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英文沒有口音?害羞不講的話其實就跟啞巴一樣
石先生不時會看台灣人寫的文章,他們的文章都很台灣,開口埋口都會提到「台灣」二字,這個除了是「身份認同」外,我們更可以看到他們常以「台灣角度看世界」。
這個「台灣角度看世界」執好執壞在乎你是什麼角度去看,但不少文章裡都有一個觀點,就是「台灣人缺乏國際觀」。這個看法對嗎?不知道,作為一個台灣外的人,沒有認真的在台灣生活過不敢亂說,否則一舉成為台灣網路名人也不是什麼好事。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題為「為何台灣沒有國際觀?因為對國際觀的定義,和世界其他地方不一樣」,標題很大,很標題黨,但內容很簡單,就是說「缺乏國際觀的台灣人其中一點乃不能聽得懂新加坡人、香港人、印度人說的英文」,也就是把國際觀簡易解讀在語文上。
台灣人能聽到新加坡人、香港人與印度人說的英文嗎?從石先生個人的觀察,能聽懂的人其實不少,比香港人更好的大有人在,並沒有大家想像的差。台灣還是有在學校教英文,而且有些比香港人還注重英文,只是有些非本科大學的或許會有英文能力較弱的情況。
若說聽不懂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印度人說的英文,那麼更適合應該說聽了不願意說,會了不敢講,這樣的情況其實跟很多香港人相同。
學了這麼多年的英文,認識的字詞其實很多,考試會講會聽,但很多時候就是不敢說。不敢說有兩個部份,一是反應不過來,不知道應該回應什麼;二是羞於自已的英文沒有英國腔、美國腔,結果什麼都不說。這種害羞的情況不知為何,在香港出現愈來愈頻繁,很多明明英文說得不錯的朋友,就是不敢說。
石先生英文不好,跟新加坡人講英文會變成 Singlish 一樣,講出來就是有一種香港腔,變成 Hong Kong English。如果你身邊有一個講得一口英國腔、美國腔英文的朋友,你大概不太願意說英文,因為你每一句話、每講一個字都會被諷刺。
不過,語言的作用是溝通,說的正宗不正宗並不是重點。你也許會有被諷刺發音不正的時候,但你完全不說就跟「英文盲」一樣。
新加坡人講英文一樣是 Singlish,印度人還是印度味濃,蘇格蘭人講出來一樣是有重的蘇格蘭口音。講英文有什麼腔是合理的,這就代表了那個地方的文化特色。你說英文有英國腔,人家知道你是英國的;你說出來是美國腔,會談多一點點美國,有西班牙腔知道你來自西班牙,也許還會直接跟你說西班牙語。重點是對方聽得懂。
不要再介意自已講英文是否有英國腔、美國腔。口音這回事已經不是出來工作後值得下苦工去練的事情,當你花時間學會英國腔、美國腔,卻又不會英國文化與美國文化,那其實也只有外殼而已。
把你學到的英文多點拿出來說、聽、讀,這些進步與得益要比口音來得重要,更比放在那邊什麼都不說要好。工作夥伴、外國人跟你講英文不會在意你的腔調,在意的是談話內容,你的思想,總比你什麼都不說要好。
【此文章刊載於石先生部落;標題:講英文沒有口音?害羞不講的話其實就跟啞巴一樣;本篇文章為贊助內容;強制廣告:HisTrend.HK 給你不一樣的科技產品】