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ignature 系列的三款產品之中,作為最後壓軸的,是 Sony 已經長達十年未曾推出的超旗艦系列耳機 MDR-Z1R ,雖然與 Sony 作為新世代耳機的 MDR-1 僅有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層級與意義,作為當代的超旗艦, MDR-Z1R 傾 Sony 新一代耳機技術大全,同時更為”空氣感”賦予全新的呈現方式。
若細看 Sony 的發展與歷史,就會了解到 Sony 除了是以音樂相關設備起家以外,亦是全球重要的唱片發行商,也參與許多新世代音樂硬體、格式制定,甚至也有許多專業的錄音與監聽器材; Sony 在不同的世代,也曾推出過不少代表性的耳機,有些是為了呈現技術力,或有些是為了呈現新世代音訊規格所設計。
作為 Signature 系列的超旗艦耳機, Z1R 是繼以展現 CD 音質巔峰的 MDR-R10 、表現 SACD 與奢華訂製的 Qualia 010 之後的第三款超旗艦耳機,同時亦可視為 Sony 展現 Hi-Res 世代的象徵性耳機;除了呈現技術力以外,也在外觀與工藝追求新一代 Sony 的設計感,就只為呈現集結 70 周年技術。
雖然 Sony 近年多半是由第二代耳型職人投野耕治先生作為對外發言,不過實際負責 Z1R 技術與設計主導的是於 2013 年繼任的第六代職人潮見俊輔先生,他所負責的產品包括 MDR-10R 、 MDR-1A 與 MDR-Z7 等產品。
回到更早的時間點, Sony 當初在定調新世代耳機的 MDR-1R 時,也解釋過 MDR-1R 的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追求屬於當代 Sony 的音色,故以 MDR-1R 為起點,而後的耳機產品幾乎都是以近似於 MDR-1R 聲音的風格開始延伸,同時又在 MDR-Z7 提出了要能呈現聲音的空氣感。
設計者個人的喜好,也會反映在產品的特性上,當時剛好在 IFA 展會的 Sony 攤位上巧遇潮見先生,也與他稍微閒聊了一些關於 Z1R 的開發理念,當時也打聽潮見先生關於聲音呈現的喜好,而潮見先生提到他相當重視的一點就是低頻的呈現感,他對低頻的想法是要呈現深層的低頻,但不能過於氾濫,於是以 MDR-1R 作為原點的極致結晶,就是 Z1R 。
為了展現超旗艦應有的尊爵感, Z1R 有專屬的高級收納盒,猶如高級精品般的卡扣設計,打開之後除了可看到耳機與整理好的線材以外,還可看到這隻耳機的生產序號,而這個序號當然也與耳機上的序號相同,表示收納盒與耳機是一套的。
為了追求當代技術的極致, Z1R 使用了達 70mm 的單體振膜,當然這並非 Sony 首度使用 70mm 大口徑振膜,在先前已經有包括 MDR-X1000 、 MDR-MA900 、 MDR-Z7 這三款耳機使用過,不過以單純追求極致音質而言,僅有 MDR-Z7 、 MDR-Z1R 兩款才是以高音質為目的所設計, X1000 以及 MA900 則是為了營造低頻的氣勢。
Z1R 選擇 70mm 的理由與 MDR-Z7 相同,主要在於採用比起耳朵更大的振膜,理由是真實世界的聲音原本就是由廣於耳朵範圍傳來,藉由高達 70mm 的振膜模擬類似真實世界聲音傳遞的模式。
不過 Z1R 的振膜設計又是全新的結構,在新世代的 Sony 高階動圈耳機多半是使用液晶分子振膜( LCP ),近年則是透過搭配鍍膜的方式進行強化,但 Z1R 則是採用 Sony 推出 70mm 振膜以來首款使用複合材質構成的振膜,中央圓頂使用僅 30 微米厚的鎂合金,外圍則是以施加鋁鍍層的 LCP 構成。
為何會以複合材質而非單一材質, Sony 也為這個設計做出一番解釋,因為耳機振膜是由球頂與邊緣兩部分構成,球頂部可維持形狀進行平行移動,邊緣則是通過一定程度的彎曲藉此增加振膜的擺動幅度,在設計上對於兩個區域的特性要求也不一樣。
由於振膜尺寸與前端設備的驅動力不同,耳機振膜的設計需要比音箱的振膜更輕盈,也因此過去多半耳機是使用單一材料;鎂合金是在金屬材料中具備輕量高剛性、內部損失高的特性,不過在技術開發門檻極高, Sony 最終透過全新的薄膜生產以及沖壓達到超薄的球頂,同時搭配鍍鋁 LCP 邊緣結合,達到理想的振膜結構。
