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 去年旗艦機 G5 雖以大膽的模組化設計初期吸引不少目光,不過由於隨著電池拔差的機構設計仍有許多不便,在旗艦機戰爭中並未脫穎而出;今年 G6 捲土重來,放棄了可換電池傳統、也放棄了 G5 的模組化設計,然除了保有雙相機設計外,換來 IP68 機身防水,也繼承 V 系列的軍規可靠與 HiFi Quad Dac ,加上 18:9 螢幕,力求煥然一新的 G 旗艦。
G6 的外型設計再次變化,不再像去年使用全金屬設計,而是以金屬邊框融合玻璃機背,後方的鏡頭也與機身齊平,開關與指紋辨識器整合位於機身後方中央,整體設計線條更為簡化、洗鍊,不過若以個人喜好來說,筆者仍較懷念 G3 、 G4 較有個性的風格,現在的 G6 相較下少了點獨特性。
作為 G6 最大的特色,就是此次採用的 18:9 FullView 2,880 x 1,440 超寬比螢幕,雖然 G6 的螢幕與 V20 同為 5.7 吋,不過由於寬高比例不同,加上採用窄框設計, G6 更為瘦長,單手就可握持,同時加上機構的緊湊化,機身正面螢幕佔比也更大,即便採用虛擬鍵設計,螢幕在虛擬鍵顯示時仍擁有極大的視野。
LG G6 的 FullView 顯示器也具備 HDR 支援,而 G6 所支援的格式則包括 Dolby Vision 與 HDR10 兩種,不過要能夠欣賞 HDR 效果也需要照到基於此兩種標準所拍攝的內容,目前主要可透過 Netflix 以及 Amazon Prime Video 找尋基於此兩種 HDR 格式的內容欣賞。
談到核心硬體,恐怕是 G6 比較尷尬的地方,雖然是 2017 年的上半年旗艦機種,但 LG G6 搭載的處理器並非高通新旗艦晶片 Snapdragon 835 ,而是 2016 年下半年所問世的 Snapdragon 821 ,雖說性能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不過畢竟兩者之間在架構與製程仍有所差異,不免感到可惜了一些,至於性能測試結果大致如上。
一廣角、一標準焦段的雙相機設計是 LG 自 V10 後就開始導入的設計,不過僅有 V10 是採前雙相機設計,而後的機種都是採用主雙相機; G6 的兩個主相機都是 13MP ,包括 125 度 F2.4 廣角以及 71 度 F1.8 標準焦段;或許是因應 Instgram 潮流,或許是為了發揮 18:9 比例特色, G6 也具備方型相機拍攝模式,可提供方形取景的同時將另一區當成預覽使用。
相較去年的 G5 與 V20 在廣角端採用 8MP 元件,雖然此次 G6 的廣角角度並未如 V20 達到 135 度,廣度變為 125 度,不過可看到在暗處拍攝的品質較 G5 、 V20 有顯著的提升,有助於昏暗環境拍出清晰的照片。
而 G6 相較其它台灣上市的旗艦機,在規格最大的特色則是搭載與 LG V20 同級的 HiFi Quad DAC ,這原本是 LG V 系列專屬的特色,不知為何此次則讓 G 系列也搭載相同的硬體,或許是因為去年 LG G5 是透過 HiFi 模組的方式提供高音質,但此次取消模組化設計,故乾脆內建並作為與競品差異化的設計。
也許對一般使用者來說,可能不能理解 HiFi Quad DAC 的優點,不過對願意稍微在耳機上投資的朋友,相較其它競品使用高通 Aqustic 方案進行調教,由於來自 ESS 技術的 HiFi Quad Dac 不光只是達到高規格,而是在音訊相關本身擁有更好的設計,只要搭配不要太差的耳機就能感受差異。
相較競品的 3.5mm 輸出, G6 切換到 HiFi Quad DAC 之後有更乾淨的背景,空間感也較為放大,雖乍聽下人聲比起未開起來的略為後退,不過與背景的分離度更佳,同時聲音的細節層次感也更好,已有初階高音質音樂播放機的水準表現。
相較其它競品, G6 的優點在於影音多媒體相關的應用,尤其是音樂播放的表現顯然超越對手許多,同時廣角達 125 度的主鏡頭亦是目前競品中所沒有的超廣拍攝範圍,雖廣度較去年 G5 少了 10 度,不過換來更好的高 ISO 表現也算是值得的,唯獨對規格比較要求的朋友會認為 G6 在規格是相對劣勢的,但對追求多媒體能力的朋友卻是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