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

2017.07.03 04:59PM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首圖

HiFiMAN 在今年初終於為許久未更新的入耳式耳機產品注入新血,分別是新一代超旗艦入耳式耳機 RE2000 ,以及全新的旗艦耳機 RE800 ,雖在型號上會有讓人聯想到是先前產品線的更新,不過無論是質感或是技術都已經全面革新,已經是沒有太多關聯性的新世代產品,這次也先行借到新旗艦耳機 RE800 進行試用。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圖

還記得數年前第一次接觸 HiFiMAN ,當時第一次試用的組合就是當初的頂級音樂播放機 HM901 搭配當時的旗艦入耳式耳機 RE600 ,第一印象就是完全無法與美聲聯想在一起的外觀,卻有令人驚豔的音色表現,但 RE600 一旦離開 HM901 ,聲音表現就剩下五成不到水準;如今幾年過去, HiFiMAN 在產品工藝設計有長足的進步,不再給人與售價不符的廉價感。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2圖

這次 RE800 的包裝終於不再給人土豪味十足的感覺,簡單大方的設計不失高雅,雖與一些國際品牌的包裝盒更精緻的設計仍有些許差距,但也還算可接受;唯獨比較可惜的應該是耳塞的顏色並未統一,僅有預裝在耳機上的雙截塞是淺灰,其餘都是黑色,另外就是收納盒非常的陽春,也未印上公司商標,不過這部分就見仁見智,畢竟耳機的重點還是在聲音表現與本體,配件就是附加價值。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3圖

RE800 的耳塞配件與先前 RE600 大致類似,主要都是多節套設計,包括耳機上的雙節,兩對不同尺寸的三節套,還有一套介於雙節與單節套設計的葫蘆型耳塞,另外還附上兩對 Comply 耳塞;此外還有提供耳機耳掛,讓想要耳機更穩定掛在耳上的朋友可搭配使用。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4圖

RE800 第一眼會讓人想到日本某品牌的耳機產品,閃耀的金色與花瓶狀的框體結構對比漆黑的 RE600 質感有飛躍性的提升,唯獨辨識左右耳的 L 與 R 使用淺金小字體,有時不易分辨,而分線器也採用相同質感的金色分線器處理。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5圖

RE800 較一般耳機不同的地方則是 3.5mm 插頭的部分, RE800 使用近似 Oyaide 的 L 插頭,據稱是為了讓使用者可依照需求更換插頭的部分,因為 RE800 雖是不可替換線材的設計,不過在其單晶銅鍍銀線材內部採用左右聲道獨立接地,故只要解開插頭就可更換成各種平衡端子,使 RE800 變成平衡輸入的耳機。

 

剛把 RE800 拿在手上,一定會對 RE800 居然如此重手感到不可思議,這是因為 RE800 的外框體採用黃銅材質,同時在外表增添一層 24K 金作為提升美感兼防鏽處理;不過 RE800 的結構絕對不如外表所看到的這麼簡單,在振膜技術以及框體設計也還另有玄機。

 

HiFiMAN 創辦人邊仿博士曾說過,他對入耳式耳機並不信奉大型振膜,雖然 RE800 相較 RE600 振膜已經略增,但對比除 Sennheiser IE800 外的主流高階動圈耳機動輒 10mm 以上, RE800 的振膜還算小巧的,不過由於單體振膜比過去略大,相較 RE600 也僅需要更小的驅動力就能達到相同的音量表現。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6圖

RE800 所使用的是稱為拓樸振膜的新一代動圈振膜,這也是 RE800 的聲音細緻度能更好的關鍵。所謂的拓樸振膜是在動圈振膜上添加一層表面不平整的塗層,使 RE800 發聲時能像自然的聲音傳遞一樣呈現不規則的傳遞,使聲音更接近真實聲音。

 

其實這樣的想法也跟 JVC 所採用的 Woodcon 木質振膜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 HiFiMAN 並非選用不易控制一致性的天然材料而是藉塗層達到。此外相較木質材料難以在小尺寸的振膜達到輕薄(像是近期 JVC 也改用混合振膜取代單一木材), HiFiMAN 藉由現代材料科學作為振膜基底,再搭配特殊塗層,更容易實現小尺寸、輕盈高效率的振膜,且亦能呈現自然的音色。

 

除了拓樸振膜以外,花瓶狀的框體內也是別有洞天,其外觀設計經過多次調整,使聲音在內部的反射路徑達到最佳化,而在多種框體不斷嘗試後就以此花瓶型框體作為造型,外觀框體也有針對聲音特性具備兩個低音反射孔。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7圖

