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稍早一如預期的發表全新改版的 MacBook Pro 產品線,依舊提供 13 吋版本以及 15 吋版本,除了重量大幅減輕、更薄以外,最大的革新就是先前多次洩露的鍵盤上方多功能觸控鍵區,正式的名稱稱為 Touch Bar ,另外位於右上角的開關鍵也整合 TouchID ,看起來借此打入要求電腦需要具備生物認證的企業的企圖心相當強。
兩款機型提供太空灰與銀色,即日起可在美國訂購或是預購,傳統鍵盤的 13 吋 MacBook Pro 即日起出貨,建議售價 1,499 美金起,台灣售價為 47,900 元;具備 Touch Bar 與 Touch ID 的 13 吋 MacBook Pro 與 15 吋 MacBook Pro 起價分別為 1,799 美金(台灣售價 57,900 元)與 2,399 美金 (台灣售價 63,900 元),預計 2-3 周出貨。
打開新款 MacBook Pro 之後,映入眼簾的是全新設計的鍵盤,從鍵盤厚度推測應該是採用與 MacBook 相同的超薄短行程結構,另外將最上方傳統鍵盤 ESC 到 F12 等區域改為 TouchBar ,另外鍵盤下方頗受使用者好評的大尺寸 Force Touch 觸控板號稱相較先前大出一倍。
Touch Bar 主打採用視網膜解析度顯示,具備多點觸控功能,可在不同情境下顯示不同的功能,例如充當 ESC ,調整音量,螢幕亮度,打字時可用於選字,選取表情符號,甚至可結合專業編修軟體作為多功能按鍵,調整影像水平,或是影片編輯中用於影像片段的拖曳,或是搭配專業 DJ 軟體時作為多種功能群,包括刷盤等提供全新的 DJ 體驗,另外也可在設定中進行自定義,打造專屬自己需求的功能鍵。
至於與電源整合的 TouchID 是第二世代,搭配專屬的蘋果 T1 晶片作為觸控功能以及安全性管理,同時也可利用 TouchID 作為個人化登入,基本上這部分的應用相當偏向重視安全的商務電腦需求。
至於螢幕的部分,蘋果依舊強調這是目前最棒的筆記型電腦顯示器,相較前一世代提升了 67% 亮度, 67% 對比,以及 25% 的顯色能力。
在 I/O 的部分,此次兩款機種皆提供 4 個基於 Thunderbolt 3 的 USB Type-C ,可提供包括 40Gbps 的頻寬,支援 10Gbps USB 3.1 Gen.2 ,還有 DisplayPort 1.2 ,此外從側面照來看,雖取消了 SD 讀卡機,但還是未如先前傳聞取消 3.5mm 耳機孔。
三款機型的標準規格如上
13 吋 MacBook Pro 承襲先前未搭載 GPU 的設計,具備傳統 F 區版本以及 TouchBar 、 Touch ID 的兩種版本,提供第六代 Core i5 與 Core i7 兩種選項,標準配置是 8GB RAM 與 256GB SSD ,內部儲存 SSD 傳輸速度達 3.1Gbps ,機身厚度僅 14.9mm ,蘋果甚至希望傳統鍵盤版本是作為取代 MacBook Air 的機種,畢竟重量相同,厚度更薄、面積更小,也沒有甚麼理由繼續更新 MacBook Air 產品線。
至於 15 吋 MacBook Pro 則成為 AMD Radeon Polaris GPU 在筆記型電腦的首發機種,搭載具 4GB VRAM 的 Radeon RX450 GPU ,處理器則是 Intel 第六代 Core i7 四核心處理器,另外搭配 16GB RAM 與 256GB SSD , 機身厚度僅 15.5mm 厚。
你或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