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已經有將多年的時間沒有在桌上型處理器直接與 Intel 的 Core i7 系列正面交鋒過,都僅保守的鎖定 Core i3 與 Core i5 ,不過隨著醞釀多年的 Zen 架構正式投產, AMD 似乎又有重返高階桌上型處理器市場的本錢,而此刻 AMD 也正式解禁採用 Zen 架構的 Ryzen 處理器,並將於 3 月 2 日起正式推出首波三款高效能處理器 Ryzen 7 1800X 、 Ryzen 7 1700X 以及 Ryzen 7 1700 。
AMD 把這三款處理器個別鎖定特定假想敵,這三款處理器皆為 8 核心 16 線程,為無內建 GPU 產品,兩款 X 處理器為 140W TDP ,至於 Ryzen 7 1700 為 65W TDP ,並且號稱以一半的價格有著媲美甚至超越的效能; Ryzen 7 1800X 鎖定的是 Haswell-E 系列的 i7-6900K ,至於 Ryzen 7 1700X 則是瞄準 Haswell-E 的 i7-6800K , Ryzen 7 1700 將以相近價格但更高效能與更多核主攻 Kaby Lake 的 i7-7700K 。此外, AMD 強調此次全系列處理器本身不鎖頻,只要搭配可超頻的主機板就可進行超頻。
此次 AMD 也宣布 Ryzen 處理器的命名方式,其實與近期 AMD Radeon GPU 的命名有些許類似;此次將產品名 Ryzen 放在首位,而後面的獨立數字代表產品定位,首波三款處理器皆隸屬極致效能的 7 系列,未來還會有高效能的 5 系列與主流的 3 系列,至於四位數的第一位代表世代,第二位則是代表效能層級, 7 與 8 屬於極致效能, 4 、5 與 6 為高效能, 剩下的數字為主流效能,而四位數的後兩位則是隸屬型號,最末位的英文也有不同的意義,例如此次的 X 系列代表具備 XFR ( Extended Frequency Rage )技術的高效能,未標示則是標準桌上型處理器, G 代表桌上型具備內顯版本, T 代表低功耗桌上型, S 則是具備內顯的低功耗內顯系列, H 則是鎖定筆電的高效能處理器, U 代表標準筆電標準版, M 則是代表低功耗筆電版。
此次 Ryzen 處理器也結合基於智慧學習的 SenseMI 技術,針對能源管理、超頻與電壓範圍等基於智慧學習的方式進行管理,帶來更好的能耗與效能平衡。
至於搭配 Ryzen 的主機板, AMD 終於提供滿足現代需求的全新晶片組,可進行超頻的包括高效能的 X 系列,主流的 B 系列,另還有針對一般需求無超頻功能的 A 系列, X370 瞄準 Intel 的 Z 系列與 Q 系列, B350 則是看準 Intel 的 B 系列, A320 是主攻 Intel 的 H 系列晶片;目前 X370 、 B350 與 A320 是針對標準大主機板使用,具備原生的 USB 3.1 Gen.2 ,至於 X300 以及 A300 兩款晶片則是針對緊湊型( SFF )主機版所規劃的晶片。
針對超頻玩家, AMD 也提供 AMD Ryzen Master Utlity 軟體,可設定時脈、電壓、記憶體與 CPU 核心暫止功能等。
記憶體方面, Ryzen 基本上支援雙通道 DDR4 記憶體,最多四條,其中 1866MHz 與 2400MHz 支援雙面顆粒,而 2133MHz 與 2667MHz 支援單面顆粒。
隨 Ryzen 系列推出, AMD 也提供三種 AM4 平台的 Wraith 風扇,其中 X 系列處理器將不帶風扇,而 Ryzen 7 1700 將搭配 Spire 風扇,至於 Stealth 預計用在偏主流產品,至於 MAX 則是針對系統整合商搭配使用,不會與處理器搭配零售。另外, Spire 以及 Max 也內建有 RGB 閃燈,可進行發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