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olt 3 雖然已經不是甚麼新鮮貨,不過 Intel 仍希望這個能夠提倡這個 40Gbps 、雙路 4K 影像輸出的介面,故在上周做了兩項宣布,其一是未來將此介面原生在處理器平台,其二就是打算進行開放技術授權(備註: Intel 強調是免授權金);而稍早在 Computex活動上, Intel 也對此兩點進行更深入的說明。目前的 Thunderbolt 3介面選擇與 USB IF 合作,以 USB Type-C 作為介面,但透過 Thunderbolt 橋接晶片的方式,達到超過 USB 3.1的 10Gbps 以上的 40Gbps 傳輸速度。
原生在晶片介面上會否對裝置整體產生成本增加? Intel 表示由於通道技術原生整合在晶片中,所以就產品面而言,不需要像現在還要透過專用晶片提供 Thunderbolt 3 介面的轉換,故單純就晶片層面不會提升成本,但就整體裝置來說,由於 Thunderbolt 3 在通道設計還是需要單配電容、電阻與供電等零散元件,相較僅提供 USB Type-C 的裝置會多增添些許的元件成本,此外若是線材部分,相較普通 USB C 線,作為數據傳輸用的 Thunderbolt 3 線材只要超過 2 公尺,還需要額外增加 reclocker 使數據維持穩定;但 Intel 也表示由於 Thunderbolt 3 可提供高頻寬、連接高速儲存、外接 GPU 等附加價值,勢必能夠從較高階的裝置逐漸普及。
至於開放第三方晶片廠商授權的部分, Intel 的想法可能比先前筆者預期的還要有企圖心, Intel 不光只是開放給用於終端裝置的晶片如 USB Hub 、影像轉換晶片商等進行授權,同時若其他 CPU 、 SoC 廠商有意願(例如 AMD 、高通、三星、聯發科...etc ), Intel 也不排斥授權給這些廠商,不過由於 Thunderbolt 一開始就是與蘋果電腦共同開發,蘋果對裝置的相容性相當的重視,故未來獲得授權的晶片商,仍須將晶片送交 Intel 進行可靠性與相容性驗證,確保其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