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靈寶可夢Go推出之後,熱潮不但襲捲全球,讓大家再次體會到皮卡丘與快樂夥伴的魅力,同時也讓所有玩家對擴增實境有更深入的體驗,不過稱為AR的擴增實境,跟稱為VR的虛擬實境相比,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疊加上去,而不是重新創造
擴增實境最基本的概念,就是讓使用者在即時的情況下,直接或間接地看到經過調整、加入某些元素的實景,這些元素可以是電腦產生的影像、圖片、聲音,或是文字說明、GPS資料等等,以強化使用者在現實世界中的體驗。
由於擴增實境是在現有的真實世界加入其他元素,強調的仍是在真實世界中的感官體驗,而虛擬實境則是創造1個完全虛擬的世界來取代真實世界,所以兩者的概念並不相同。
根據Paul Milgram和岸野文郎於1994年提出的現實-虛擬連續統(Milgram's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定義,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放在系統的2邊,真實環境的那邊當然就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至於虛擬環境則可理解為由VR頭戴式顯示器等裝置所產生的虛擬實境體驗。夾在它們中間的領域同實包含真實與虛擬的元素,稱為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其中真實元素較多的情況則規類於擴增實境,虛擬元素比較多的,就是擴增虛擬(Augmented Virtuality)。
舉例來說,精靈寶可夢Go的遊戲地圖是以真實世界為基礎,在遊戲中程式會透過GPS衛星定追蹤玩家在真實世界的位置,並在地圖上標記玩家的位置(既是真實世界的位置,同時也是遊戲中的位置),在捕捉寶可夢的時候,也能配合相機鏡頭,將寶可夢的圖像即時合成在真實世界的影像中,提高遊戲的真實感。
▲精靈寶可夢Go這種結合虛實的遊戲,就是擴增實境的應用案例之一。
手機就能提供良好體驗
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相比,另一個特色就是對運算效能的需求比較低,不需要昂貴的電腦系統,一般的智慧型手機就能提供不錯的使用體驗,在前段文章中提到的精靈寶可夢Go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擴增實境的應用情境中,也能透過AR標記物提升虛實之間互動的緊密度,例如常見的AR卡片就屬於這種方式。舉例來說,使用者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的相機拍攝AR卡片上的QR Code,程式就能辨識QR Code的方向與角度,精準地將虛擬的圖像投射在畫面中相對的位置,讓使用者能夠感受到虛實交融的獨特體驗。
先前日本的達美樂比薩也推出「初音未來AR演唱會」,使用者可以先在智慧型手機上開啟專屬App,將相機對準比薩紙盒後,就能在智慧型手機的畫面中,看到紙盒馬上變成演唱會的舞台,初音未來還會站在上面載歌載舞,若使用者移動手機從不同角度拍攝,畫面中的舞台角度也會跟著改變,就好像深歷其境般的在進行演唱會攝影一樣。
至於即時翻譯也是相當實用的擴增實境運用案例,以Google翻譯為例,它可以將智慧型手機所拍攝到的東西,即時翻譯成不同語言,並將圖像合成顯示於畫面中。
由於擴增實境不需要龐大的電腦來進行運算,所以能將裝置做的很小,例如Google眼鏡也是擴增實境的運用案例之一,它可以隨時拍攝眼前的景物,並即時將店家資料、地圖導航等資訊顯示在畫面中,供使用者作為參考。
雖然擴增實境無法提供像虛擬實境那樣擬真的環境,但是有著系統需求低、成本低等等優勢,筆者認為它的發展也相當值得期待,即便不會人人都配戴Google眼鏡,但是能透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即時翻譯,不也已經滿足大家的使用需求了嗎?
▲Sony PlayStation遊戲主機也支援擴增實境功能,玩家可以看到遊戲畫面雖然是攝影機捕捉的影像,但是經過特效處理後就給人完全不一樣的遊戲體驗。
▲達美樂比薩推出的初音未來AR演唱會,帶給人親臨現場的感覺。
▲擴增實境也能應用於美術館導覽,將作品的詳細介紹顯示於螢幕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Kippelboy)
▲Google的翻譯App能夠將智慧型手機拍攝影像中的文字(左圖),即時轉翻譯成其他語言(右圖),也能算是擴增實境的應用。
說文解字使用範例:
O:擴增實境對系統效能的需求比虛擬實境,智慧型手機也能提供不錯的體驗。
X:如果嫌房間太小,就用擴增實境技術讓坪數倍增。
(首圖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G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