或許是因為 RE600 真的太難搞, RE800 甫一開聲就讓筆者驚豔,光是使用手機驅動,空間感與細膩度就有著印象中 RE600 配上 HM901 大概八成的水準,不過為了更進一步了解 RE800 的實力,還是先將 RE800 裝在樹莓派主機搭配外接音效卡以網路電台內容 Run In 三天之後再開始日常使用。

 

原本筆者是打算搭配先前筆者相當熱愛、應付高阻抗耳機也不遜色的 Geek Out V2+ Signature Edition 搭配,不過發現 Signature Edition 本身較重的音染搭配 RE800 並不合適,其次是筆者發現 RE800 並不需要搭配過於暴力的驅動力,約在 100mW 到 450mW 之間就有不錯的表現, 1000mW 反而會有推爆的感覺,故主要還是搭配 Walkman A35 進行試聽。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8圖

RE800 第一印象就是那遼闊的音場以及層次編排表現, RE800 的音場並不遜於一些低阻抗的開放式耳罩耳機,且也不像某些耳機一味將音場拉遠,人聲雖不像流行取向的耳機刻意拉前,但配置位置相當自然,給人像是在劇場舞台演出適當的相對位置。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9圖

RE800 的三頻表現也令人印象深刻,整體音色相當明亮但並非冷冽,微微的中頻音染可說是為人聲進行適當的潤色,不至於過於解析無趣,也不至於破壞歌手原有的特質;低頻的量感比起 RE600 明顯,但不像一些朝主流電音調音的耳機那樣的氾濫,而下潛表現更難以令人想像它是一款封閉式入耳式耳機,低頻的呈現相當直接,畢竟 RE800 的單體是直接傳遞進耳孔。

 

以川井憲次的 1995 年攻殼機動隊原聲帶的"謠I- Making of Cyborg "試聽,鼓聲位置相當前靠有著在鼓前約五公尺般的震撼,女伶們的位置雖感覺往後兩排,但完全不會有人聲被股聲淹沒的感覺,顫音亦明確的呈現,而後的音效陸續加入,也都很好的被配置在獨立的位置,不會彼此互搶主角。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0圖

RE800 對錄音、混音表達直接的特色,也反映在以莉高露專輯"美好時刻"上,筆者選擇第二首"美好時刻",發現這張專輯混音刻意將人聲前靠的問題,在 RE800 上一覽無遺,雖不會像部份強調人聲的耳機把以莉高露的歌聲推到像是靠著耳朵,不過聽起來位置也像是在約 1-2 人的距離,壓迫感明顯略重一些,不過幸好背景樂也還能與歌聲區分,並未亂成一團。

 

純演奏曲的部分,筆者選擇 H ZETTRIO 的 " Piano Crazy Exciting Flight "中的 Den-en (田園)進行試聽, H ZETTRIO 是一個三重奏的現代爵士樂團,以鋼琴(電子琴)搭配低音大提琴以及鼓手組成,對 H ZETTRIO 的演出來說,要能夠呈現低音大提琴的韻味很重要, RE800 除了保有樂器之間的分離性,更能將低音提琴發出的聲音與撥弦聲分開,感受宛若現場般的氣氛。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1圖

或許是因為近期不少高階耳機都以堆疊平衡電樞單體為設計,而圈鐵混合耳機又鮮少能徹底融合兩種個性迥異的單體差距, RE800 可能是這近一年以來聽到較為有感的入耳式耳機了,畢竟平衡電樞在低頻的延伸始終有一定的限制,最多只能藉由調音呈現突出感,但下潛仍不及高階的動圈單體。

 

而 RE800 雖在目前的市場不算超昂貴等級的入耳式耳機,不過 RE800 卻呈現了超高的細膩度以及遼闊且分離度極好的空間,同時也不像先前的 RE600 難以用一般裝置驅動,也難怪在日本被視為與 Senneiser IE800 相同級距的產品,但兩者的根本音色還是有極大差異,對比 IE800 偏暗的聲音, RE800 則更為明亮活潑。

是The Beauty is also the Beast , HiFiMAN RE800 入耳式耳機動手玩這篇文章的第12圖

不過筆者認為, RE800 需要在較為寧靜的環境才容易感受其分離度與細節價值,畢竟在較為嘈雜的環境下, RE800 的分離度反而會讓一些位於較背景或是較遠處的聲音被環境噪音蓋過,在此種環境下調音較為前靠、音場較小的耳機就相對有利許多,然若是在如咖啡廳、書房等較無還叫噪音的情況下, RE800 可帶來不遜於耳罩耳機的聽感。

至於老大哥 RE2000 ,先前已在一次機會偶然聽到表現,在更嚴苛的條件下確實發現素質相較 RE800 更好,但不同於 RE800 以手機即可發出不錯的聲音,要讓 RE2000 發揮價值恐怕並不亞於過去 RE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