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在今年 CES 宣布第三款支援 Google Tango AR 技術的裝置 ZenFone AR ,同時也是首款同時支援 Dardream VR 的 AR VR 雙支援裝置,而直到最近這款智慧手機才在台灣正式推出,與其說 ZenFone AR 是一款旗艦機,更該說它是一款為了未來應用而生的產物。
ZenFone AR 的整體設計風格有些讓人想起第一世代的 ZenFone Zoom ,當然不是指機身的造型,而是採用金屬中框搭配皮革背蓋設計,不過機身相當的薄,僅 7.99mm ,同時透過鑽切修飾,讓金屬中框僅 4.6mm 厚。
以規格來說, ZenFone AR 硬體算是中高階等級,螢幕為 5.7 吋 QHD ,使用高通的 Snapdragon 821 作為核心,搭配達 128GB 儲存;比較特殊的是為了 AR 應用, ZenFone AR 搭載達 8GB 的 RAM ,藉此滿足在複雜的 AR 應用所需,畢竟 Zenfone AR 鎖定的不是一般以娛樂性質為重的 AR ,更有一部分是作為進階 AR 以及 AR 內容開發使用。
ZenFone AR 最特殊的則是位於機背的主相機模組,這是一般智慧手機不會有的設計,主要也是為了滿足 Tango AR 複雜的進階 AR 應用所規劃,這塊模組共使用達三種類的相機感測器,包括主要成相的 23MP Sony IMX318 相機模組,下方的超廣角運動追蹤鏡頭,以及紅外線深度測距感測器。
一般行動裝置的 AR 甚至只需要單鏡頭就可達成,為何 ZenFone AR 需要三種不同類型的鏡頭?主要也與 Tango AR 所需有關; Tango AR 與一般行動 AR 最大的要求差異點就是空間感知, Tango AR 需要能量測真實世界中的相對距離、物件形狀等資訊,而非只是把 AR 內容配置到照片的影像中。
ZenFone AR 也正是透過這三項不同機制的鏡頭達到測距與進階 AR 的應用: 23MP 主相機負責進行螢幕中所見的影像擷取,而下方的廣角運動追蹤相機則具備比主相機更廣的視角,以作為在進行 AR 時追蹤前方以及主相機視野之外的各種物體,而紅外線測距作為量測物體與裝置之間相對距離之用。
當能夠分辨出物體,把物體的距離,就能分析出物體的形狀、尺寸以及大小等資訊,在 AR 的應用中,有了這些的資訊,就能夠在 AR 應用時將這些真實數據做為更逼真的應用;舉例來說,在進行虛擬家居時就可以正確的尺寸比例把家具放在空間中,也不會產生在 AR 環境中虛擬布置後實際裝潢產生嚴重落差的情況。
以更進階的應用舉例,如現在的寶可夢 Go 為例,在現行裝置中所看到的寶可夢只是在畫面中擺放,但卻非那隻寶可夢真正的大小,若能夠結合 Tango AR 的空間量測,每一隻寶可夢在畫面中看起來則更栩栩如生,尤其是最近正式加入傳說級寶可夢,若以 Tango AR 的技術,就可感受到大尺寸傳說寶可夢的魄力。
目前在 Tango AR 上的應用數量仍不算太多,畢竟目前市場上也僅有三款裝置具備 Tango AR 所需的空間辨識功能,且就華碩在發表會上的說法, ZenFone AR 推出的目的更像是要為市場提供可用於開發 AR 內容的裝置,華碩先前也提到接下來在台灣會開始與 Google 舉辦 Tango AR 的開發者大會,也能說華碩也定位這款裝置有很大的目的是為了對未來鋪路。
華碩當初在介紹 ZenFone AR 時,就有提及它們針對 ZenFone AR 的處理器的運作模式有進行最佳化設定,使其在不影響正常運作為前提下調整對高溫降頻的限制,比起常規搭載 Snapdragon 821 機種能更長時間以高時脈運作;筆者在進行 AR 體驗時,可感受到金屬中框發出的溫度有點熱情,尤其華爾街股市的 AR 應用溫度攀升的速度相當快。
撇開 Tango AR 應用, ZenFone AR 仍是相當稱職的高階手機,畢竟 Snapdragon 821 雖是去年的旗艦晶片,不過 Android 多數應用並非以壓榨出旗艦機所有性能來說這樣的性能也是游刃有餘。
其次是主相機的技術規格與 ZenFone 3 Deluxe 相同,採用 Sony IMX318 元件,搭配六片式光學防手振鏡片,並提供對比、相位、雷射三重混合對焦系統,在對焦反應相當快速,至於實拍影像品質可參考上面。
ZenFone AR 提供的是對於下一世代 AR 的前瞻性,畢竟目前在行動裝置上的 AR 多半還是僅能進行簡單的互動,而對一般的使用者,能夠建設真實環境模型也不是非有不可的功能;然而在許多領域,例如建築、地理探勘、娛樂互動等,能夠結合真實環境資訊的 AR 卻有相當大的潛力,或許可期待在一些行業如裝潢、探勘以及展館等看到 ZenFone AR 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