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款的 MacBook Pro 開始 ,相較先前的機種,此次機身變得更薄型,除了處理器、核心散熱等的進步,還有捨棄常見的 USB Type-A 、 DisplayPort 等介面,全面導入基於 USB Type-C 介面的 Thunderbolt 3 ,雖然也有不少有需要連接多項擴充裝置的朋友哀號遍野,但這卻也是必須面對的趨勢。
關於 USB Type-C ,先前已經做過關於技術與特色的介紹,總言之這項新介面的優點就是相較傳統的 USB Type-A 有著接近 Micro USB 的厚度,但同時不再有連接的指向性,具備雙面可插拔的優點,也避免誤插的狀況。而用在筆電上,又可透過 USB Power Delievery 規範做為充電介面使用。
蘋果所標榜的 Thunderbolt 3 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正式的介面名稱,而是藉由 USB Type-C 的介面,使用 Thunderbolt 3 作為傳輸協定,但基本上仍是相容 USB Type-C ,不過 USB Type-C 採用的 USB 3.1 傳輸協定與 Thunderbolt 3 還是不太一樣的。
USB Type-C 是由 USB IF 所公布的新 USB 介面, USB 3.1 是官方採用的傳輸協定, Thunderbolt 3 則是基於 USB 相容模式、藉 USB Type-C 作為介面的傳輸協定,因為 Thunderbolt 並未針對介面做規範,雖然前兩代是基於 DisplayPort 作為介面,但此次則轉換到更易普及的 USB Type-C ,同時 DisplayPort 先前也宣布可透過 ALT 相容 USB Type-C 。
這也是因為 USB 演進至此,早已跳脫原本只用於連接周邊裝置以及提供小量電力的定位,現在的 USB 3.1 介面除了頻寬提升到 10Gbps 的頻寬(當然這是基於 USB IF 的協定),也可作為 4K 影訊訊號以及 60W 雙向供電的能力,等同於 USB Type-C 具備了高速訊號、影像傳輸與更高的供電三大特色,這也與 Thunderbolt 現在的規範不謀而合。
不過蘋果將其稱為 Thunderbolt 3 而非 USB Type-C 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兩者並不是同義詞,正確來說 Thunderbolt 3 是寄生在 USB Type-C ,但需要搭配 Intel 所提供的晶片,相較目前 USB 3.1 的 10Gbps 頻寬, Thunderbolt 3 可達到 40Gbps ,同時亦可滿足串接兩個 4K 顯示器所需的頻寬。
同時也因為頻寬的差異,線材的測試要求也會有所不同,由於需要乘載更大的頻寬, Thunderbolt 3 的線材測試標準會更嚴苛一些;不過換句話說,通過 Thunderbolt 3 認證的 USB Type-C 線材,就一定可用於 USB 3.1 協定的連接。
筆者現在比較擔心的是,由於 USB IF 對於線材的驗證的強制力與執行力還未發揮,除了市場上已經有一大堆不符合規格的線材流通以外,加上 alt Mode 又可相容包括 HDMI 、 DisplayPort 與 Thunderbolt 3 ,一般消費者僅知道這些線材或是周邊都是 USB Type-C 介面,恐怕對消費者選擇線材時會容易發生混淆。
不過 MacBook Pro 全面 Thunderbolt 3 / USB Type-C 化,對消費者也是相當大的挑戰;雖說 Macbook 已經示範過一次僅提供一個 USB Type-C 的設計,但不同的是 MacBook Pro 的產品定位是在更進階的使用族群,尤其是有影像編修相關的族群,然而蘋果取消了過去的介面全改為 USB Type-C ,同時也取消 SD 卡插槽,卻迫使這些準購買族群不得不購買各類 HUB 滿足需求。
當然可預期的是由於 USB Type-C 介面已經成為趨勢,越來越多裝置都會開始 USB Type-C 化,包括儲存、 DisplayPort 顯示器等等,只是目前還未到那個時間點,故對許多消費者來說,現階段若考慮要購買全新的 MacBook Pro 系列,勢必要購買 USB Type-C 的 HUB ,且外出時也要記得攜帶 HUB 後再連接既有設備。
蘋果在近年的筆記型電腦的設計有著帶風向的作用,可以預測到了明年左右,會有更多筆電廠商全面導入 USB Type-C ,現階段只能期待屆時有更多周邊也因應趨勢 USB Type-C 化,只是若已經大量投資許多採用 USB 周邊的朋友,也只能乖乖地掏錢購買具轉換能力的 HUB 了。
大多只有DP輸出,
而DP橋接晶片與電源控制晶片價格相當昂貴,
一組頭TypeC加連接器比起原USB3至少多了4~8鎂,
且接頭越多越昂貴,
還得額外付費送英特爾作雷球三認證
自然就沒啥廠商要導入
俺在職部門作TypeC四五年來
還是沒在市面普及,
筆電頂多有三個接頭就很神奇了
(一個頭還得留著插45~120W電源線)
主要就是原生介面沒幾家處理器有導入
又要便宜又得有多幾個頭很不容易
除非又是殺手級應用如8K DLP 3D投影機或一級玩家內的VR頭盔遊戲火紅起來
且零件價位到甜蜜點這才可能大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