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2002年首次由PC產業跨足到電玩事業,靠的是他們嘔心瀝血,一台黑色的大主機,上上那綠色的「X」字樣令人感到印象深刻,雖然它和美國WWE職業摔角裡面的反派團體D-Generation X的形象非常相似,但無疑地,這個「X」的確已經在世界電玩市場上,給了大家深刻的印象,它就是微軟的Xbox。
初代Xbox主機的表現,雖然不能夠說是不好,2400萬的銷售量對於初試啼聲的微軟而言,已經可以說是很不錯,但想要撼動Sony的PlayStation 2所樹立的霸主地位,仍然是有相當的難度,因此在2003年的時候,微軟已經提出了新一代的Xbox主機之構想。兩年多之後,這台新的主機在E3展首先曝光亮相,2005年11月22日,這台新主機在北美以及加拿大市場率先正式發售,它的名字不是Xbox 2,而是「Xbox 360」。
擁有多樣化全方位功能 名符其實的360遊戲主機 缺少藍光是美中不足之處
這台主機一掃過往的黑色又方正的既定刻板印象,Xbox 360初上市的樣子,是全身淨白,且邊緣弧形多,相當圓滑又流線的一台主機,介面主要的視覺是白色搭配綠色,可以說自此之後微軟多半就是以綠色做為Xbox的代表色了。
至於為什麼要叫做「Xbox 360」呢?其實主機的名稱,一開始在微軟內部有相當多的選項和意見,有Xbox 2,也有Xbox FS、Next等等的代稱,但最後選了360這個數字做為正式名稱,主要原因是微軟希望這台新的Xbox主機,是透過以用戶玩家為中心,進而向外擴散的娛樂體驗媒介,它可以給予玩家們除了遊戲的體驗之外,也包括多媒體,網路、影音、社群互動等等的感受,是一台全方位360度的電視遊樂器主機,加上「Xbox 2」這個名字會讓市場覺得矮對手一等(因為Sony的下一代必定是PS3,2有落後之感),故決定採用Xbox 360做為正式的名稱。
Xbox 360的硬體規格,在當時2005年的時候,絕對是市場上最頂級的規格,它採用3核心的IBM Power PC處理器,內建網路連線功能,能夠儲存資料的硬碟它當然也有,USB2.0插槽、支援色差端子(後期機種才開始支援HDMI),支援DVD影片播放,以及早早就實行,後來更加成熟的Xbox Live網路會員服務等等,看起來一台現代規格的次世代主機該有的東西,它都一應俱全。
唯一一個比較可惜的地方,大概就在於HD-DVD與藍光這件事情上,很可惜地Xbox選錯了邊,Xbox 360的遊戲介面依舊是採用DVD,和Sony的PlayStation 3主機(簡稱PS3)所採用的藍光是不同陣營的,像這種儲存介面的戰爭,總是得要有一方落敗,很遺憾地Xbox 360就是落敗的那邊,Xbox 360主機選擇了HD-DVD當做後來的可擴充介面,雖然初期兩邊看不太出來誰優誰劣,但後來藍光漸漸變成主流,大家幾乎都會想要買PS3主機當做藍光播放器(當時的PS3有地表最便宜之藍光播放器的美名),即便不玩遊戲,拿來看藍光影片也爽,Xbox 360在這點是輸給了對手。
或許在HD-DVD還是藍光的這個選擇上,Xbox 360走錯了路,但可不代表它是台失敗的主機,事實上,Xbox 360在遊戲的表現上,其實是要比PS3來得好一點點,常常會有一款遊戲以跨平台的方式推出在Xbox 360與PS3上面,細心的玩家當然就會拿兩者之間的畫面優劣來比較,結果都會發現在畫面張數,以及畫面的柔和度上,Xbox 360都勝出(由白金所出的魔兵驚天錄一代是一個蠻好的例子)。
主要的原因在於,次世代遊戲所需要處理的資料量都相當大,因此硬體的RAM以及處理資料的帶寬也要夠大,才足以應付大量的資料傳輸,在這一點上,PS3的確劣於Xbox 360(Xbox 360主機具有278.4 GB/s的記憶體系統帶寬,而PS3僅有48 GB/s),這也代表Xbox 360的硬體的確是100%為遊戲量身打造。在許多的格鬥遊戲比賽之中,考量到遊戲畫面張數不掉格的穩定度,也通常都是以Xbox 360主機做為比賽的硬體(例如快打旋風4)。
▲Xbox 360主機在上市初期,由於沒有將主機內部的散熱問題妥善解決,導致上市之後發生許多故障客訴的「死亡三紅」,一時之間讓微軟在銷售主機的道路走得格外艱辛。
因散熱不佳造成的死亡三紅故障 讓微軟虧損許多成本彌補
Xbox 360在上市的初期,雖然吸引很多玩家想購買,但很可惜卻發生了一件相當大的事件,那就是玩家之間所戲稱「死亡三紅」的主機硬體故障問題。所謂的死亡三紅,其實指的就是當Xbox 360開機的時候,電源指示燈亮的不是正常的綠色,而是閃爍著4分之3圓的紅色燈號,主機處於無法開機的狀態,這就是死亡三紅。
會發生這種故障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主機的散熱出了問題,微軟初期的Xbox 360主機,在散熱這點似乎沒有妥善處理,主機在遊戲運作的時候,由CPU和GPU所產生的功耗,發出大量的熱氣,但是散熱風扇並沒有辦法順利地將熱氣排出,造成主機內部機板受到高熱影響造成變形,讓前述2顆處理器的焊接處與主機板脫離,導致運作異常,發生三紅。其他會造成三紅的原因,也有因為電壓異常的原因而造成,但最主要的原因多半還是散熱。因此在當時,許多玩家都用一些小措施來避免主機過熱,像是不讓主機運作過久,將身處的環境透過冷氣降低、加裝散熱風扇等等,但都僅能改善皮毛而已。
