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

2017.07.10 03:24PM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Razer 繼 2011 年發表 17 吋的 Razer Pro 之後,於 2013 年宣布尺寸更主流的 Razer Blade 14 ,如今已經演進至第六代,雖然設計並未有顯著的變化,不過內部規格也與時俱進持續升級,這次也借到 2017 年式樣的 Blade 14 Full HD 版本進行試用。

 

提到薄型化設計電競筆電 Razer 絕對是市場先驅,自第一款 17 吋的 Razer Blade 17 於 2011 年登場之後,在市場可說是孤獨的,畢竟當初的市場並未有任何廠商談薄型電競機種,筆電品牌仍認為玩家不會在乎重量與厚度,然而幾年的時間過去,處理器與 GPU 的功耗下降,也終於有其它筆電品牌開始覺得薄型電競筆電會是個不錯的市場議題,才陸續有相似的機種。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圖

即便市場上開始有其它筆電品牌開始推出薄型設計機種,不過 Razer 仍相較多數的競品有個性,畢竟 Razer 一開始就沒有過去筆電設計的束縛,故自第一代的 Blade 就僅使用 SSD ,但不少電競筆電品牌仍顧及沿用既有設計,仍在設計預留傳統 2.5 吋硬碟位置,也不利於重量與厚度,當然隨市場變化,也終於有其它品牌陸續推出純 SSD 的薄型電競筆電。

 

即便市場上開始出現其它薄型機種, Blade 14 仍舊有獨特的魅力,畢竟 Blade 系列自始就是採用全鋁合金機身,雖給人一種 MacBook Pro 黑化的感覺,不過比起其它品牌只有取其相近外觀, Blade 14 整體的札實度與細節的要求絕對不是其它為求 Cost Down 、講求 CP 值的品牌會留意的。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圖

Blade 14 延續系列的全鋁合金黑化設計,上蓋會發光的三頭蛇標誌是辨識度極高的設計,只要是 Gamer 應該很難認錯;相較早期的版本,由於 Intel 自 2016 下半年開始推廣基於 USB Type-C 的 Thunderbolt ,所以這台 2017 式樣的 Blade 14 也從善如流的加入採用 USB Type-C 介面的 Thunderbolt 3 ,另外具備三個 USB 3.0 Type-A。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4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5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6圖

不過畢竟 Blade 14 採用的處理器為高效能的 Core i7-7700HQ 並且搭配 GTX1060 ,具備 16GB DDR 4 以及三星的 PCIe SSD ,故整體功耗需求仍大於目前 USB Power Delivery 規範的 100W 許多,就沒辦法像 Blade Stealth 一樣透過 USB Type-C 介面的變壓器充電,仍須透過額外配置 165W 專屬變壓器介面以提供大功率電力。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7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8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9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0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1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2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3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4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5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6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7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8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9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0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1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2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3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4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5圖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6圖
 

既然是新平台,效能方面也自然比起先前機種更強悍,雖然 Blade 14 提供 4K 顯示搭配觸控的選項,不過筆者認為若以遊戲的順暢性來說,筆者仍建議選擇 Full HD 版本即可,畢竟筆者先前使用 Core i5-6500 搭配 GTX1060 測試的結果,以 GTA 為例在 2K 解析度能在高 Frame 與特效達到較佳的平衡,但在 4K 遊戲大作勢必就需要在流暢性與畫面取捨。

 

筆者僅簡單使用 3D Mark 以及 PCMark 10 作為測試基準,另外搭配 GTA5 內建的測試軟體,而 GTA5 設定則是透過 GeForce Experience 建議數值(但關閉垂直同步),可見在 GTA5 的 FullHD 下能夠提供 40-80frame 的流暢性,多數情境皆可在 60frame 以上。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7圖

另外 Blade 14 可藉由 Thunderbolt 3 擴充 GPU ,不過筆者認為這樣的組合意義相對 Blade Stealth 不明顯,畢竟 Blade Stealth 可同時藉由 Thunderbolt 獲得供電並擴充 GPU ,但原本就已經搭載 GTX1060 的 Blade 14 就提供足以負荷多數遊戲的性能,然而由於處理器相較 Blade Staelth 高階,在擴充後效能會較 Blade Stealth 更高。

 

雖然r Blade 14 並非屬於 NVIDIA MAX-Q 計畫機種,不過機身厚度也相當纖細,這款搭載獨立 GPU 的電競機仍維持將厚度控制在  1.79 公分,至於散熱機構維持左右雙風扇設計,相近的風扇但更不易發熱,當然這也是新款處理器與 GPU 效能攀升同時卻也發熱更低所帶來的優勢,其次是早期溫度容易飆升的問題在此世代已經不再造成困擾。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8圖

如果不在 Razer Synapse 中進行風扇設定,基本的運作都相當安靜,唯獨在全速運轉時風扇聲音仍較為明顯,不過近期 NVIDIA 會釋出全新的 Whisper Mode ,藉調整設定減少風扇噪音,但就是遊戲的畫面特效會需要取捨。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9圖

至於鍵盤部分採用防鬼鍵設計,為孤島式鍵盤,並且具備可調整 1,680 種顏色的 Razer Chroma 功能,能自 Razer Synapse 控制效果,如果搭配其它支援此項技術的周邊可做到同步燈效;鍵盤的手感算是短行程的,不過仍較近期文書型筆電熱門的超薄機構手感好上許多,但筆者更期待下一代機種能將新款 Rader Pro 的超薄型機械結構鍵盤導入。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0圖

另外 Blade 14 也保有觸控板獨立的左右鍵設計,對習慣以觸控板操作、需要精確的左右鍵功能的使用者,也可放心使用。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1圖

至於音效方面, Blade 14 這一世代仍是採用 Dolby Home Theater ,但筆者相信在 Razer 日前收購 THX 後,應該會在接下來改版後改採 THX ;聲音表現以這樣小型的筆電來說算是相當具臨場感的,雖不及一些較厚的機種有較大的共振空間可提供更驚人的震撼感,但考慮到 Blade 僅 1.79 公分厚度已經相當不錯。

 

以 CP 值而言, Razer Blade 14 怎樣都不會是首選,畢竟這也不是它的核心價值,它講求的是除了提供玩家所需的硬體外,在各方面也考慮玩家的需求提供合宜的設計與架構,且討厭買完電腦發現主機內已經裝有一大堆軟體拖累效能的消費者, Blade 14 承襲 Razer 一貫只安裝必要管理軟體的特性,絕對不會有防毒軟體、預裝遊戲等行為。

 

當然 Razer 也不僅是將 Blade 視為電競玩家的專用機種,另一方面他們也積極的推廣在專業影像、 DJ 等的市場,畢竟 i7-7700HQ 搭配 GTX1060 用在影像編修也綽綽有餘了,更何況也搭載達 16GB RAM 與高速的 m.2 PCIe SSD ,還有 Thunderbolt 3 可連接高速 RAID 硬碟,甚至提供 Blade 用戶免費下載專業音樂製作軟體 FL Studio 12 。

是薄型電競筆電先驅者光彩不減, Razer Blade ( 2017 ) Full HD 版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2圖

比起同價位的競品, Blade 雖然不算輕,但它卻採用全鋁合金機身,硬碟雖僅有純 SSD 配置,不過一但要帶著走也不用擔心傳統硬碟還未停止運轉的問題,此外整體的細節簡單但卻在細節相當重視,除了變壓器的介面較為普通(但新款 Blade 17 採用新式連接介面)外,都給人一種更為精緻的感覺,對於講求產品從裡到外都可彰顯個人品味的玩家或是專業工作者, Blade 14 絕對是絕佳的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