同時為了達到更佳的聲音品質, Z1R 的振膜搭配的是高效率的強力釹磁鐵,比起常規的橫向磁場磁鐵, Z1R 的磁鐵採用雙半圓形設計,並且使用輕量化的高靈敏度 CCAW 音圈,藉此呈現極高的頻響,使得 Z1R 不僅是符合 Hi-Res 規範,更是繼 Qualia 010 之後再度達到驚人 120kHz 。
除了振膜設計以外, Z1R 的外型常會讓人誤會它是一款開放設計的耳機,不過只要把手放在側面試圖遮住框體,就會發現 Z1R 不會像一般開放耳機一樣產生聲音的改變;多數人會因為它側面的網狀設計迷惑,但 Z1R 是一隻不折不扣的封閉式耳機,它的網狀設計並非為了造型設計,是為了配合這層金屬網內的特殊設計而做。
Z1R 側殼內的聲學阻尼材料相當的特殊,或許是說這種材料常用於振膜,卻幾乎未見用於耳機的聲學阻尼,這項材料就是紙,但卻不是一般的紙張; Z1R 的紙材料是使用來自加拿大、用於聲學材質的軟木紙漿,同時以日本和紙的製程生產,以日本東北雪解的地下水加以混合加工,做成獨特的反射層。
選擇紙作為原料而非一般耳機常見的塑料、金屬、木質等材料的原因,就是為了達到零共振;對於封閉式耳機來說,除了難以營造廣大的音場以外,也因為一般的聲阻材質會產生聲波的反射以及對聲學來說最大的忌諱、也就是共振。 由於紙本身的特性是除了完整的包覆框體,同時具備聲音的微穿透性,卻不會像一般材質發生共鳴現象。
以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日本傳統和室的紙拉門,將和室的拉門關上後,就可隔絕外界的聲音,但門外仍有微微的聲音穿透; Z1R 採用聲學紙材作為聲阻後,一方面為了保護性,另一方面也為了維持聲音的可穿透特性,故在側面以不鏽鋼編織網狀的造型設計配合,然而由於聲音多半已經在內層的聲學紙反射,故無論手是否遮住側殼,聲音都不會因此變化。
另外外框體的隆起造型也有其目的性,這是來自於帆船風帆的發想,宛若風吹拂在船帆一樣呈現自然隆起的形狀,比起傳統的封閉常見的規則正圓或是扁平狀設計,能夠更貼近聲音在自然環境中散發反射。為了維持聲學紙質的形狀, Z1R 也由內側的支撐形狀搭配不鏽鋼編織網外殼包夾。
外框的金屬網狀結構是採用不鏽鋼進行編織,更是考慮到自然成形與耐用性,因為考慮到需要聲學穿透特性,不能使用封閉材質,需要密集的開孔,但又要維持造型與強度,總不能因為輕微的撞擊而變形,故一般的纖維材質的強度勢必不足,最終選擇不鏽鋼,而採用編織而非沖壓,也是因為使用極細的不鏽鋼搭配纖維式的編織工法,才能兼具結構強度與穿透。
且外層金屬網的編織的方式也是經過考慮,為了避免使用不銹鋼材導致重量大幅提升以及呈現複雜的 3D 造型,所以 Z1R 的不鏽鋼網狀保護層並非採用高密度的編織法,使用了較細的不鏽鋼絲以自然的方式慢慢架構出複雜的曲線。
雖然同為 70mm 振膜,不過 Z1R 的整體尺寸遠大於 Z7 ,除了聲學考量以外,也考慮到配戴的舒適性, Z1R 使用比起 Z7 更大型的柔軟羊皮耳罩,並填充低發泡材質,使配戴時的耳罩壓力能平均的分布,不會讓使用者感覺有局部被壓迫的感覺,同時也利用大型的框體呈現聲音的空氣感。
旋下耳罩,除了可看到傾斜配置的大型 70mm 振膜以外,同時還可看到內部障板還有許多貼以聲學材質的鑿空設計,這時也可意會到外殼的隆起造型並非位於耳機正中央,也是考慮傾斜單體發聲時的傳遞。
至於頭帶與框體的支架則是使用 Beta 鈦合金構成,這項材料常用於不少高級的眼鏡架上,這項合金材料具備高度彈性與記憶功能,在配戴使用時可具備自然的夾力,但也可隨著頭型自然展開,頭帶則是以牛皮包覆固定,同時以大面積的方式分散配戴的重量。
拉開耳機,除了可看到調節長度的刻印以外,也可看到 Made in Japan 的字樣, Z1R 的組裝生產地就是在日本大分縣的太陽工廠,太陽工廠也是不少 Sony 專業與高級耳機的生產中心,包括膾炙人口的 CD900ST ,動圈世代的高階入耳式耳機 MDR-EX800ST 、 MDR-EX1000 ,以及先前推出的 Z 系列旗艦級耳機 MDR-Z5 以及 MDR-Z7 。
Sony 太陽工廠除了是為這些高階產品線所設立以外,這個獨特的工廠還有幫助弱勢殘障人士的意義,這個工廠將近 170 位工人中,有達 111 位是殘障人士;除了生產耳機以外,這個工廠也負責生產包括專業型麥克風與一些維修業務等。