這個問題的確讓有意想要購買,以及已經購買Xbox 360主機的玩家們感到非常困擾,小虎自己身邊就有朋友的Xbox 360一修再修,最後一氣之下不再玩,轉向PS3主機懷抱的。儘管微軟對於這個問題是很有誠意要解決,但產品做來是要玩樂的,不停地發生故障,的確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微軟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一方面除了像玩家表明Xbox 360主機自購買期三年以內皆提供保修服務之外,另一方面也從硬體規格下手,將CPU由90奈米製成改為65奈米製成,減低功耗,後來連GPU製成也改為65奈米,改進這兩部分之後,三紅的故障率大大下降,有效地控制問題發生。
不過三紅問題讓微軟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據說微軟花在這些故障主機善後問題上的成本,高達30億美金,微軟倉促地將Xbox 360推出上市,未能將良率問題控制得當,後果就是付出更巨額的成本解決。
▲由微軟為Xbox 360所推出的體感裝置Kinect,可以說是Xbox 360的終極兵器,它實現了讓玩家能夠不用手持任何裝置,真正地做到100%「體感」的境界,在其他領域也有相當出色的應用。
微軟終極武器體感裝置Kinect 功能強 應用層面廣 銷售史上最快
2006年,也就是Xbox 360推出的隔年,任天堂推出了Wii這台主機,Wii把「體感」這兩個字給重新帶回遊戲領域,並且發揮地淋漓盡致,讓當時的遊戲界又吹起一股體感旋風,雖然說Wii後來的表現也掉得很快,但不得不承認當時Wii的體感玩法的確讓任天堂起死回生。或許是因為這個刺激,微軟也想推出類似的東西搶攻體感市場,但微軟更厲害,它們希望開發出「不用玩家手持任何裝置就能享受的體感」,這就是Kinect的由來。
2009年,當時的Kinect還叫做「Project Natal」,字面的意義是「誕生計畫」,首次曝光是在E3展上,隔年2010年微軟在E3展上正式宣布該產品的名稱為「Kinect」,這個名字的由來主要是從「kinetics」(動力學)和「connection」(連接)這兩個單字而來,重新組合而成的創新名稱,正確的發音為「ki nect」。
Kinect的外型就像是一個較大的Web Cam,上面有攝影機、CMOS感應器、紅外線偵測、麥克風、可以捕捉2位使用者的動作,進行臉部辨識、聽取語音指令,並且具有追蹤焦點的功能,底部的馬達底座可以轉動,藉此追蹤物體等等,是一部外型雖然看似平凡,但是功能非常強大的裝置,而且消費者將它買回家之後,接到Xbox 360主機上就可以使用了,無須再手拿任何裝置,這對玩家是非常輕鬆的。
不得不說Kinect在體感的表現上相當不錯,許多不太玩遊戲的老幼玩家,都可以玩它的體感遊戲玩得很盡興,除此之外,由於Kinect從科技角度來看,是人類與機器對話的一個良好介面,因此它不管是在遊戲領域,或是其他的科技領域上,都可以被應用。有些研究者就將Kinect破解,把它應用在像是醫療層面、或是動態圖形分析等等。後期搭配Xbox One的新版Kinect,就搭載了可以檢測肌肉活動與心跳的功能。
Kinect還有一個紀錄,就是在上市的60天內,就賣出了8百萬台,是全世界銷售最快的電子產品。
▲這台是Xbox 360的後期改良機種「Xbox 360 S」,將整體的體積縮小,功耗也減少,散熱問題當然不可能讓它再次發生,內部儲存空間增大,內建Wi-Fi無線網路功能,顏色又改回黑色做為主視覺,搭配Kinect的成套販售表現很亮眼。
與對手表現旗鼓相當 全世界賣出8000多萬台好成績
做為Xbox的後繼機種,Xbox 360可以說是稱職又亮眼,儘管它在日本市場的銷售依舊是低(這也跟日本當地市場的特性有關),但在全世界的銷售量,可是突破8,000萬台,來到8,580萬台的好成績,足見Xbox 360在世界各地受歡迎的程度之高,它做為第七世代的電視遊樂器主機而言,可以說是和PS3戰得平分秋色(PS3的全球銷售量為8,688萬台),市場就這兩大陣營為主(任天堂後來的Wii U表現不好),也幾乎可以說是電玩主機的另一個代名詞,由硬體到軟體,以及搭配相當成熟的Xbox Live網路服務,還有體感Kinect這些周邊等等,微軟的確也做到了當初所承諾的「給玩家360度全方位的遊戲體驗」,是一台娛樂性滿分的優質主機。
2016年4月20日,微軟正式宣布停產Xbox 360主機,它成為微軟史上最為長壽的遊戲主機,交棒給之後的Xbox One之後,光榮地退下遊戲市場戰線,成為令人懷念且讚賞的一個遊戲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