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去年底三星寄予厚望的旗艦機種 Galaxy Note 7 受到電池設計不良而發生市場信賴度問題,不過似乎不影響原本 Android 高階機種愛好者對於 Galaxy S8 、 Galaxy S8+ 的期待,雖還未正式推出但已經有著不錯的預購成績,而這次也針對主打以 Infinity Display 打造一手能掌握的最大螢幕的 Galaxy S8 進行動手玩。
曲面顯示與 Infinity Display 達到近乎無邊界的設計
Galaxy S8 系列皆為對稱雙曲面設計,而 3D 曲面玻璃的優點,就在於將邊框收入中框中,使得正面視覺幾乎呈現無邊框的效果;此次 Galaxy S8 則更進一步採用 18.5:9 的 Infinity Display ,同時取消三星慣有的正面實體按鍵,改以虛擬鍵取代,並盡所能縮減機頂元件與下方元件所需空間,最終使得螢幕正面占比達到 83% 以上的高佔比。
雖在螢幕占比上, Galaxy S8 仍未及小米 Mix 超過 91.3% 的高佔比,不過也不像小米 Mix 是透過折衷的方式才能達到超高佔比,畢竟小米 Mix 為了使正面盡可能為螢幕所用,上方的揚聲器已經被陶瓷壓電揚聲器取代,自拍相機也挪到下方,但 Galaxy S8 的相機位置仍在上方、同時也還是傳統的揚聲器。
以整體尺寸來說, 5.8 吋 18.5:9 的 Galaxy S8 有著與 Galaxy S7 近似的寬度,故單手握持的手感相當類似;但畢竟是超寬比螢幕,雖縮減了螢幕上下空間,不過高度則仍高於 Galaxy S8 些許;而相較原本的 16:9 比例,變成 18.5:9 比例後,在直握模式的視覺差異不大,關鍵在於橫擺下的可視角變更廣。
雖說螢幕是由 5.1 吋提升到 5.8 吋,但由於螢幕尺寸是以對角線計算,在實際可視面積的尺寸仍是小於 16:9 的 5.8 吋螢幕,以最簡單的比喻方式就猶如過去 4:3 螢幕轉換到 16:9 螢幕,以及 16:9 螢幕轉換到 21:9 比例,雖然帳面上的吋數相同,但比例越寬就顯得越小,不過 Galaxy S8 對比 Galaxy S7 畢竟是 5.8 吋對 5.1 吋,螢幕面積仍是有所增加的。
雖在握持感相近,不過螢幕比例變寬之後,在操作的體驗還是會與先前有所不同,畢竟 Galaxy S8 盡可能縮減螢幕上下方的空間,但卻又比 Galaxy S7 更高,這意味著若要在單手操作時直接從螢幕頂部下拉選單也不像以前那麼容易、除非你的拇指超長。
源自 Galaxy S6 設計的成熟型
除了取消正面 Home 按鍵與導入 Infinity Display ,在 Galaxy S8 的設計雖大致延續 Galaxy S6 之後的風格,不過仍在一些配置有所調整,最主要的是取消原本配置在機身後方鏡頭右側的靜脈偵測器,同樣的位置改為指紋辨識器。
雖說這樣的設計彌補 Galaxy S8 在正面取消實體按鍵後沒有指紋辨識的問題,不過配置的位置卻不太理想,因為以位置來說並非機身的中央線,同時又與鏡頭在同一直線上,想要進行指紋辨識會不經意摸到鏡頭並留下指紋與油漬。
而 Galaxy S8 相較先前的機種,在音量鍵下方約略開關對稱位置多了一顆實體按鍵,這並非有兩個開關鍵,此按鍵的功能是快速進入 Bixby 首頁,不過實用性就因人而異,像是筆者就較少使用語音助理功能,多了這顆按鍵的意義就比較少一些,但對一些需要使用語音助理等服務的使用者,就可靠單一按鍵進入 Bixby 。
目前 Android 陣營中的頂級效能
核心規格方面,台灣版三星 Galaxy S8 搭載的是三星自家的 Exynos 8895 應用處理器,雖型號上近似去年度 Galaxy S7 所搭載的 Exynos 8890 ,不過兩者已經是不同世代的處理器; Exynos 8895 採用 4 核心自主核心搭配 4 核心 Cortex-A53 小核, GPU 則使用 Mali-G71MP20 ,其效能也在目前 Android 應用處理器屬超頂規。
其它規格方面,台灣版本搭配 4GB RAM 與 64GB 內建儲存,而在海外還有搭載 6GB RAM 的版本;效能方面基本上是無庸置疑的,雖同樣隸屬於 Exynos 8890 系列的晶片,但與去年度的 Exynos 8890 相較之下,不僅只是 CPU 部分時脈提升與改善,整體性能更由於 GPU 更換到新世代的 Mali-G71 獲得飛躍性的提升,也因此原廠才會以 Exynos 9 稱之。