Z1R 的線材與 Z7 一樣採用具備螺旋卡榫的雙邊 3.5mm 插針,包裝內提供一條標準的 3.5mm 三米線材,以及基於 JEITA 平衡定義的 1.2 米 5 極 4.4mm 平衡線,這兩條線材是使用鍍銀 OFC 作為線身,另外台灣 Sony 也另外提供了 5 極 4.4mm 的 KimberKable 平衡升級線進行試用。
以 3.5mm 端子搭配一般智慧手機使用,經過一定時間 Run-In 的 Z1R 比起筆者個人收藏的 Z7 容易驅動許多,由於高效率的磁氣線圈迴路與輕量化的振膜,搭配一般手機聆聽時雖知道兩款耳機都無法良好的驅動,但 Z1R 的聲音顯然已經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感,不會像 Z7 一樣那麼悶、沉。
無論是 Z1R 或是 Z7 ,其實都不是針對隨身聆聽使用的耳機,即便規格阻抗再低、靈敏度再高,這兩款耳機仍是不折不扣的家用型耳機,尤其 Z1R 還可承受高達 2,250mW 的大功率,是故這次 Signature 系列中的耳機擴大機 ZH1ES 也可提供高達 1,200mW 的功率,就連 WM1 系列 Walkman 的平衡模式亦可達到 250mW 。
當把 Z1R 以 4.4mm 平衡端子接上 Z1R ,可發現不僅是因為前端表現提升後達到的資訊量增加,同時在音場變大的同時,不是單純將聲音拉廣,更能展現出聲音的層次感與細膩性,當搭配 ZH1ES 之後,更感覺到 Z1R 有被解放的感覺,整體的音域表現更為遼闊,高頻與低頻延伸彷彿沒有止境一般。
不過最驚人的是,無論在聆聽任何類型的音樂時,都不會像一般封閉設計的耳機因為傳統聲阻材質產生筒音的現象, Z1R 彷彿全開放耳機一般的自然,更不會有多餘的低頻殘響;不過由於這樣的複合材質振膜需要較長時間的 Run-In ,現階段還是會感受中偏高頻的銜接感仍有些許的不流暢,此現象可能還需要等待耳機更長時間的使用後才會消彌。
相較於 Z7 的表現感著重於低頻與震撼感, Z1R 的音色則是更為中性均衡,先前使用 Z7 時,中頻常有因低頻量感出現而被搶戲的感覺,但 Z1R 卻可感受到中與高頻不斷延伸的同時,仍保有質實而快的低頻,更沒有 Z7 呈現低頻後因反射造成殘響的不舒適感。
然而 Z1R 也不全然是中性的調音,筆者認為 Z1R 像是融合了 MDR-Z1000 以及 MDR-MA900 兩款耳機特色的產品,一方面有著 Z1000 細膩的人聲與高頻表現,但也有 MA900 的自然音場與低頻表現,比起 Z7 具有類似家庭劇院般的娛樂性的風格, Z1R 展現的是一種介於鑑賞中保有些許監聽味的尊貴感。
要在 Z1R 追求能夠完全呈現前端風格的中性聲音是不可能的,因為 Z1R 自始自終就不是以錄音室監聽的專業工作級需求為出發點開發, Z1R 的目的在於呈現一款集技術大成的 Hi-Res 超旗艦耳機,同時也作為 Sony 自 MDR-1 追求屬於 Sony 風格的聲音極致。
至於這次提供供比較的 KimberKable 平衡線與其說是升級線,筆者認為這更是一款想要表達 Signature 設計者想傳達的聲音的調音線材,相較於原廠線,雖可感受聲音資訊更為細膩,但聲音的風格也大幅的改變。
搭配 KimberKable 之後的 Z1R 最大的變化在於中頻的變化, KimberKable 升級線明顯的讓中頻染上濃厚的音色,對於人聲聆聽而言宛若從原本的微糖紅茶變成了全糖、甚至兩倍糖紅茶的程度, KimberKable 將中頻明顯的變豐厚,但資訊量並未被耗損,比起原廠線可聆聽到的資訊仍更多。
若想輕鬆的欣賞音樂,以 KimberKable 直接接上 WM1A 之後,就足以顯現 Signature 系列想要傳達"屬於 Sony 的聲音"若想要感受 Signature 系列最極致的表現, Z1R 、 ZH1ES 與 KimberKable 的組合是絕佳的選擇,畢竟 Z1R 需要一定程度的功率,才能展現其 70mm 複合振膜能夠傳達的細膩、資訊與瞬間爆發力。
雖然 Z1R 是 Sony 的劃時代的超旗艦級耳機產品,但相較於 R10 、 Qualia 010 兩款傳奇超旗艦耳機,以及近期超旗艦耳機動輒 3 萬台幣以上甚至十幾萬的現況, Z1R 價格似乎也顯得親民,同時其特性對比 Z7 甚至也不太容易出惡聲,但另一方面搭配更好的器材也可感受到投資後的表現升級,體質也遠超越 Z7 、 Z1000 等旗艦機種 。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