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在今天正式宣布第八代 Core 處理器產品開始登場,也如同近期趨勢一樣,此次再度先發表鎖定主流效能薄型筆記型電腦的 15W TDP 的 U 系列產品,首批共四款處理器產品打頭陣,預計九月起可在市場上看到搭載第八代 Core 處理器的筆記型電腦(所以應該會有些電腦品牌選在 IFA 發表新產品的意思),而備受矚目的桌上型處理器產品線則預計在秋季內登場。
目前第八代 Core 的產品陣容仍以四大產品線為主,包括主打續航力、長時連網且絕對無風扇設計的超級 Atom Y 系列,以及此次打頭陣、針對行動與 2 合 1 產品並訴求時尚設計與主流效能的 U 系列,還有以高效能行動工作站、電競的 H 系列,與桌上型、 AiO 的 S 系列四大產品線;雖然在甫推出的 Core X 極致系列多了 Core i9 產品線,不過根據 Intel 現階段的產品區別, i9 的產品線與代號仍暫屬 Core X 極致系列專屬,主流產品線還不會出現這樣的型號與產品線。
總之為了呼應龐大消費者的需求,第八代 Core 產品將強化效能與反應速度,同時亦使多媒體能力提升,此外產品也將更容易使用與便利。
或許是製程進步,或許是不想給最近藉由 Zen 架構在 CPU 終於有起色的 AMD 能在筆電重現目前桌上型平台的榮景,第八代 Core 的 U 系列號稱效能提升達 40% ,而且是從架構方面就能夠感受出 Intel 此次在這一代處理器的企圖心。
這次 U 系列不再是單純因為過去的 GPU 太廢所以每次改朝換代搭配的 GPU 效能提升使整體效能顯著提升,也不是靠先進製程提升時脈硬讓效能攀升,而是連核心設計都有變化;早先為了使整體功耗與發熱降低, U系列即便是 i7產品也僅為雙核心,不過第八代 Core則自 i5到 i7 都使用 4 核心設計,且 i5 也具備超執行緒的能力,根據 Intel的說法,光是由雙核心提升到 4核心,效能至少就比第六代 Core 的 U 系列提升 25% 。
或許 Intel 也終於認知光是三年的效能差與使用投資報酬率,還不足以迫使消費者升級筆電,這次 Intel 則直接把訴求對象鎖定 5 年前的 Core i5 並做為比較基準,第八代 Core i5 的生產力效能與網頁瀏覽效能都有兩倍的提升,也意味著在五年內包括生產力軟體的陸續改版、新式網站的內容等,對於五年前的 Core i5 筆記型電腦在進行這些使用也是越來越沉重的負擔。
當應用的範圍更包括近期流行的新應用,包括 4K 與 360 影片等製作與照片處理等,透過處理器本身的效能提升,以及如 QuickSync 等新世代技術的加持,都能有更快速的體驗。尤其是有 4K影像處理需求的使用者,對比五年前機種要耗時達 45 分鐘,第八代 Core 處理器僅 3 分鐘就能完成,使用 Light Room 也快了一倍,當然更不用說在多工處理的效能落差;即便對比第七代處理器,在多媒體處理的效能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簡單的說也是要說服消費者如果打算升級與其選準備降價的七代產品不如直上八代)。
此外第八代 Core 對比五年前機種的續航力也不用說是大幅的提升(不過在帳面數據上與先前第七代的敘述都還是抓 10 小時,看來即便第八代 Core 使用更新的製程但由於架構變化整體耗電量還是相當接近),另外還有包括休眠喚醒以及支援新世代高速 SSD 所帶來的反應速度。
當然若想在筆電上觀賞 4K UHD 內容,也需要硬體架構的配合,第八代 Core 也不忘強調這點,並表示透過高效率的影像硬體解碼可長時間欣賞 4K 串流內容;此外 Intel也表示與微軟共同合作下,第八代 Core 也可支援 Windows Mixed Reality 的應用以及基礎 VR 。
最後不忘重申 Core 處理器能夠支援多種先進的生物安全辨識技術,以及可進行手勢辨識操作,還有強調 Thunderbolt 3 技術能帶來的便利性。
目前第八代 Core U 系列的產品線共有四款,兩款 i5 與兩款 i7 ,分別為 Core i5-8250U , Core-8350U , Core i7-8550U 與 Core i7-8650U ;此代 i5 與 i7 處理器產品除了時脈設定的差異外, i5 的快取記憶體為 6MB ,而 i7 系列則有 8MB ,但除此之外都是 4C 8T 核心架構,支援雙通道 LPDDR3-2133 記憶體與搭配 Intel 620 UHD Graph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