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定覺得很奇怪,只不過是一條小小的觸控 Bar,對於整個觸控介面到底有什麼革新呢?我必須承認以 Surface Studio 那種整片螢幕都是一個觸控板,而且螢幕還可以壓下來當畫板的做法,確實更符合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但對於蘋果來說,未來別人怎麼想像從來都不是重點,怎麼樣才能夠讓使用者用得更好、用得更順,才是蘋果對於新產品的關注要點。
>>最專業的蘋果評論,讓你愛蘋果也「認識」蘋果!
請幫陳寗說科技按讚並加入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chenning.wowdigi/
--
在使用者介面的變革上,賈伯斯最先為我們帶來了滑鼠——一個在最初被所有電腦公司視為雞肋道具、但現在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介面。後來賈伯斯又讓我們知道原來觸控螢幕也能這麼好用、如此方便且反應迅速。儘管賈伯斯過世後很多人說蘋果不再創新,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因為蘋果的創新並不見得要有新產品,往往都只是使用者體驗的「革新」。
現在的蘋果其實是建基於賈伯斯當初所打好的基礎上,繼續為使用者體驗、使用者介面做更好的改良。舉例來說,賈伯斯最初給我們的是 Multi-Touch 觸控螢幕,也就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多指觸控。但當蘋果發現多指觸控在觸控螢幕的應用上還是有一些限制之後,蘋果就替觸控螢幕加入了 Force Touch,也就是 iPhone 上的 3D Touch——利用不同階段的感壓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手機介面回饋。
但是在現在我們有了 3D Touch,也有了 Multi-Touch 之後,在使用者介面上是不是還能有更多的革新呢?
蘋果給我們的答案就是在全新 MacBook Pro 上的 Touch Bar,但 Touch Bar 到底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首先我們回顧蘋果過去的操作介面。如果你是一個非常老的蘋果粉絲,你應該會對於上面的 Function Key,也就是 F1~F15,或者是筆電的 F1~F12 按鍵感到非常熟悉。這一排按鍵在過去肩負了蘋果大多數特殊功能的控制按鈕,比如說音量控制、音樂播放或是「Exposé」(現在的 Mission Control),這些功能通通都是靠 F1~F12 來控制。
可是隨著 Mac 功能越來越多,這十二顆按鍵已漸漸不敷我們使用。即便加上 FN 鍵,讓它擁有二十四項功能,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不足。
因此蘋果乾脆把這排按鍵拿掉,直接在上面改成一個可觸控的 OLED 螢幕。從此以後,所有功能包括像是蘋果 Mac 最上面的那些功能鍵通通都可以挪到 OLED 面板上,讓我們直接用手指觸控,甚至用滑動的方式來控制它,像是播影片或者是更進階的剪影片等等。
現在我們不再需要用手指點游標,不需要在螢幕上找尋那小小的數字按鈕,就能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也更快速。這一點對於整個電腦產業來說,或許看起來是非常非常小的改進,但是對於使用者介面來說,無疑是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想像。
當然你或許會想,既然你要做觸控,為什麼不直接把觸控做到螢幕上就好,還把它做在一個小小的拉霸上呢?
回想過去 Windows 在剛推出觸控桌機的時候,賈伯斯曾經回應:Mac不應該做成觸控螢幕,因為我們不應該抬著手去按螢幕,那樣太奇怪了!
因此蘋果不斷在觸控螢幕上做出突破,但卻從未想要把觸控螢幕放在 macOS 上。事實上我們也能從 macOS 的介面設計看出蘋果並不希望你用觸控的方式來控制 macOS(按鈕都超小!)。這是因為蘋果把觸控螢幕留給了 IOS,而 macOS 終究還是屬於利用鍵盤與滑鼠去控制的作業系統。
因此如果我們要在這樣的系統上加上一個觸控的元素讓使用者能「自訂按鈕」,那麼使用 Touch Bar 就會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在 MacBook 上加上觸控螢幕,因為如果真的那樣做的話...
你何不直接買台 Surface 或 iPad 就好呢?
--
>>最專業的蘋果評論,讓你愛蘋果也「認識」蘋果!
請幫陳寗說科技按讚並加入搶先看:https://www.facebook.com/chenning.wowdigi/
--
作者:陳寗@癮科技
--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