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國的文化,從看他們怎麼生活開始,會是很好的方法。比如說吧,台灣丟垃圾照時段丟,比較有閒情逸致的就先到街頭餵蚊子,等垃圾車來的時間還可以和左鄰右舍閒聊哈拉。比較沒時間觀的就照時段練習兩百米衝刺,提著垃圾追垃圾車。果然是隨性又精力充沛。
荷蘭人則是將垃圾集中於地底下的垃圾槽,社區內所有人,想丟垃圾時直接將垃圾丟進看起來像一般公共垃圾桶一樣的桶子,這桶子直通垃圾槽,垃圾其實是倒於槽內,髒臭蚊蠅都不會污染空氣,而且隨時可丟垃圾。環保隊清運時也不動手,一切自動化處理,用大型機具將垃圾槽吊起,直接帶走垃圾。荷蘭人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手段,確實令人刮目。
規矩老多、重視團體生活互相合作的日本,則是採用定時定點制。每個新住民進入社區,都會先從房仲業者或房東處得到資訊,知道垃圾回收場的位置和確認垃圾清運的規則後,遵行不違。(下圖:公園裡被亂丟得滿滿的垃圾桶)
比如週二是回收紙類、週三是回收瓶瓶罐罐、週五是不可燃垃圾等等,由於垃圾回收一事是交給所謂的地方自治體管理、制定規則,因此每個地區的規則都不一樣。回收的項目和規矩也不相同。
比如有的地方牛奶和跟紙類一起回收即可,有的地方卻要將牛奶和作為單獨項目回收。不太了解而亂丟的話,可是會被左鄰右舍念叨指正,甚至成為惹人嫌的討厭鬼。(垃圾回收規章例見下圖)
還有,垃圾「不弄整齊就丟」,也是所謂的沒品人。
紙類要用塑膠繩綁好再丟、塑膠瓶要洗過踩扁、牛奶盒要剪開等等,這些瑣碎的規矩,不只家庭會教給孩子,到了學校裡也如實奉行,在社區垃圾集運點丟垃圾時,若能照這個方式處理,也比較不會被人大小眼盯著看。
昭和年代的日本因為這種定時定點的垃圾清運方式,曾經有過非常嚴重的烏鴉吃垃圾造成髒亂問題,但近年來已經逐漸改善(至少東京已經很少見到),可是垃圾仍然要綁緊,不能太隨便。
在台灣只有住在所謂的電梯大樓或華廈會有專門的垃圾集中場,不用追垃圾車,但日本不論是住高級電梯大樓(マンション)中,還是住一般透天,處理垃圾都是拿到定點,差別只在高級電梯大樓的垃圾集中點就在自家樓下的集運場,而透天厝和公寓房子(アパート)是在街角。
另一個和台灣完全相反的,則是粗大垃圾的制度。台北市隨袋徵收垃圾費用後,小型家用垃圾一概要繳稅,但大型傢俱丟棄時,反而直接打電話請環保局收件即可,半毛錢都不用花。日本則是小型垃圾不收費(依照自治體可能有所不同),大型垃圾則要到超商購買三百日元至二千日圓(以東京都文京區為例)不等的「粗大ゴミ」貼紙,貼在要丟棄的沙發、電鍋等大東西上並聯絡回收隊,才會有人幫忙清運。
不過社區裡的規矩多,那是在社區之中會遵守,到了外面沒人認識的地方,有時又是另一幅面孔。比如颱風天過後,路邊常可見到丟棄成山的廢傘骨堆,鬧區自動販賣機旁也常有滿滿的亂丟瓶罐和煙蒂。這些種種,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了解最道地的日本資訊,加入作者神奇裘莉粉絲團吧!https://www.facebook.com/MagicJulie.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