在使用者介面, Galaxy S8 因應此次的 Infinity Display 顯示,首度取消正面實體按鍵,並將原本與 Home 整合的指紋辨識器挪到機身後方,不過不得說此次的指紋辨識位置並不得宜,並非配置在機身中央,而是在鏡頭右側,若是想使用右手食指按壓時,手指就可能會在鏡頭留下油漬,雖然清除油漬不困難,但若在逆光環境搶拍有時就會造成困擾。
取消實體按鍵後,雖然變成與其他品牌手機一樣改採虛擬按鍵,不過由於超寬比原因,加上虛擬鍵之後的螢幕可視範圍並不因為被虛擬鍵佔用而減少,其次是不習慣三星一向不同於標準 Android 預設的三鍵配置位置的使用者,可從選單中把上一頁與開啟程式列表對調回多數 Android 的配置。
在操作介面活用曲面顯示的特色
雖然採用超寬比顯示,不過筆者認為在垂直使用的體驗變化不明顯,而標榜單手可握持操作的 Galaxy S8 確實也如宣稱一樣可使用單手進行多數直直下的操作,唯獨要從機頂下拉選單時握持點可能會稍稍改變,另外就是叫出鍵盤在左右邊緣區域由於曲面關係,有時候較容易誤觸。
另外源自 Galaxy Note 系列的側邊欄也讓操作上更為便利,可以設定包括常用聯絡人、截圖功能等,使用的方式也順手;對於單手使用仍嫌手機螢幕偏大的使用者,亦可在設定中開啟、利用手勢啟動單手模式。
Infinity Display 的優勢是在橫向使用,這就如同從過去 4:3 電視到 16:9 電視的優點一樣,最大的變化是左右的視野變的更寬,但目前由於多數的內容還未針對此顯示進行最佳化,使用傳統內容還是會回歸 16:9 的比例,不過像是使用影片播放或是 YouTube 全螢幕播放,除非有字幕需求,否則可利用裁切模式發揮 18.5:9 的大畫面震撼。
至於辨識功能方面, Galaxy S8 提供三種生物辨識方式,包括透過前相機的人臉辨識,位於後方的指紋辨識,以及與 Galaxy Note 7 相同的虹膜辨識,以安全性來說最低的還是基於相機的人臉辨識,而虹膜辨識效果最佳,但虹膜辨識對於配戴眼鏡的朋友仍有些許罩門,鏡片的反光情況將會影響辨識的效果,有時仍須脫掉眼鏡才能成功辨識,但若沒有配戴眼鏡,虹膜辨識的效率確實是相當快的。
由軟體著手的拍照功能
左為 Galaxy S7 ,右為 Galaxy S8
左為 Galaxy S7 ,右為 Galaxy S8
左為 Galaxy S7 ,右為 Galaxy S8
左為 Galaxy S7 ,右為 Galaxy S8
關於相機,雖然使用的硬體規格與去年度的 Galaxy S7 看似差不多,不過由於後端 ISP 的強化,在成像後的預處理也有些許的變化,大致上在暗部細節與雜訊的處理方式仍有些許提升,雖說在影像的細膩與暗處不見得能比的上專業相機,但對於一般使用者則因為預先處理的色彩與使用方便性,對一部分的使用者相較使用專業相機更容易拍攝出好看的照片。
另外筆者也嘗試使用 Bixby 進行圖像辨識,可能是因為筆者使用的兩個素材都比較奇特一些,或許三星的人工智慧還沒有太多資訊,辨識出的內容有些奇特...
雖性能更好但續航力仍有所提升
電池續航力則要看個人的使用需求與使用習慣,像是筆者使用期間並未裝入 SIM 卡當成主要手機使用,此時若是開啟 Always On ,續航力將會比起關閉 Always On 有大幅變化,但若以一般搭配行動上網一日帶出門使用情境,有否開啟 Alway On 的影響不大。在相同的使用情境下,比起 Galaxy S7 的電池續航力更理想。
至於支援 32bit 音訊檔案格式,筆者認為就是個附加價值,畢竟目前市場上就連原始 24bit 取樣的數位音樂都不多的情況下,能夠支援高規格相較使用音響級晶片還是不同的,聲音的表現雖不惡,不過仍難以媲美使用音響級 DAC 晶片的機種。
相較創新更著重體驗的提升
以旗艦機來說,扣除配置位置有些怪異的指紋辨識外, Galaxy S8 可說是自 Galaxy S6 之後一路至今的集大成進化,就有如三菱 Lancer EVO 從 EVO IV 到 EVO VI 那樣,達到一個乍看下變化不大但每個細節都有高度成熟的結果,此外整體的質感也可說是自 Galaxy S6 開始導入玻璃機背風格後最佳的。
雖然隨著去年下半年 Galaxy Note 7 的電池意外,三星一度在市場接受度備受考驗,也多少讓人對 Galaxy S8 的電池設計感到憂心,畢竟筆者的試用也只有短期,很難保證 Galaxy S8 有沒有甚麼狀況,不過在去年發生那麼大的狀況,三星應該也會更謹慎才對,單純就事論事,三星 Galaxy S8 應該仍是現階段最全面的旗艦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