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

2017.07.14 05:52PM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首圖

雖然現在不少空間有限的電腦使用者選擇以筆電取代桌上型電腦,不過具中高效能的機種價格畢竟不便宜,加上規格彈性也不大,但傳統桌上型電腦又有點占空間,這時候具有一定擴充性,主機板尺寸又相對小巧的 mini ITX 主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趁著最近好不容易等到台灣有 AMD Ryzen 平台的 mini ITX 主機板正式開賣,來簡單聊一下建構 mini ITX 系統這檔事吧。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圖

先來了解一下甚麼是 mini ITX 主機板、 mini ITX 主機板又有甚麼限制吧, mini ITX 是一種較為小型化的主機板規格,採用 17 x 17 公分設計,早期多見於工業用主機、準系統等產品,而在日本、中國與歐美都有一群狂熱的玩家使用這樣小巧的主機板打造高性能的系統平台,近期在台灣也有較充裕的周邊資源,包括機殼、顯示卡、散熱等產品供搭配。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2圖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3圖

畢竟 mini ITX 的比起常見的 ATX 、 micro ATX 小很多,故先天在設計就有所取捨,在規範上提供一條 PCIe x16 ,另除了少數採用筆記型電腦記憶體的特殊主機板外,多半僅提供兩條記憶體插槽,也由於主機板較緊湊,像是 m.2 介面通常會在主機板後方,此外由於不少 ITX 玩家是以家庭劇院主機使用為前提,所以不少 ITX 都會搭載 WiFi 功能。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4圖

筆者這次拿到的是技嘉的 GA-AB350N-Gaming WiFi ,其格局將 CPU 置中, SATA 與主電源置於頂部,而 B350 晶片則放在處理器左上角,介於 SATA 與電源供應模組與 PowlRstage 晶片之間,另外 WiFi 加上藍牙模組的部分直接直立在主機板上,為支援 802.11ac WiFi 雙頻搭配藍牙 4.2 。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5圖

此外這張主機板在 PCIe x16 插槽做過強化,據稱基本扣具使用額外的雙重鎖定式支架金屬片搭配焊接固定在主板上,外面再多一層金屬防護遮罩,也是利用焊接方式固定在主板上,或許是因為近期不少廠商的 GPU 風扇越做越驚人,還有組裝時的疏忽,若不進行適當的強化可能會造成 PCIe 插槽容易毀損的情況。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6圖

另外,由於多半 mini ITX 機箱空間有限,尤其若以小型化為目的,硬碟空間往往較少,加上 mini iTX 一般只會提供四個 SATA 介面,然而現在新版的主機板多提供 M.2 介面,筆者認為預算如果比較充裕可考慮使用 M.2 介面的 SSD 做為主硬碟安裝系統以及軟體、遊戲減少額外硬碟使用,再搭配一顆較大容量的硬碟作為多媒體檔案存放使用。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7圖

至於要選擇 PCIe M.2 或是 SATA M.2 則因個人需求取捨, PCIe M.2 畢竟是高速介面,相較 SATA M.2 對比 2.5 吋型 SSD 會有明顯的效能提升感,但相同容量 PCIe 則比起 SATA 價格仍高出不少,若是預算較少,或許也可考慮使用 2.5 吋型的 SSD 即可。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8圖

這次平台將使用 WD 所提供的黑標 PCIe M.2 SSD ,容量為 512GB 版本,筆者認為現階段考慮到 3A 等級遊戲越來越龐大, 256GB 僅是夠用等級,若要安裝較多遊戲,筆者個人建議選擇 480GB 或是 512GB 的 SSD 會比較理想,只是當然這也要看預算;至於 Intel 平台所提供的 Optane 加速技術,筆者認為僅提升內容加載速度,投資報酬率還是不及 256GB SSD 。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9圖

而傳統硬碟的取捨筆者則認為看機箱設計還有需要多大的空間而定,基本上 3.5 吋傳統硬碟仍有容量的優勢,不過除了較耗電、較大且發熱較高外,也會容易產生震動,如果考慮系統寧靜度,筆者會偏好使用 2.5 吋傳統硬碟,只是這次筆者剛好家中還有閒置的舊硬碟,就繼續使用既有的硬碟了。

早期由於各家晶片都還需要分南北橋,加上 AMD 的當初處理器發熱以及晶片組設計問題,故早些年 AMD 的 ITX 主機板選擇不多,且在組裝限制不少,例如筆者現在 AMD APU 工作機的 AMD A88  ITX 主機板就因為風扇選擇錯誤(因為是從先前 Intel 主機換下來的非原廠低高度下吹風扇),就造成偏移設計的風扇擋住唯一的一條 PCIe 插槽的情況。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0圖

