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兵馬俑注入新生命

2017.10.17 04:15PM
是為兵馬俑注入新生命這篇文章的首圖
首圖
前幾年台灣興起了收藏兵馬俑的炫風
小編小時候總是看著灰灰的中國小兵
好奇為什麼不幫它上色呢?
原來原色是彩色的,經過時間沖洗下逐漸退色。
現在經過科學家分析也可以看到彩色兵馬俑!
兵馬俑, 古文物
Photo credit: Shawn Morgan, Flickr. CC BY NC 2.0

到各個博物館欣賞藝術品時,你是否注意過大部分的古文物都是單色的,像是白色大理時、綠色青銅等。其實是因為大部分的古文物被開採後的顏色,其實都與那時顏色有極大的落差,顏料上色後經過氧化、退色、水份蒸發、蟲咬、破壞等好幾百年的攻擊才褪色到現在看到的單色。
兵馬俑, 古文物
Photo credit: Lee-nc, Flickr. CC BY 2.0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保護科學家 - 尹霞解釋,兵馬俑確實是有上色的,部分保存良好、未氧化、失去過多水份在幾年前開採出時,曾拍下照片記錄,但經過幾天後就開始褪色至土色。

而現在的博物館的開採技術越來越好,當發現古文物時,原有舊的技術會使用石膏來作為臨時的保護,但因為重又易碎,現在則改用環十二烷(C12H24)和薄荷醇(環己醇衍生物)來固定文物搬運,因為蠟狀固體可通過昇華除去,使其成為完美的臨時支撐體。

兵馬俑, 古文物
Photo credit: wikimedia

​最近發現的兵馬俑,表面多彩的顏色多已被保存下來,顯示出一系列無機礦物的鮮豔色彩 - 紅,紫,粉紅,白,藍,綠。還可以發現當時已經有了第一個合成藍紫色鋇矽酸銅顏料的證據。

其實不止中國的兵馬俑正在被努力還原顏色,就連埃及古文物中,藍色的物體其實也是褪色後底色,它是在公元前三千年期間製造的鈣矽酸鈣CaOCuO(SiO2)4,常被作為雕像底色使用。

非常有趣的是,科學家在兵馬俑上發現的漢藍和紫色,與埃及的藍色是類似性質的,中國使用鋇鈣代替了鈣。

兵馬俑, 古文物
Photo credit: Pascal Subtil, Flickr. CC BY 2.0

越來越藝術品利用科學方式來還原當代的美麗!讓科學家能都分析過去的人科學發展及生活習慣。

By 每次逛博物館都會有很多小劇場的Ivy小編

延伸閱讀:
變色的自由女神


參考資料:
Chemistry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