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4課:比特幣 Bitcoin

2017.02.15 09:30AM
是說文解字第4課:比特幣 Bitcoin這篇文章的首圖

比特幣誕生於2009年初,並在幾年前曾經大紅大紫一段時間,然而在退燒一陣子之後,又因為區塊鏈備受矚目的原因,再次受到大眾的關注,到底這種虛擬貨幣與信用卡、點數卡,有什麼不同呢?


不開玩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東西

在瞭解比特幣之前,我們要先區別虛擬貨幣與電子貨幣的差別。虛擬貨幣是把目前已經存在於世界上的貨幣(如美金、新台幣等廣泛流通的主權貨幣),轉以數位的方式儲存、流通。以在台灣發行的信用卡、點數卡、悠遊卡等卡片為例,它們都是以新台幣為基礎計算,使用者需於消費前儲值,或是消費後結帳繳款,其本質仍不脫新台幣。

而比特幣則擁有自己的發行與流通體系,並非受世界上任何中央銀行或政府控制,但仍然如主權貨幣般,在使用者間流通並且具有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比特幣並無發行實體貨幣,但不代表它是如點數卡般為虛擬貨幣。

如果要問「比特幣技術」的來源,那還真是個沒人能回答的問題。比特幣的概念最早出現於2008年,當時有位自稱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士,發表了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系統)論文,並在2009年推出首款比特幣軟體,啟動了比特幣網路的運作,然而中本聰的至今仍未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因此無法得知比特幣的真正發明者是誰或是哪個組織。

9791b9f9f0904f0ee7abfe050e827901

▲比特幣因為開發者身份不明與無實體發行等特性,讓人感到相當神秘。


沒有擔保的數位信用貨幣

至於講到「比特幣」本身的來源,則是由稱為「挖礦」的方式產生。因為基於安全的考量,比特幣在交易的過程中,需要仰賴電腦大量運算進行驗證,然而由於比特幣並沒有類似中央銀行的機構,因此將運算需求轉交由比特幣網路中的使用者負責。

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比特幣軟體,來驗證和記錄新發起的每一筆交易(也就是上篇文章提到,驗證區塊鏈的產生),這個動作就稱為「挖礦」,當每個區塊打包完成後,使用者就能收到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做為獎勵。在比特幣發行之初,打包每個區塊可以獲得50個比特幣,但是這個數字會依等比級數減少,約每隔4年就會減半,在201212月的時候,每個區塊的獎勵縮減為25個比特幣,到了20167月時只剩12.5個,依照此一規則走下去,比特幣最終發行量將不會超過2100萬個。

由於現在有太多專業礦工投入大量電腦挖礦,因此一般使用者不容易靠挖礦取得比特幣,因此比較實際的方式,就是到交易網站上使用美金、新台幣等流通貨幣購買比特幣。

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比特幣具有高度安全性,且能快速匯款至世界上任何角落,且沒有強制性的手續費(使用者仍可支付手續費增加交易確認速度,手續費將成為挖礦獎勵),如果從網路購物使用面的角度來看,便利性優於至主權貨幣。

比特幣不像主權貨幣,靠著各國政府以黃金或國家信用做為擔保,其匯率取決於使用者對它的共識與信賴,因此在如發生交易所遭攻擊、竊盜等事件發生時,匯率往往會發生劇烈震盪。以201611月撰稿時匯率為例,1比特幣約等於美金260元。

比特幣的未來是什麼,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說得準,但是對於世界各國政府而研,比特幣不易追蹤的特性,會添加地下經濟、課稅等問題的複雜度,甚至也可能會助長販毒等犯罪行為。即便如德國、美國等部分國家認可比特幣的合法性,但或許各國政府仍會試圖阻止它取代法定貨幣,以保障稅收與社會秩序。

bf6936e9b5ac82e40c9952272f5defbf

▲想更深入瞭解比特幣的讀者,可以至官方網站查閱更多資訊。


說文解字使用範例:比特幣

O:比特幣主要的用途仍以網路購物為主。

X:借我一枚比特幣,我要丟進許願池許個願望。

(標題圖片來源:Flickr,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Zach Cop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