有許多業者上門尋問是否能提供公眾無線充電的解決方案,希望藉由客製化的服務,將Any Charge成熟穩定的軟硬體技術應用於自家的營業空間。
此外也有國內外家具廠商,希望能向Any Charge採購硬體零件,安裝於茶几、桌子等家具上。
朱博士表示Any Charge的態度相當開放,也具有自主設計的能力,可以搭配客戶需求,打造適合他們的軟硬體設備,因此可以說是來者不拒,希望能把握每個合作的機會。
▲針對沒有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Any Charge也提供造型有如棒棒糖的轉接器以利充電。
放下擔憂,勇於Try and Error
朱博士在訪談中多次提及他的個性,就是喜歡Try and Error(試誤法),當有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出現後,就會捕捉住這個創意,然後分析、思考其中的可行性,當構想通過評估之後,下一步就是勇於嘗試,透過實際行動驗證成效。
如果失敗的話怎麼辦?這或許會是很多人的擔憂,但是對朱博士來說,創新一定伴隨著風險,所以只要風險是合理且可以承受的,他就願意嘗試,而且無論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嘗試的過程本身就是種學習,沒有透過這種方式,也很難真正看清楚問題所在。
所以放手Try and Error,也是創新很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