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是你我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都會具備的通訊功能,也是許多物聯網裝置彼此溝通的管道,能夠讓裝置間的無線資料傳輸變得更加簡單。
從芽到牙的轉變
藍牙技術的起源是1994年時,Ericsson(易利信)公司為了滿足手機與其他配件進行低功耗無線通線,並以標準化協定讓各種裝置能夠彼此相容,而著手研發。到了1998年,Ericsson與、IBM、Intel、Nokia、Toshiba等公司共同創立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後來發展為藍牙技術聯盟),共同開發低成本、高效益、短距離無線連線的藍牙技術標準,並於1999年7月26日正式公布藍牙1.0版。
藍牙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在功能型手機手機流行的時期就有一定滲透率,使用者可以透過藍牙連接無線耳機、無線免持聽筒等裝置,或是與其他使用者交換連絡資訊,或是傳輸照片、影片等檔案。
許多筆記型電腦或是部分桌上型電腦也都具有藍牙功能,使用者可以連接無線鍵盤、無線滑鼠,也能以藍牙將手機連接至電腦以分享行動上網。另一方面,Sony 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4、Nintendo Wii、Wii U、Microsoft Xbox One等遊戲主機的控制器,也都採用藍牙傳輸。
至於藍牙名稱的來源,則取自西元10世紀時丹麥和挪威的國王Harald Blåtand Gormsen,他的著名事蹟是統一了因宗教戰爭和領土爭議而分裂的挪威與丹麥。他名字的Blåtand可以拆分為「blå」與「tand」等2個部分,在丹麥語中分別代表「藍」與「牙」,至於藍牙標誌則採用Harald Blåtand字首的盧恩字母「ᚼ」與「ᛒ」互相結合而成。
有趣的是,藍牙技術早期在台灣多被翻譯為藍芽,直到2006年藍牙技術聯盟將藍牙註冊為註冊商標,並將全球中文譯名統一為藍牙,所以許多年紀稍長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對2種名稱都有印象。
▲藍牙常用於手機、平板電腦與其他無線周邊裝置的連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ed g2s)
▲許多電腦的無線鍵盤、滑鼠也是透過藍牙傳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本圖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作者為Weihao.chiu)
已經發展至第5代
從藍牙技術推出至今,大約已經經過17年,其中經過多次版本更新。在早期的版本中,實際傳輸率大約僅有720kbps左右,到了藍牙2.0時期加入了EDR規範(Enhanced Data Rate,強化資料流量),實際傳輸率能夠題升至2. 1Mbit/s左右,在接下來的藍牙3.0與藍牙4.0,傳輸速度規範皆為25 Mbit/s,提升幅度相當明顯。
在藍牙4.0規範中,也將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ow Energy,簡稱BLE,也稱為Bluetooth Smart)納入標準,這種技術的目標在進一步降低耗電量,並縮小尺寸,一般來說使用CR2032鈕扣形電池就能提供1年以上的續航力,讓許多物聯網裝置、穿戴式裝置甚至是醫療器材不需頻頻更換電池。
筆者撰稿時,最新的版本為2016年12月8日正式推出的藍牙5,相較於先前版本,能夠增加傳輸距離、提升傳輸速度,最高傳輸速度可達50 Mbit/s,並強化訊號抗干擾能力,增加與其他無線技術並存的相容性。藍牙技術聯盟執行總監Mark Powell表示藍牙5.0將延續改變人們體驗物聯網的方式,提供更穩定的連線品質,創造更理想的物聯網體驗。
▲藍牙歷經多此版本更新,其中最讓人注意的末過於適合應用於物聯網裝置的低功耗藍牙,有助於縮小裝置尺寸並延長續航力。
說文解字使用範例:
O:藍牙常見於智慧型手機、筆電等裝置,能夠方便地建立簡易連線。
X:吃完藍色糖果後,牙齒就會因為色素的關係變成藍牙。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