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忙碌的數位時代,還有多少家庭是全家一起在餐桌前用餐呢?全家上桌的「餐桌習慣」只是一種禮貌?規範?無論它代表著什麼樣的形式,其實「餐桌習慣」對一個家庭的改變,遠遠不只這些…
餐桌的用意
一般家庭中的餐桌大多都是「方長型、圓形」兩種,無論如何它的存在都是有目的的,從用餐時間來看,餐桌上成員的視線,彼此是聚焦在餐桌的中心,而談話的時候,方長型的餐桌才會有鄰座視線的問題。但你會發現視線通常不會離開餐桌這個區域,代表的是「凝聚力」。
然而在數位時代裡,先撇開桌面上的「手機、平板」來看,電視配飯是最常見的情形,那麼在有電視的情況下,餐桌視線又是如何呢?確實大家的視線,除了桌面上的「食物」外,就只剩下餐桌外的電視,焦點是發散的。而專注力也會明顯下降,尤其在孩子們吃飯配電視時,更容易發現孩子們的動作是停滯的,同時會發現用餐時的交談,會比沒有電視的時候少更多。
由此餐桌視線的情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它的設計目的,就是期望大家可以把焦點聚集在餐桌上,此時無論視線、談話、互動…等行為,都會在餐桌上不停的循環,藉此凝聚彼此的情感。
餐桌習慣的應用
當了解餐桌視線的差異後,我們嘗試應用這個「凝聚力」的觀念,實踐在家庭作息當中時,究竟會發生哪些改變?在思考這部分之前,我請大家想想看,目前下列5個生活習慣,有哪些是您家中發生的情形呢?
- 沒有固定的用餐地點,家人各自用餐。
- 用餐後,家人回到各自的房間,或是分散在家中的各個空間。
- 家裡只要有人,所有空間的燈都是亮的。
- 洗澡的時候,大家想洗就洗,不會一個接著一個洗澡。
- 做家事時,只有一個人在做,其他的人做自己的事。
只要您家中發生上述的情況越多,從理財的角度來看,無形中已經燒掉了一些錢。也會發現家人之間的情感是有點距離的。
或許您會好奇雙胞胎拔拔家(一家四口)的作息有何不同呢?分享一下我們家的作息方式:
- 用餐必定在同一空間,無論是在餐廳或是客廳。
- 平日早餐在餐廳用餐,晚餐在客廳用餐(配電視)。
- 假日早午晚餐在客廳用餐(配電視)。
- 平日看電視的時間只有晚上8:00~8:30,假日通常約2~3部連續劇,或1部電影。
- 小孩使用3C產品(平板、電腦)的時間,平日20分鐘(1次)、假日30分鐘(2次);寒暑假平日30分鐘(1次)、假日30分鐘(2次)。
- 全家洗澡時間固定在晚上9:00~10:30之間,一個人洗完後,另一個人接著洗澡。
- 餐後娛樂時間,大家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客廳或是某一個人的房間,其他空間的燈會關掉。
- 因電腦經常開啟,所以選購有80+(plus)的電源供應器(Power)。(詳情請參考https://erasernote.blogspot.tw/2014/06/psu.html)
- 吹頭髮前,會用毛巾儘量擦去多餘的水分後,才開始吹頭髮。
- 上廁所沖水前,會詢問其他家人是否有要上,最後上的人一起沖水。(※僅有小號才會)
- 夏季吹冷氣,僅在睡前打開,定時1小時後自動關閉,由於中間會起來上廁所,那時開窗開電風扇,起床時身體也較能適應室溫。
我們的作息方式很單純,就是「聚集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或做各自的事情,如此一來,不但「集中用電」,家人感情也更加緊密,而我們最近一期12月份的電費是680元,過去夏令電價的8月分則是1,081元。
不過這個電費也跟您所居住的環境有關係,像這個680元的電費架構如下:
- 流動電費:689.4元
- 分攤公共電費:79.2元 (因住所環境有所差異)
- 節電獎勵:-84.0元 (和去年同期用電度數比較,有省就會給)
- 免印寄單據減收:-5元 (申請電子帳單就有)
台電的節電獎勵規則則是,每節省1度,減收0.6元,但節電獎勵金總額不足84元的,會以84元計算,拔拔家這次僅比去年同期節電12度,算一算只有省下7.2元,但因為最低會補助84元,因此算是額外多省下76.8元。
像是「分攤公共電費」的部分,大樓和公寓就會有比較大的落差,因為電梯使用的情況,就會一定程度的差距,至於要選擇多一點住戶共同分攤公設用電?還是少一點用戶,想用電梯時能夠馬上等到,這些都會同時發生「時間成本」、「金錢成本」,拔拔認為有時候不要過度計較這些小錢,否則為了省錢失去「生活品質」,反而得不償失啊!
總結
每個家庭的生活模式、習慣都不同,不需要刻意的改變既有的生活,但可以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型態,能否有一些不同的正向改變,以「家人」為重心,漸漸地調整彼此的作息及互動方式,相信在省錢的過程中,也能夠同時感受到家人帶來的溫暖。現在不如開個家庭會議,討論有什麼互動方案,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又可以同時節約能源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