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先前因為可光纖輸出與原生 SATA 硬碟介面曾經試圖弄了一片非主流的單板電腦安裝 Volumio 作為串流音樂主機使用,不過當初比較頭痛的是對於不太有電腦程式修改能力的筆者,要自行增加指令掛載硬碟是麻煩了點,同時 Volumio 發展至第二版,對於該單板電腦的支援就不再繼續,考慮到方便性與未來性,筆者剛好看到台灣廠商電光火石推出樹莓派擴充板 FSAPiAMP 與樹莓派 3 的搭售,就買了一套回來玩玩。
畢竟以單板電腦的資源來說,最大宗的樹莓派是最不需要擔心的,除了原本 Volumio 等音樂系統就可藉擴充 USB 介面外接音效卡外,統一化的 GPIO 設計也吸引許多音樂模組廠商推出可藉由 I2S 連接的模組,可選擇的範圍包括純 DAC 轉換、 DDC 轉換以及像是 FSAPiAMP 這類整合擴大設計的模組,而筆者原本就有閒置的被動式書架揚聲器,方便起見一開始就鎖定這一型的整合模組。
相較使用 USB 外接,由於 I2S 介面溝通更直接,可減少對單板電腦運算效能的消耗,其次這類具擴大機功能的模組可逆向為樹莓派提供電力,不用考慮電力供應問題,對比之下外接 USB 音效卡時還要考慮該音效模組是否會使用較高的 USB 輸出電力,筆者先前就遇過特定音效卡使用較高的 USB 供電導致需要再外接可額外供電的 HUB 才能穩定使用。
此張模組使用高整合的 TI TAS5756m ,可提供 24bit 192kHz 的 PCM 解碼支援,同時搭配電光火石配套的變壓器,可輸出 20W x 20W 以上的功率,另外標榜具備 Stereo 與 momo 模式,不過筆者使用還是選擇 Stereo 模式為主, PCB 的設計採用偏正方形而非一般小型模組常見幾乎與樹莓派相近的長方形,而供電與開關則另外連接到一塊小 PCB 而非直接在主電路板上。
相較市場上一些整合模組,電光火石的 FSAPiAMP 並無實體的音量旋鈕,需透過系統的數位音量管理,其次僅提供揚聲器輸出,並未額外提供如耳機、 RCA 輸出,故適合直接搭配主動喇叭聆聽的族群,弱勢希望還能再外接到如耳機擴大器或是直接連接耳機的朋友建議找尋其他模組更適合。
原本筆者是想要裸板使用,但考慮供電與開關額外在另一片 PCB 的設計,筆者就決定去電子材料行購買外殼回來使用,不過當初在挑選的時候沒有帶 PCB ,僅以直覺決定大小,最後還是買到偏大的外殼,另外為了方便連接喇叭線,故額外買了夾式線插,另外為了讓 FSAPiAMP 上的運作燈能夠看到,另外買了 LED 燈回來,當然為了固定元件,也多買了一些螺絲與銅柱。
幸好筆者本來就有還算豐富的模型工具,先把 PCB 放到機殼上,預先擺放各個部分的裝配位置,並先用手鑽鑽出固定銅柱的位置,還有使用紙膠帶挖出樹莓派的 IO 露出的位置,由於記憶卡插拔、 HDMI 應該是不會用到,一開始就不考慮預留孔位。接著就是使用模型用小電鑽、筆刀等工具進行加工,另外解焊 FSAPiAMP 的電源燈,改成另行購買的 LED ,不然原本直接焊接在 PCB 的 LED 離機殼太遠,即便開孔也看不太清楚。原本有考慮解焊 PCB 上的喇叭輸出孔位,不過最後因為覺得太麻煩還是直接鎖的把電源線連接到夾式線插上。
為了不讓外殼太單調,剛好先前還有貼紙,就拿來點綴一番,把整塊 PCB 裝進去之後,至少也不用看到裸板,正面看起來雖然外型比較單調,但也還有點音樂串流主機的感覺,唯獨拿在手上重量會明顯偏一邊,不過實在很懶得再去買新外殼就算了...
至於 Volumio 2 的安裝方式在官網上都有教學,基本上就是下載官方 IMG 檔案,透過記憶卡燒錄軟體寫入 microSD 卡,插上樹莓派、接上網路線、電源等,就可開始使用;第一次開機會稍微較久一點,筆者個人是建議使用 iOS 做第一次連接較方便,因為只要在瀏覽器打入 Volumio.local 就可直接連上,但 Android 還是需要找出裝置位址才能進行連接設定。
剛裝設完成沒聲音是正常的,因為 Volumio 2 預設的音訊裝置仍是原本的 3.5mm 輸出; Volumio 2 可在系統中設定成繁體中文,不過仍有少數文字是簡體,為了方便起見筆者還是改成繁體中文(雖然英文也不是看不懂);為了要讓 FSAPiAMP 正常發聲,首先要進入播放選項,並且開啟 I2S DAC 的項目,從選單中找到 IQaudiO Pi-DigiAMP+ ,因為這款裝置使用的核心晶片剛好與 FSAPiAMP 相同,接著重新開機後聲音就會正常了。
另外提醒,當初系統規畫者為了方便沒有有線網路的使用者能方便設定,預設是將 WiFi 設為熱點,不過筆者都是使用乙太網路進行設定,故也用不到這功能,另外對使用 WiFi 連接網路的朋友,也建議關閉此功能減少不必要的干擾。
在樹莓派上, Volumio 2 可利用 USB 外接硬碟、區網內的網路硬碟還有聆聽網路電台的機能,不過原本在 Volumio 1.5 版已經整合的 Spotify Connect ,此次則是要在外掛的項目中加載,此功能需要有 Spotify Premium 付費帳號才能使用,筆者本身並未使用 Spotify 服務故就沒特別試用,但根據同事的說法是 Spotify 功能在 Volumio 2 搜尋中文歌似乎不太完整。
筆者個人則是利用家中的網路硬碟存放音樂並進行播放,搭配的是一對購自日本背號角 DIY 箱體搭配唐之律的 1364SA 組成, 20W + 20W 的功率驅動這一對單體的雖還是無法發揮這對單體的極限,不過也稱得上堪用,唯獨由於單體特性的關係,筆者建議音量要超過 25 以上才會理想,但以筆者的住家環境,會擔心在深夜時段吵到鄰居...
除了網路硬碟、 USB 硬碟、網路電台以及 Spotify Connect 以外,也支援 Android 裝置的 DLNA 串流、蘋果的 AirPlay ,可讓連上同一個區域網路的裝置藉由這些串流標準把音樂投放到 Volumio 2 。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成品的串流音樂主機,不過選擇 Volumio 2 除了是享受 DIY 樂趣外,也可用不高的價格享受串流主機的樂趣,而有音響 DIY 能力的朋友,應該還可在包括供電、音響線路的元件加工,達到更好的音樂播放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