這張主機板在設計上處理器周圍的空間相當充裕,不太需要擔心支援 AM4 的風扇會有卡到記憶體或是電源模組上散熱片的問題,不過若要選擇第三方品牌鰭片較厚的直立風扇或是下吹式散熱器,記憶體不建議選擇有太高散熱片。

 

不過隨著這幾年 ITX 在市場選擇越來越多,各家主機板廠商與風扇廠商也越來越重視卡風扇的問題,故追求更高散熱效能的玩家亦可不用屈就原廠風扇,可選擇第三方的高效能風扇;然而就筆者與幾位好友閒聊的結果,若是預算已經超過 1,500 台幣以上,考慮到 ITX 機箱較小的限制性,或許選擇入門一體式水冷會是較合理的選擇。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1圖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2圖

當然如果覺得機箱的散熱問題不大,也沒有超頻打算,或許沿用原本 Ryzen 附贈的 Wraith 風扇,或是小型下吹式風扇、 9 公分雙熱導管塔型風扇等,應該在散熱上不成問題,不過無論式塔型風扇、一體式水冷,還是要確保主機板上的幾個容易發熱元件如主晶片、電源模組能否順利散熱,若本身較難幫這些地方散熱,下吹風扇還是較保險的選擇。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3圖

這次筆者的基本硬體是由 AMD 準備的,除了此次搭配 Ryzen 5 1400 的標準 Wraith Stealth 風扇外, AMD 另外提供原本出貨給品牌商用的熱導管扣具型 Wraith MAX RGB 風扇,還有當初 AMD 提供給媒體搭配使用的 Noctua MH-U12S SE-AM4 塔型風扇,目前筆者裝機先使用 Wraith MAX ,到時候會再交換成 Notua MH-U12S 交換測試。

 

由於一開始就知道 AMD 會提供 Noutua MH-U12S ,考慮到這個風扇的高度是偏高的,所以在準備機箱時考慮了不少,再與板卡品牌商的朋友聊過之後,由於近期越來越多 GPU 風扇的設計越來越離譜,常常超過 2 Slot 甚至 3 Slot ,為了未來要測試 GPU 方便,就要選擇能夠容納 15.8 公分高 CPU 風扇、最好能提供 25 公分以上 GPU 與 3 Slot 的機箱。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4圖

原本這次想要搭配測試的是 AMD 的 GPU ,不過據說現在挖礦熱潮的關係,不少媒體同業紛紛借用 AMD 的熱門卡撰寫挖礦專題,不太容易調到合適的 AMD Radeon RX 顯示卡,最後就搭配筆者手邊的 NVIDIA GTX 1060 創始板搭配,以主流遊戲系統平台來說, GTX1060 應付多數 Full HD 等級的遊戲也相當充裕了。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5圖

在挑選 GPU 時,目前高階顯示卡主流的設計還是以長卡、多風扇為主,不過仍有部分採用 20 公分以下 PCB 搭配較小型散熱器的中高階 GPU ,台灣目前較常見應該就是到 NVIDIA 的 GTX1070 等級以下、而以 GTX1060 選擇較豐富,不過採用 AMD RX400 與 RX500 的各家板卡廠似乎就較少提供到中高階的短卡,中高階 AMD 卡多以 24 公分以上較多。

 

採用短 PCB 的顯示卡也自然會有一些限制,畢竟同樣的元件、 PCB 較短,也表示每個元件距離更近,熱度也比較容易集中,若要選擇短 PCB 顯示卡,建議在選擇機殼時注意能否讓 GPU 有充裕的進氣與排氣風道,畢竟現在相較 CPU ,中高階 GPU 由於電晶體更多,熱度也會更高。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6圖

當然若只想達到中高階以上的 Full HD 遊戲畫面,目前不需要額外插 PCIe 電力的低功耗 GPU 也已經可提供相當流暢的遊戲體驗, 可考慮如 NVIDIA GTX1050 / 1050Ti 或是 AMD Radeon RX560 、 RX550 等級的 GPU ,這樣的產品對 MOBA 與多半以主流線上遊戲為主的玩家也夠用了。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7圖

筆者考慮到最後,加上預算考量的結果,筆者決定放棄選擇 ITX 機箱,改從小型化 M-ATX 機殼著手,加上預算、空間等需求,決定選用 Jonsbo 的 C3 Full Window,但這是因為筆者考慮包括風扇、未來測試硬體等需求;如果是讓筆者規劃,應該會選用可容納後方或是機頂 12 公分風扇的小型 ITX 機殼,並搭配一體式水冷作為散熱。

 

