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合世界潮流發展,以及政府鼓勵的帶動下,近年來自造者風氣從國外吹進台灣市場,進而興起一股自造者運動的熱潮,也帶動愈來愈多的新創團隊出現,對改變台灣經濟結構將會帶來不小助益。然而無論自造者、新創團隊,要將創意轉換成圓形作品,在進化成可上市銷售的商品,勢必會歷經多次失敗與挑戰,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與進步,正嚴苛著考驗自創者的決心。
為免去自創者縮短摸索的時間,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與MakerPRO自造達人社群聚落,特別在2016年11月19日舉辦可製造性設計(DFM)實務操練工作坊《Maker to Market系列課程1》,內容主題為從自造走向市場的重量訓練,會中邀請到多位具有豐富輔導經驗的業界導師,分享多場具理論與趨勢的講座,並搭配分組討論、操作練習等實務課程,期望讓自創者能夠快速成長,加快進入商業市場的時間。
長年專注台灣社群發展的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經理黃建智表示,通推小組長年透過三大面向,全方位支持新創育成團隊發展,除通訊大賽、定向育成外,也非常積極參與社群活動,藉此了解自創者的需求,進而提供所需的真正服務,帶動臺灣的新創風氣。
經濟部通訊產業發展推動小組蔡淑瑜說,通推小組推動的tic100創業a+計畫,在於希望透過企業級業師專業輔導、創業實務座談、實戰工作坊、創業資源媒合與挹注的方式,育成以全球市場為主的新創公司,所以日後將持續與MakerPRO自造達人等社群保持緊密聯繫,藉由舉辦更多實戰工作坊的方式,提高自造者的技術能量,帶動臺灣的新創風潮。
過去幾年隨著群眾募資平台興起,讓不少自造者憑藉著驚人創意,便能夠募集到相當高額的創業資金,解決初期資金不足的問題。儘管多年來催生出不少知名新創團隊,卻有更多團隊在花光經費之後直接宣布倒閉。根據KICKSTARTER統計結果出,科技類專案的失敗率高達32%,延遲出貨率達81%,僅有7%能夠準時出貨,讓不小消費者對群眾募資平台感到非常失望。
邁特電子新創服務負責人Ray Tai指出,科技類專案失敗主因不少,多半為沒有真正考慮到市場需求與使用者體驗、群眾募資金額太低、不熟悉供應鏈管理等等,畢竟設計與製造之間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功能、外觀一旦變動,製造難度將會提高很多,加上往往錯估硬體製造成本,以至於創意最終消失在實驗階段。因此,建議自造者先做出原型作品,並且能夠在半年後商業化的下,再上群眾募資平台集資,避免發生無謂的爭議與糾紛,也能爭取到更多寶貴的資金。
邁特電子新創服務負責人Ray Tai分享硬體新創專案之小量試產常見問題及案例探討
SlingX創辦人David Peng認為,從創意發想到上市的過程,大致上可以分成5個階段,在不同階段修改產品功能、外觀時,要付出時間與成本有極大差異,如當進入功能驗證階段才要修改設計,其支出成本絕對遠高於原型作品階段。若要避免出現生產成本貴高的問題,自造者必須在創意發想階段,就預先設定產品的目標族群,以及預定提供的功能或服務,此舉將有助於免去研發成本不斷增加,避免發生商品售價高於市場期待的窘境
SlingX創辦人David Peng分享DFM流程及成本結構估算
LaBest Technology負責人連家學表示,自造者、新創團隊多半欠缺實際生產經驗,所以在與外包廠商溝通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沒有詳細解釋產品特色,而出現商品與預期差異過大的問題。所以建議自造者應該要建立完整的方塊圖之後,再與外包廠商討論生產細節,日後即便發生試產失敗的問題,也能從中找到改進的方法,奠定日後成功的機率。
LaBest Technology負責人連家學分享硬體新創如何與外包廠商妥善溝通?
講師帶領學員操練習作
分組學員案例分享討論
延伸閱讀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