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約莫在兩年前發表第二世代的 OM-D 系列的入門機種 E-M10 Mk II ,在去年底發表大受好評的 Olympus 的 E-M1 Mk II 後,今年則將部分技術融入全新的入門機種 E-M10 Mk III ,但同時也思索入門機的消費族群需求,讓 E-M10 Mk III 更容易操作。 E-M10 Mk III 預計在秋季於台灣上市,提供黑色與銀色兩個版本。
E-M10 Mk III 延續 OM-D 系列的經典設計,在細部進行小針美容,主要的變更點在於握柄的弧度與機頂轉盤再設計。 Olympus 強調新式的握柄手感更好,但同時也取消 E-M10 Mk II 的延伸握柄配件,並且也無法相容先前配件;機頂轉盤則經過調整,從原本三個小型的柱狀轉盤,改以上寬下窄的 T 傘狀轉盤設計,使轉盤面積更大、更好控制。
此外機身開關左下角新增捷徑鍵,能夠在各個模式中快速叫出相關的選單,例如 SCN 模式下可快速回到主題選擇頁面;此外也具備與高階機種相同的雙轉盤,搭配機身後方可對應各項常用功能、也可自定義的十字鍵,對入門使用者或是進階使用者都更易上手。而 E-M10 III 考慮到機身尺寸,選擇上下翻轉而非 E-M5 II 或是 E-M1 II 的多向翻轉螢幕。
在機能方面, E-M10 Mk III 仍舊採用 16MP 感光元件,不過導入與 E-M1 Mk II 相同的 TruPic VIII 引擎,在影像處理仍有提升,同時五軸防手振也達到 4 級左右的補正效果,此外 Olympus 也首度在入門級機身導入 4K 錄影能力,且因為引擎性能提升,可在錄影中使用機身防手振,可結合電子防手振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也可於 HD 解析度拍攝 120fps 影片。
另外,對焦系統也隨之強化,此次 E-M10 Mk III 對焦點配置具備與 E-M1 Mk II 相同的廣域 121 點對焦點,同時提升對焦速度,也支援觸控 AF 快門技術;同時此次具備被稱為泡泡對焦框的物體辨識對焦模式,在全自動焦點下可對物體進行判讀與追焦,此外也可辨識臉部與最靠近相機的人眼進行對焦。
雖然性能提升,不過 E-M10 MK III 倒是讓相機的使用變得更簡單,首先搭載包括 Auto 、 SCN (場景)、 AP (高級攝影系統)與 ART 四種輔助拍攝模式;自動模式就不多說,使用者僅須按快門,由相機自動判斷情境並拍攝, SCN 模式導入新介面,將主題分為 6 大類,可透過觸控螢幕選取並由系統提供最佳設定。
漂白效果 I
漂白效果 II
而全新 AP 模式則是將許多 Olympus 具備的特殊功能整理在此,包括 Live Composite 、多重曝光等,讓初次使用的消費者不用到各個模式下找出這些功能,透過 AP 模式就可快速啟動;此外情境模式新增兩種在過去底片顯像的”去銀”處理,模式 I 主要呈現金屬質感,而模式 II 則能呈現類似老舊底片的質感。
作為新一代 OM-D系列入門機, E-M10 Mk III在提供 OM-D 系列經典的設計與小巧機身同時,也強化其易用性,加上把進階功能整理到選單中,希望給第一次使用 OM-D 系列的使用者也能感受 OM-D 系列高品質影像與拍攝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