不過現在 ITX 機箱選擇其實也相當多,筆者覺得挑選的原則是先考慮自己的搭配,像是若追求極致小巧的玩家,由於現在在台灣連 GTX1070 都可找到 20 公分以下的短板顯示卡,倒也不用非得選擇 25 公分以上的顯示卡空間。不過反而較為平價的 ITX 機箱較容易有 30 公分的 GPU 空間,只是這些機箱多半在散熱器高度限制較多。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8圖

其次是電源位置,以筆者的立場來說,無論上置、下置或是前置電源都可以接受,唯獨不能接受的是某一些機殼(如部分聯力 ITX 機殼、 Jonsbo C2 等) 的設計是把電源放在 CPU 上,這樣的設計不僅擠壓到 CPU 風扇可用空間,還可能造成與 CPU 搶風以及電源廢熱直接被風扇吹到 CPU 上,當然最理想的電源設計是完全與其他發熱組件獨立風道設計。

 

在筆者當初找了市面上的 ITX 機箱時,其實也發現一些空間規劃較好的機箱會容易有尺寸偏大的狀況,甚至比起筆者這次選的 Jonsbo C3 Full Window 還大的狀況,當然那些機箱還是有些好處,例如硬碟空間更充裕、內部散熱風道比較合理等,但筆者還是希望在尺寸不要太離譜,最後折衷下乾脆選了還有辦法測試 3 Slot GPU 的機殼(不過 GPU 長度還是難裝入各家頂級風冷...)。

 

電源部分,雖然很多人覺得若要使用高階 GPU 跟 CPU ,電源勢必要有大出力才保險,但別忘了這畢竟是受到限制的 ITX ,再怎樣也只有兩條記憶體、一條 PCIe x16 與硬碟等組件,即便搭配一張頂級的 250W TDP 等級的 GPU ,選擇有保障的 550W 的電源也相當充裕,如果選擇 150W 等級中高階 GPU 甚至只需要 450W 電源就可負荷。

 

不過筆者還是強烈建議,若有心搭配較高規的處理器以及 GPU ,選擇有保障的電源供應器還是較保險的,畢竟看到不少選了高規格硬體卻在電源貪小便宜的使用者,最後因為電源供應器不穩定造成組件耗損,結果當然就是得不償失了。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19圖

另外部分的小型或是薄型機箱會選用 SFX 電源,現在若預算充裕, SFX 電源亦可找到大瓦數的電源供應器,至少筆者看到就有 450W 甚至 600W 的 SFX 電源,也多為全模組化設計,在有限的空間也容易整線。不過無論如何,在選擇機箱與電源前,最好也留意電源的可用空間,若選擇模組化機殼也要注意加上插頭後會不會超過機箱預留空間。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20圖

而這次的裝機還算簡單,畢竟此次選擇的機箱是小型 micro ATX 而非緊湊型 ITX ,不過由於搭配此次 Gigabyte 的 GA-AB350N-Gaming WiFi 的電源與 SATA 介面裝機後位於機頂,當初是先把主機板裝上機箱後才開始安裝電源配線,機箱上方空間比較不充裕,電源供應器連接到主機板的主電源較難裝上。此外這時期的 JONSBO 在鋁合金板邊緣的處理還是比較銳利一些,相較過去筆者使用過了聯力鋁合金機殼邊緣處理還是略遜一些,不過畢竟聯力單價也高,據稱 JONSBO 新款機殼處理也更為進步,加上這款機殼的店頭售價已經不算高,只能說一分錢一分貨了

不過整體來說這次的組裝並不難整線,只是 JONSBO 這款機殼沒辦法把電源線妥善的藏好,仍會有一大串排線與電源相關線材集中成一串,不過由於側板壓克力是霧黑色,不太會看到沒辦法藏起來的各式線材。

目前筆者較為擔心的是機殼的進氣,因為這個機殼原本用於進氣的風扇位置是配製在下方側板,但因為 Full Window 版本由下方打有進氣口的鋁合金側板改為整片的壓克力,導致即便安裝風扇也難像原本的版本那麼容易吸到新鮮空氣,不過目前試用下來溫度還在可接受範圍。

是空間有限的電腦玩家,來用 mini ITX 打造一套中高效能平台吧這篇文章的第21圖

由於市場需求的關係,組裝 ITX 平台的建置成本不見得比 ATX 、 microATX 來的划算,且散熱限制也較多,但對一些追求緊湊化或是喜歡自我挑戰的玩家來說,能夠在小巧的空間組裝高效能硬體也是一種成就,筆者前後五台主機也都是使用 ITX 主機板。

 

至於整套系統的測試正陸續在測試中,接下來將會針對在 ITX 環境使用 Ryzen 5 1400 平台等進行效能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